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躁狂症:情绪的过山车与科学的曙光
01 躁狂症的本质:情绪的极端变化
有时,你会看到身边的朋友突然变得非常兴奋,说话快得让人插不上嘴,脑子里冒出各种新主意,好像有用不完的精力。也有的人在某个阶段,像被情绪带上了过山车,有时候高兴得莫名其妙,有时候又容易暴躁、易怒。其实,这都是躁狂症的早期信号,只不过看起来像是普通的心情波动。
躁狂症属于双相情感障碍的一种,在精神科里,是一种以情绪极度高涨、活动量异常增多和思维奔逸为特征的疾病。这种波动不仅仅影响患者的社交和工作,还可能导致财产、健康、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困扰。虽说情绪的起伏每个人都可能有,但躁狂症的波动远远超出了“正常范围”,有时甚至让患者和家人都难以应对。
02 临床表现:从极度欣快到冲动行为
- 高涨情绪
很多人在躁狂期会表现得非常开心、自信满满,但这种“开心”往往超过普通的愉快。比如有位27岁的男性患者,突然一天变得极为健谈,语速极快,甚至开始筹划大型创业,完全忽视了风险。旁人看着像“打了鸡血”,但其实这种心态是难以自控的。 - 精力过剩,睡眠需求减少
有时患者一晚上只睡几个小时,第二天却满血复活。反而家人看着累,他本人还自觉好得不得了。 - 冲动和鲁莽
一些人在情绪高涨时会做出反常行为,比如突然购买大量贵重物品,或头脑发热地做决定。有一位33岁的女性,在躁狂期曾用半个月时间,把平时攒下的全部积蓄买成不实用的家居摆设,自己还觉得很有成就感。 - 思维奔逸,容易分心
患者做事很难集中注意力,常常一个想法没说完就跳到下一个,别人很难跟上他的“节奏”。
其实,上述症状如果偶尔、很轻微地出现,未必有病理意义。但当这些表现持续数天甚至更久,影响到学习、生活甚至引发纠纷,需要警惕是不是躁狂症在作怪。不要简单地以为这是“性格使然”或“太有活力”。
03 躁狂症的病因:心理与生理的交织
影响因素 | 说明 |
---|---|
遗传 | 家族中如果有躁狂症或双相情感障碍成员,其发病风险明显增高。研究显示,一级亲属比普通人风险高约10倍(Grande et al., 2016)。 |
神经递质紊乱 | 脑内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活动异常,被认为是发病的“化学基础”。 |
环境应激 | 重大生活事件、长期压力等有时会触发疾病。例如频繁换工作或家庭变故,可能推高易感人群的发病概率。 |
激素与生物节律变化 | 某些人发病与激素水平、昼夜节律紊乱有关,比如长期夜班或作息极度不规律。 |
总结来看,躁狂症并不是单靠个性、意志力就能防止的。即便生活环境很好,如果遗传或大脑化学物质异常,也可能发病。医学界认为,这是多因素交互的结果,没有人能百分百自控。
04 如何诊断躁狂症?
诊断躁狂症其实没有想象中那么复杂,但它和普通的情绪波动还是有很大差别。精神科医生主要靠临床访谈、专业量表以及必要时的生理检查来综合判断。
- 症状评估: 使用如YMRS(Young Mania Rating Scale,青年躁狂量表)、MDQ(Mood Disorder Questionnaire,情感障碍问卷)等。
- 临床访谈: 医生会详细询问近期情绪、睡眠、生活变化、社会功能等。与身边家人朋友的反馈也很重要,因为患者本人可能没有自觉。
- 辅助检查: 有时也需要排除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身体疾病,或检查药物是否引发了类似症状。
05 多元化治疗:药物和心理疗法一起用
躁狂症的治疗目前以药物与心理辅助为主,重在“综合调控”而非单一依靠。
治疗方式 | 主要内容 |
---|---|
药物治疗 | 以情绪稳定剂和抗精神病药为主。碳酸锂、丙戊酸盐等可较好控制过度兴奋。部分患者也需短期辅助镇静药,但都需医生指导调整剂量。 |
心理治疗 | 包括认知行为疗法(CBT)、家庭治疗等,帮助患者认识疾病、调整应对方式,减少复发风险。 |
社会与环境支持 | 家人和朋友的理解及支持非常关键。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等也是辅助康复的重要环节。 |
说起来,遇到类似病情,家属的陪伴和接纳有时比药物还更有力量。帮助患者建立信心,逐渐恢复正常社交,也能有效辅助治疗过程。
06 如何预防和自我调适?
- 均衡饮食 🥗
多食用新鲜水果蔬菜、全谷类食品能帮助身体维持良好的神经功能。例如菠菜、小米粥富含B族维生素,有助于大脑神经的调节作用。 - 维护作息
保持规律睡眠,每晚7-8小时。长期熬夜容易打乱大脑的生物钟,增加情绪波动的概率。 - 适度运动
每周3-5次中等强度锻炼(如快走、游泳、瑜伽),有助于调节神经递质水平,减少焦虑和压力。 - 学会情绪管理
有冲动、情绪高涨时,适当通过深呼吸、写日记等方式自我调节;发现难以自控,及早寻求心理医生帮助。 - 定期心理测评
有家族史或者觉得情绪变化异常时,建议定期关注精神心理健康,可至医院做情绪障碍相关评估。
07 科学前沿:治疗探索和希望
近年来,医学对躁狂症的机制和治疗正不断深入。例如:脑功能影像学的进步帮助我们理解大脑“异常活跃区”,部分新药(如拉莫三嗪等)以及更精准的情绪稳定调节已逐步应用于临床。专家还在探索基因检测和个体化治疗,让未来管理躁狂症有更多可能性(Jain et al., 2022)。
遇见躁狂症的“情绪过山车”,并不意味着生活失控,更不是个人意志的失败。借助现代医学手段和良好的生活习惯,大多数人都能逐步恢复生活的平稳。如果你有困惑,不妨和专业人士聊聊,走出疾病带来的阴霾不是难事。
主要参考文献
- Grande, I., Berk, M., Birmaher, B., & Vieta, E. (2016). Bipolar disorder. The Lancet, 387(10027), 1561-1572.
- Jain, A., Mitra, P., & Gupta, S. (2022). Pharmacological advances in bipolar mania: An update. Expert Opinion on Pharmacotherapy, 23(2), 169-182.
- Goodwin, G. M., & Malhi, G. S. (2020). Bipolar disorder. Lancet, 395(10241), 1753-17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