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躁狂症:揭开情绪风暴的面纱

  • 165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躁狂症:揭开情绪风暴的面纱封面图

躁狂症:揭开情绪风暴的面纱

生活中,我们大多遇到过朋友突然变得特别兴奋,像喝多了咖啡一样健谈,不睡觉、说话停不下来,有时还劝不住去做一些平常不会做的大胆决定。你可能以为是心情好,实际上,这种状态有时可能是躁狂症的表现。躁狂症并非遥远的医学名词,它可能就藏在忙碌快节奏的日常背后,影响着某些家庭的生活轨迹。走近躁狂症,我们不希望制造恐慌,但认识它,更有助于及早发现和科学应对。

01 你真的了解躁狂症吗?

躁狂症属于情感障碍,是一种主要表现为情绪异常高涨的心理状况。有的人在短时间内会突然精力爆棚、说话不断、做事冲动,甚至把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当作目标坚定执行。在医学上,躁狂症经常出现在双相障碍(也叫躁郁症)病人身上,不过单独出现躁狂发作也并不少见。

态度变化有时让人摸不着头脑。比如,平时有些内向的同事突然变得格外健谈,甚至主动上台演讲、安排密集的聚会,三天三夜都不休息也不显得疲惫,有人觉得羡慕,也有人开始担心。

02 主要症状早一步看出来

症状类型 具体表现
情绪变化 异常兴奋、喜悦,但易转为易怒、烦躁。
精力与睡眠 精力旺盛,明显减少睡眠时间却感觉不累。
行为表现 做事冲动,不计后果,可能购物过度、盲目投资或突然辞职。
自我评价 自信心膨胀,觉得自己无所不能。
社交变化 说话停不下来,打扰别人,主动参与陌生圈子活动。
例子 : 有位28岁的男士,平时性格温和,最近两周突然开始熬夜写创业计划书,连续几天没有休息,也常和陌生人激烈争论新点子。他的家人原本以为他是“开窍了”,后来发现他行为越来越不受控制,甚至花光了积蓄购买高风险理财产品,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这提醒我们,明显的行为和情绪变化,不应轻易归为“励志”或“心情好”。
🧐 很多人在初期症状仅为偶尔兴奋或容易激动,但一旦发展为持续高涨、冲动作息紊乱,就需要警惕可能是躁狂发作。

03 为什么会得躁狂症?到底是什么在作怪?

  • 遗传影响: 有研究显示,如果家族中有躁狂症或双相障碍成员,后代发病概率更高(Craddock & Sklar, 2013)。不过,这不代表“肯定会”,只是风险比常人稍高。
  • 神经递质变化: 大脑内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化学信使”失衡,常被认为和躁狂症发作紧密相关。比如多巴胺分泌过多,容易带来兴奋与冲动(Phillips & Kupfer, 2013)。
  • 脑结构变化: 部分研究发现,躁狂症患者的一些脑区(比如前额叶皮层、杏仁核)会出现微妙异常,这使得患者处理情绪和控制冲动能力变弱。
  • 环境与应激: 重大生活变故,比如失业、亲人离世或情感危机,都有可能成为躁狂症的导火索。精神紧张时,人体激素变化使易感人群更容易发作(Grande et al., 2016)。
  • 生物钟紊乱: 长期作息不规律,比如经常熬夜工作、倒班、跨时区旅行,也会干扰内分泌和平衡,加大躁狂发作风险。
📈 医学研究发现,城市快节奏生活更容易叠加上述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乡村就没有躁狂症,只是压力来源不同。

04 家里有人这样,怎么判断是不是需要就医?

  • 情绪异常高涨,持续一周以上,难以自控。
  • 行为与平时反差明显,开始做冒险或冲动决定。
  • 晚上几乎不休息,反而比以前更有活力。
  • 与他人沟通出现障碍,很难被劝说或安慰。
  • 有影响家庭、工作、财务或人际关系的负面后果。
有这些情况,建议尽快联系正规医院的心理或精神科医生。尤其当患者出现自伤、自杀或伤害他人倾向时,更要第一时间求助专业机构。
TIPS: 躁狂症与普通心情波动不同,关注“持续时间”和“影响程度”最关键,偶尔情绪高涨其实很常见。

05 实用预防方法和生活建议

日常饮食/习惯 有益之处 具体做法
全谷物、蔬菜 稳定血糖,辅助情绪平衡 日常主食适当用糙米、燕麦代替部分精米。
深海鱼类 富含Omega-3,帮助脑部调节精神状态 建议每周吃2-3次(如三文鱼、鲭鱼)。
规律作息 维持生物钟正常运作 每天尽量固定时间睡觉、起床,避免熬夜。
适当运动 释放压力,增强身心调节能力 选择快走、骑车、瑜伽等每周3-5次。
社交支持 减缓心理压力,降低孤独感 有困扰时主动沟通,不要单独承担。
😃 简单来说,科学饮食配合良好生活习惯,对情绪稳定很有帮助。出现异常行为时,“及早就诊”远比自行调整效果好。如果有家族史或常年承受高压,也建议定期做心理评估。

06 展望:科学应对,回归稳定的生活

躁狂症虽然偶尔带给患者“超能力”的错觉,但很容易失控,影响学业、职业甚至家庭幸福。其实,大多数患者经过药物加心理辅导,能明显改善情绪与行为,重新过上正常生活(Grande et al., 2016)。

小提醒: 很多曾经接受治疗的躁狂症朋友,后来成为情绪管理领域的分享者,他们的经历也说明,尽早发现和积极治疗很关键。

情绪风暴说来突然,其实背后有规律。只要科学认识它、愿意行动,大多数人都能与家人一起,度过那段难熬的日子,恢复生活的平静和美好。

参考文献

  • Craddock, N., & Sklar, P. (2013). Genetics of bipolar disorder. Lancet, 381(9878), 1654-1662.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3)60855-7
  • Phillips, M. L., & Kupfer, D. J. (2013). Bipolar disorder diagnosis: challenges and future directions. Lancet, 381(9878), 1663-1671.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3)60989-7
  • Grande, I., Berk, M., Birmaher, B., & Vieta, E. (2016). Bipolar disorder. Lancet, 387(10027), 1561-1572.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5)00241-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