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身麻醉后的恶心呕吐防线:科学与实用并行
01 经历手术时的“那一针”其实并不神秘
说起全身麻醉,不少人会联想到手术室外等候时的忐忑。有人刚醒来觉得晕头转向,有点像下船时的那阵眩晕。其实,全身麻醉并不是遥不可及的医学黑箱,它的作用,是帮人进入一种“无感知”的保护状态,让手术顺利进行。
知识卡片
- 全身麻醉:通过药物让人体暂时丧失意识和痛觉,手术过程中不会察觉痛苦。
- 实施流程:医生评估、静脉注射/吸入麻醉药、持续监测、手术结束逐步苏醒。
- 目的:最大限度保障患者安全、减少疼痛和回忆。
🔍 一些人醒来后一阵恶心,其实和麻醉药的特殊作用有关。我们不必谈“麻醉”色变,关键是知道自己的身体会经历怎样的过程,和医护沟通自己的敏感点。
02 恶心呕吐的背后:身体和药物的博弈
一位28岁的女生小梅在做阑尾切除术后,刚一睁眼就感觉胃里咕噜咕噜,一阵反胃。护士解释,这其实是麻醉药物影响到大脑“呕吐中枢”的结果。
原因 | 实际表现 |
---|---|
麻醉药类型 | 某些气体或静脉麻醉剂更易引发反胃不适 |
个人体质 | 易晕车、曾有呕吐史者更敏感 |
手术部位 | 腹部、妇科手术更容易导致胃肠刺激 |
术后用药 | 部分镇痛药也会刺激消化道 |
简单来说,恶心呕吐有时候像是身体“警报”在提醒麻醉影响还未完全清除,不过通常不会持续太久。
03 哪些人更容易出现这些不适感?
- 体质影响 🧬 如果平时坐车容易晕,或者小时候打疫苗后晕针,术后出现呕吐的概率会偏高。研究发现,女性相较于男性更易出现类似反应(Apfel et al., 2012)。
- 手术种类 比如动了胆囊手术的中年男士王先生,术后持续呕吐十几个小时,就是因为腹腔手术更容易刺激胃肠神经。
- 药物反应 某些吸入麻醉剂和阿片类镇痛药对部分人群刺激更大,而其他人可能完全没事。
- 吸烟史和年龄 有趣的是,长期吸烟者与年长者发生术后恶心呕吐的概率反而会略低(Cohen et al., 1994)。
- 既往史 有位36岁的女性患者,曾在儿科手术后有呕吐病史,这次成人麻醉后也反映有类似情况。 这说明,既往术后呕吐经历值得提前和医生沟通。
研究补充: 一项Meta分析指出,女性、既往术后呕吐经历、晕动车史和未吸烟者为高危(Apfel et al., 2012)。
04 如何提前预防,让不适感降到最低?
预防措施 | 具体做法 | 适合人群 |
---|---|---|
药物干预 | 术前遵医嘱口服/静脉注射止吐药 | 高危人群、既往有相关病史者 |
非药物疗法 | 术后吸氧、保持头部略高、慢慢起身 | 大部分患者皆可尝试 |
饮食调整 | 苏醒4-6小时后分次饮用温水,后续小量易消化流食(如米汤、藕粉) | 术后早期阶段 |
心理准备 | 提前和医生沟通可能出现的不适,降低心理负担 | 对麻醉有焦虑倾向者 |
操作建议: 刚苏醒时不要立即坐起,先观察10-20分钟,根据医护人员指导缓慢活动。
如果恶心症状持续超过12小时,或者出现剧烈呕吐不止,最好告知医生,酌情调整用药。
如果恶心症状持续超过12小时,或者出现剧烈呕吐不止,最好告知医生,酌情调整用药。
05 术后护理,其实比想象中重要
- 📋 细致观察:留意患者苏醒后的面色、呼吸和情绪,小幅恶心可短暂等待,大量呕吐则需即刻报告医生。
- 饮食护理:术后初期适宜从少量温水、米粥等清淡半流质食物开始,日后逐步增加种类。
- 环境调节:保障静谧舒适,减少外界刺激,让身体恢复得更顺利。
护理建议表:
- 苏醒初期避免说话过多,减少咽喉刺激
- 如需更换体位,遵医护指令慢慢来
- 发现口干可用湿棉签轻拭口腔,暂不急于饮水
- 每天定时测量生命体征并记录
更重要的是,与护理团队保持沟通,有任何持续不适及时反馈,从而避免潜在恶化。
06 患者主动沟通,为术后体验加分
手术前,开诚布公的沟通能让很多隐藏问题提前暴露。不少患者觉察自己对药物反应偏大、小时候有晕车体质,但因为觉得“不重要”而忽略。其实,手术前可以主动把这些小历史告诉麻醉医生,让他们帮你量身定做麻醉配方,防止术后不适。
沟通建议TIPS:
- 如曾有术后呕吐、晕车史,务必提前告知
- 特殊体质或者慢性病患者,也要让医生知晓
- 术后如感到持续恶心、强烈不适,请及时表达
- 有任何疑惑均可和医护团队商量,不用担心“麻烦别人”
这个小动作看似简单,却可能大幅降低术后呕吐和恶心的困扰,让康复过程更加顺畅。
参考文献
- Apfel, C.C., Läärä, E., Koivuranta, M., Greim, C.A., & Roewer, N. (2012). A simplified risk score for predicting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conclusions from cross-validations between two centers. Anesthesiology, 91(3), 693–700.
- Cohen, M.M., Duncan, P.G., DeBoer, D.P., & Tweed, W.A. (1994). The postoperative interview: assessing risk factors for nausea and vomiting. Anesth Analg, 78(1), 7–16.
- Kranke, P., Eberhart, L.H.J., Tòth, B., Roewer, N., & Trame, M.N. (2020). Recent advances, new perspectives, and current limitations in the 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nausea and vomiting: review and update. F1000Research, 9, F1000 Faculty Rev-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