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了解乳腺癌:识别症状、致病机制与科学管理
01. 乳腺癌是什么?常见但不能忽视
走在早晨的公园里,经常能看到熟悉的身影谈论健康话题。其中,乳腺癌成为了许多女性关心的问题。其实,乳腺癌就是乳房中的一部分细胞“失控”,变成了异常细胞,慢慢长成肿块。这种病在女性中最常见。据世界卫生组织2022年数据,全球每年约有230万女性被诊断为乳腺癌,甚至不少国家的女性癌症里,它都是头号“主角”。
不过,乳腺癌并不是女性专属,也有极少数男性会患病。绝大多数患者在四五十岁以后被发现,但实际上各个年龄段都可能出现。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变化、人口老龄化,乳腺癌确诊的人越来越多,好在医学进步让越来越多的患者得到及时的治疗。
02. 哪些变化需要留心?乳腺癌的信号
-
1. 乳房新出现的肿块
如果摸到乳房里有硬块,新近出现,而且持续不消,多数情况下应该引起重视。它不像生理期前的胀痛肿块那样会自行消退。
-
2. 乳头异常分泌物
乳头溢液尤其是带血或透明流体,有时说明乳管里发生了变化。不是所有乳头渗液都危险,但持续出现最好及时就医查明原因。
-
3. 乳房形状或皮肤异样
乳腺癌有时表现为乳房皮肤凹陷、发红,甚至像橘皮一样粗糙。如果乳头突然内陷或者位置改变,也要注意。
-
4. 腋下淋巴结肿大
有些患者刚开始没感觉,只是一般体检时发现腋下有小淋巴结肿大。虽然多数淋巴结肿是良性,但持续存在、变大时要及时排查。
🌼 案例启发:比如一位72岁的女性,术前发现左乳外下象限有硬块,后来体检时确认是乳腺癌。这个例子提示我们,乳腺出现不寻常的肿块和外观变化,不论有没有不适感,都要当回事,及时去医院做进一步检查。
03. 乳腺癌为什么会发生?背后的原因
乳腺癌的发生,说起来其实是人体内的一场“细胞秩序失调”。有些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出现了基因突变,无法被身体及时修复清除,结果形成了异常细胞,不断增殖,最终发展为癌症。这里有几个主要的影响因素:
-
1. 年龄(最普遍的风险)
随着年龄增长,细胞出错的几率增加。全球统计数据表明,50岁以后风险逐年增加。
-
2. 家族史与基因易感性
如果直系亲属(妈妈、姐妹)得过乳腺癌,她们体内可能有乳腺癌高风险基因(例如BRCA1/2等)突变。带有此类基因的女性患癌概率明显更高。
-
3. 激素水平异常
长期雌激素暴露,比如较早来月经、较晚绝经、生育较晚或未哺乳等,都会增加风险。相反,分娩和长期哺乳可减少激素刺激。
-
4. 体重和饮酒习惯
肥胖及过多饮酒也被证实相关。脂肪组织能产生雌激素,饮酒则会干扰激素代谢。
-
5. 放射暴露和某些药物
青少年时期曾因疾病接受乳部放疗,或长期口服某些激素类药物,风险会增高。
-
6. 生活方式
缺乏运动、长期压力、不健康饮食等都与癌症相关。虽然许多患者没有明显危险因素,但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会增加总体风险。
参考文献:Ginsburg, O., et al. (2020). The global burden of women's cancers: a grand challenge in global health. The Lancet, 393(10171), 847-860.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9)33136-8
04. 如何确诊?检查的那些事儿
当发现乳房有异常或者医生怀疑乳腺癌时,接下来的检查流程往往如下:
-
1. 临床体格检查
医生先通过手触检查乳房和腋下,寻找肿块、皮肤和乳头的变化。
-
2. 影像学检查
- 乳腺X光(钼靶检查):适合40岁以上女性,能检测早期肿块和钙化。
- 乳腺超声:适合年轻女性和乳腺组织致密者,能区分囊肿和实性肿块。
- 磁共振MRI:用于复杂病例,辅助诊断和治疗方案。
-
3. 组织活检
只有切下一小块可疑组织,经病理分析,才能最终确诊。此时才能分辨肿瘤是良性还是恶性。
-
4. 实验室检查
