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突发性耳聋:你必须知道的症状、病因与治疗

  • 190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突发性耳聋:你必须知道的症状、病因与治疗封面图

突发性耳聋:你需要知道的那些事

01 什么是突发性耳聋?

早上醒来,发现左耳像被“棉花堵住”了一样,持续几小时都没缓解。如果你有过类似经历,可能已经和突发性耳聋擦肩而过。
简单来说,突发性耳聋(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SSNHL)指的是在短时间内(通常72小时内),单侧耳朵或偶尔双侧耳朵的听力突然下降,听不清甚至听不到外界的声音。这种状况多见于30-60岁的人,部分年轻人也可能遇到。
这种听力变化来得比较“突然”,和我们的日常耳鸣、轻微听不清不同。大多数人刚开始只觉得声音好像变“闷”了,但没过多久,听力会急剧下降,连细微的鸟鸣、同事说话声都听不到。

Tips: 日常小堵塞(如进水、耳屎)一般自己会恢复,若持续数小时无改善,建议及早关注。

02 导致突发性耳聋的常见原因

  1. 病毒性感染:流感后出现听力骤降,有研究认为某些病毒可引发耳蜗内的炎症反应。
  2. 自身免疫问题:部分特殊病例,人体免疫系统“误伤”耳中细胞,引起结构损伤。
  3. 血循环障碍:有些人出现突发性耳聋,是因为内耳供血的微小血管短时间内“断流”或堵塞。
常见病因 典型触发场景 典型年龄段
病毒感染 感冒后、腮腺炎等恢复期 20-50岁
免疫反应异常 自身免疫病史者 30-60岁
循环障碍 高压/熬夜后、情绪剧烈波动 40岁以上
实际案例: 有位32岁的女性在感冒3天后,突然发现右耳听力大幅下降,检查显示为单侧突发性耳聋。医生分析,考虑为病毒相关损伤。

03 病毒感染:这个“隐形杀手”如何偷袭耳朵?

很多人以为,病毒感染顶多让人发烧、咳嗽,其实部分病毒在体内不仅活动猖獗,还可悄悄攻击内耳。研究显示(Kim et al., 2016),流感病毒、水痘、腮腺炎病毒等,都有机会引发听神经或耳蜗炎症,影响信号传导。

  • 感染期有时仅表现为轻微发热、乏力,等到听力明显下降,往往病毒活动已经“打到家门口”。
  • 病毒性耳蜗炎可致局部水肿,影响毛细胞交换物质,出现听力骤损。
  • 个别患者同时伴有单侧耳鸣和头晕。
小贴士: 感冒发热后出现持久听力下降,不要以为只是“小毛病”,建议及时就医排查病毒因素。

04 免疫系统也会“认错人”?

除了病毒,这几年医学界越来越重视免疫机制的影响。人体免疫系统平时保护我们,但有时因“误判”而攻击内耳毛细胞,像“自家门卫突然打自家人”一样出现损伤(Harris et al., 2013)。
比如有自身免疫疾病史(如甲状腺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朋友,突发性耳聋的风险会有所升高。

小贴士: 平日有免疫疾病或过敏史,遇到听力骤减,别仅归结为劳累或感冒。
表:
情况 潜在机制 影响
免疫系统异常 攻击耳蜗毛细胞 造成结构损伤并影响听力
高敏易激体质 炎症反应增加 耳部易受损

05 哪些人更容易碰上突发性耳聋?

  • 压力和熬夜 ⚡:高度紧张、习惯熬夜者,内耳供血常出问题。
  • 长期暴露于噪声 🔊:比如工厂工作人员,长期在高强度噪声环境工作,耳部细胞出现慢性损伤。
  • 既往有耳疾史:如慢性中耳炎、耳部手术既往史,听力原本就“打过仗”,容易出现突发状况。
  • 家族史:家中有突然间耳聋的亲属,自身发生风险显著增加。
  • 年龄增长:40岁后微血管弹性下降,突发性耳聋发生率明显提升。
小建议: 平时多关注耳朵的“小信号”,遇到突变不要拖延。

06 如何提升“逆转率”:检查、就医和日常预防

突发性耳聋如果能在发病初期(不超过1周)及时治疗,听力恢复的机会会大大提高。早期干预包括药物调控血管、抗病毒、促进局部循环。
具体操作建议

  • 首次经历单侧听力骤降,建议72小时内到正规医院五官科或耳鼻喉专科做纯音听力测定和鼓膜检查。
  • 有免疫病史或病毒感染后听力变化,应主动说明相关病情,便于医生综合评估。
  • 治疗期间适当休息,避免剧烈运动与噪声暴露。
就医提醒: 任何突然听力下降,尤其伴有持续耳鸣或头晕,不要自行拖延!
预防Tips:
  • 绿叶蔬菜
    有助于维持血管弹性,建议每餐保证1-2种,如菠菜或西兰花。
  • 深海鱼类 🎣
    富含Omega-3脂肪酸,有益耳部微循环,每周建议食用2-3次。
  • 水果(蓝莓、橙子) 🍊
    含丰富抗氧化物,有助于缓解炎症损伤,每天适量食用。
  • 适量运动 🚶
    每天快走30分钟,有助于全身血流。
  • 规律作息
    每天晚上按时休息,避免连续熬夜。

07 小结:及早识别、及时出手才是关键

简单回顾一下,突发性耳聋背后可能是病毒感染、免疫系统误伤、血流突发障碍等多种原因。平常我们可能不以为意,但一旦听力突然“掉线”,立刻就医才是最好的选择。
其实,真正严重的突发性耳聋并没有那么常见,可一旦出现,很难自愈。平时多关注自己的耳朵健康,合理膳食和规律生活,对减少突发耳聋的风险确实有帮助。遇到听力大变化,比起担心,迅速行动才更重要。
与其恐慌,不如多加一个“耳朵健康”的小关注,就像给身体买了一份“保险”。

🔗 主要参考文献

  1. Kim, Y. H., Lee, J. D., & Lee, B. D. (2016).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associated with influenza virus infection. Journal of Clinical Virology, 82, 151-155.
  2. Harris, J. P., & Ryan, A. F. (2013). Immunologic mechanisms in sudden hearing loss. Otology & Neurotology, 34(6), 1083-1087.
  3. Chau, J. K., Lin, J. R., Atashband, S., Irvine, R. A., & Westerberg, B. D. (2010). Systematic review of the evidence for the etiology of adult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The Laryngoscope, 120(5), 1011-1021.
  4. Rauch, S. D. (2008). Clinical practice. Idiopathic sudden sensorineural hearing los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9(8), 833-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