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细菌性痢疾:症状、治疗与预防全攻略

  • 22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细菌性痢疾:症状、治疗与预防全攻略封面图
细菌性痢疾:揭开治疗药物的神秘面纱

01 细菌性痢疾其实离我们并不远 🦠

有的人一遇上夏天就容易拉肚子,但其实,这可不只是吃坏肚子那么简单。一次烧烤后的小腹疼痛,或者旅行路上的持续腹泻,背后很可能就是细菌性痢疾这个“麻烦制造者”在作祟。简单地说,这是肠道被某些细菌“入侵”引发的消化疾病(参考资料见文末①)。

02 霉头从哪里来的?——细菌性痢疾的源头分析 🧐

致病微生物 传播途径 高风险场景
志贺氏菌、沙门氏菌等 污染食物/水、手口接触 街边摊、公共厕所、外卖午餐
简单来说,这种病多是因为吃进了沾有细菌的食物或水。比如,40岁的男士王先生在一次外地工作中,经停服务区吃了凉拌菜,回家后出现持续腹泻——抽丝剥茧一查,饭菜被志贺氏菌污染了。这一类肠道菌感染,往往因夏季高温、卫生不到位而增多(Kotloff et al., 2018)。

03 细菌性痢疾有哪些信号?如何第一时间识别?🔍

  • 早期不易被察觉:偶尔腹泻、肠鸣音增多、腹胀等轻微不适。
  • 明显情况逐步加重:持续腹痛、短时间内反复腹泻、粪便带血或黏液,严重者甚至发热。
比如有位29岁的女性白领,刚开始只是偶尔腹部不适,没太在意。可到了第三天,突然一天跑厕所七八次,出现肚子痛和带血的大便,才警觉去医院检查。医生通过化验大便,发现病原体是沙门氏菌,这个结果帮助她及时开始了针对性治疗(Gupta et al., 2019)。
小知识:只要出现持续腹泻、腹痛或便中带血,不要犹豫,及时就医最可靠!

04 究竟为什么会得细菌性痢疾?风险分析

其实得这种病,往往离不开以下几个因素:
  1. 环境卫生差:餐具消毒不到位、厨房有苍蝇、用水不净,都可能成为细菌的“温床”。
  2. 免疫力下降:老人、儿童、慢性病患者更易中招,数据显示,学龄前儿童感染率显著高于成年人(研究参考③)。
  3. 高温天气:细菌在35°C左右大量繁殖,夏季病例明显增加。
    2022年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指出:全球每年细菌性痢疾约导致165万次死亡,多集中在卫生条件不佳地区(WHO, 2022)。
  4. 饮食习惯:不注意手部卫生、喜欢生食或凉拌、室外聚餐频繁,都是高风险行为。
这些现象说明,生活环境和身体状况的微小变化,都会影响疾病发生概率。不过,客观看待,平时只要卫生做到位,感染风险完全可控。

05 开始治疗:药物选择和对症处理 💊

药物类型 适用情况 核心作用
氟喹诺酮类(如诺氟沙星) 常见志贺氏菌、沙门氏菌感染 迅速杀灭细菌,缩短病程
头孢类(如头孢克肟) 部分耐药菌株感染 替代性选择,安全性高
大环内酯类(如阿奇霉素) 对其他药物过敏或儿童用药 温和作用,兼备抗菌与抗炎
除了抗生素,医生还会关注水分、电解质补充。就像一台汽车缺油,肠道丧失水分容易“抛锚”。所以,补液和饮食调整同样重要。
如果自身症状较轻,休息、补水即能改善,但出现持续腹泻、脱水体征或老人、儿童感染时,最好尽快到医院接受针对性治疗(Gupta et al., 2019)。
Tips:
  • 自行用药有风险,必须明确致病菌种、药物敏感性后按医嘱使用。
  • 治疗过程中若出现呕吐、不能进食、持续高热,需及时再次就医。

06 痢疾药物怎么选?抗生素使用细节全解🔬

治疗细菌性痢疾时,抗生素的选择并不是“见药就用”,而是得看致病菌的类型和药物敏感性。比如:
  • 常见的志贺氏菌,对氟喹诺酮类敏感,但部分地区已出现耐药。
  • 头孢类适用于部分特殊耐药菌株,安全范围更大。
  • 儿童、孕妇或特定药物过敏人群,医生会考虑使用阿奇霉素或其他大环内酯类。
数据显示,合理使用抗生素能显著降低病程长度和并发症风险,但滥用或错误选择则可能导致耐药性上升,对身体产生负面影响(WHO, 2022)。
小提醒:抗生素不是保健品,症状缓解后一定要根据医嘱完成疗程,不能随意停药,更不要自行增减剂量。

07 日常预防和恢复:简单饮食建议与健康习惯 🍲

其实要避免细菌性痢疾,办法很简单,关键是坚持正面的饮食与卫生习惯。下面这几个小建议值得参考——
食物名称 具体功效 食用建议
熟食(如炖肉、煮菜) 高温杀菌,减少肠道负担 饭菜煮透,最好趁热吃
酸奶 补充肠道益生菌,调节消化 每天喝一小杯,帮助恢复肠道功能
富含膳食纤维的蔬菜 帮助肠道排毒、促进恢复 餐食搭配一份绿叶蔬菜,利于身体康复
除了饮食,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不随意在外就餐、每年体检一次肠道健康,也非常有好处。
Tips:一旦出现腹泻不止,粪便带血或剧烈腹痛,建议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医,不要拖延治疗。

结语

说起来,细菌性痢疾其实并不可怕。只要平时保持清洁,烹饪卫生、合理用药,身体就能应对。遇到腹泻、腹痛也别太慌,及时就医、科学治疗很关键。健康,其实就是点滴生活习惯的积累。你学到的每一个小知识,都是保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工具箱”里的新法宝。

🔗 主要参考文献

  • Kotloff, K. L., Riddle, M. S., Platts-Mills, J. A., et al. (2018). Shigella infections: Epidemiology, clinical features, and management. Nature Reviews Disease Primers, 4, 16009.
  • Gupta, A., Ejerblad, S., Kuhlmann-Berenzon, S., et al. (2019). Antibiotic treatment in dysenteric disease: Expert Consensus.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69(3), 463-469.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2). Global burden of bacterial dysentery and its control. Geneva: WHO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