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等,为整体评估提供依据。
有些人一听到“活检”或“化验”就担心,其实这些检查本身安全可靠,有助于早诊断、早治疗,也能缓解心理压力。
参考文献:Harbeck, N., & Gnant, M. (2017). Breast cancer. The Lancet, 389(10074), 1134-1150.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6)31891-8
05. 乳腺癌怎么治疗?方案多,各有适用
一旦诊断明确,乳腺癌的治疗选择非常丰富,目标都是去除病灶、阻断发展。大体包括以下几种:
-
1. 手术切除
主要包括保乳手术(只切除肿瘤及周边组织)和全乳切除术(清除整个乳腺)。是否保乳要看肿瘤大小、位置、以及患者意愿。
-
2. 放射治疗
手术后有时需要辅以放射线,杀死残留异常细胞,减少复发概率。保乳术后尤其常用。
-
3. 化学治疗
用药物杀灭体内残余的癌细胞。适合大肿块、淋巴结转移或生物学行为活跃的病例。有的是术前缩小肿块为手术创造条件,也可以用于手术后防止复发。
-
4. 靶向治疗和激素治疗
Her2阳性或激素受体阳性亚型,结合靶向药物或激素药物能显著提高疗效。例如临床常用的曲妥珠单抗专门针对Her2受体。
以实际病例来说,上文的72岁女性患者,术后接受了多西他赛、卡铂和帕妥珠单抗联合化疗。正是因为肿瘤“Her2”分子异常表达,这套方案更适合她。
参考文献: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NCCN). (2023). NCCN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in Oncology: Breast Cancer. Version 4.2023.
06. 生活如何调整?科学管理小建议
-
适量运动 🏃
科学证据已表明,定期进行有氧锻炼(如快走、骑车、游泳)对体重控制、改善免疫力、减轻术后不适感有益。建议每周坚持3-5次,每次30-45分钟。 -
饮食均衡 🥗
全谷类、绿叶蔬菜、豆制品有利于肠道健康,可以适当增加。
杂粮粥、新鲜水果有助于补充维生素C和膳食纤维。 -
营养补充 🍄
适当摄取蛋白,如牛奶、鸡蛋、瘦肉;蘑菇、豆腐等植物蛋白也不错。如果食欲差,可以尝试分多次进食、确保优质蛋白摄入。 -
心理调适 😊
得到亲友支持、参与心理疏导或同伴交流,有助于缓解焦虑情绪。可以学会冥想、呼吸放松,调节压力。 -
定期复查 📅
治疗后要做好定期随访,听从医生建议安排检查时间。就医时主动告知身体新变化,帮助医生动态调整管理策略。
参考文献:Rock, C. L., et al. (2020). Nutrition and physical activity guidelines for cancer survivor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0(4), 245-271. https://doi.org/10.3322/caac.21694
07. 乳腺健康,预防先行 👩⚕️
说到乳腺癌,大家都关心能不能提前预防、远离风险。带有遗传风险的朋友,建议接受专业医生的遗传咨询及定期筛查并按计划管理。除了遗传因素,绝大多数女性可以通过科学的生活方式降低发病概率:
-
低脂高纤维饮食 + 增加新鲜蔬菜、水果摄入 + 多喝水
[西兰花] + [含有丰富抗氧化物,有益乳腺细胞健康] + [每天一小碗清蒸即可] -
咀嚼坚果种子
[核桃/亚麻籽] + [含有Omega-3脂肪酸,对内分泌平衡有好处] + [建议每日10-20克] -
拥抱阳光,适当补充维生素D
[维生素D] + [有利于细胞生长调节] + [户外活动每周三次,每次20分钟]
如果一旦有了乳腺不适,比如肿块、分泌物变化或皮肤异样,优先选择有乳腺专科或肿瘤专科医生的正规医院,进行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相关咨询最好直接和专业医生面对面沟通,避免网上“验方”误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