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情绪的阴晴不定:双相情感障碍的复发与预防
01 什么是双相情感障碍?
有时候,一个人的情绪可以像天气一样说变就变。也许昨天还精神充沛、想法很多,今天突然又沉默低落、什么都不想做。其实,这可能不只是偶尔的脾气或情绪波动,而是一种叫“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的心理问题。它的特点,就是让人的心情在明显的高涨(躁狂或轻躁狂)和明显的低落(抑郁)之间反复切换。
基本表现:
- 躁狂期:精力过剩、自信爆棚、说话快、容易激动,甚至做出冲动决定
- 抑郁期:心情低沉、兴趣减退、精力不足、难以集中注意力
这种疾病大多源自大脑中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等)调节异常,部分还与遗传因素有关(Grande et al., 2016)。不过,每个人的具体表现和间隔周期都可能不同,这点很值得关注。
02 双相情感障碍的复发特征 🌦️
有些病友本来状态不错,忽然又被情绪的潮水卷进泥泞中,很多人就在复发“怪圈”中反复挣扎。双相情感障碍的复发,其实经常有迹可循——只是早期容易被忽略。
- 情绪变化更持久:不像偶尔的心情不好,复发后的抑郁或躁狂状况常常持续数天到数周,难以自控。
- 影响日常生活:比如突然变得十分激进或异常退缩,工作和人际都受到影响。
- 复发常有诱因:生活节奏被打乱、睡眠不足、压力大,或者停药等都是常见的“导火索”。
病例分享:32岁的严女士有过抑郁和躁狂的交替史。去年她因为搬家和加班,突然夜里难以入睡,白天精力出奇旺盛,还大手笔购物。家里察觉后带她复诊,这次她的症状很快被控制住。
这个例子说明,情绪复发对工作、家庭影响很大,及早发现很有帮助。
03 为什么双相情感障碍会反复?
双相情感障碍复发不是偶然的。其实,除了大脑的生理变化,心理状态、生活环境等多重因素都会助推复发的风险。这里整理了常见的原因,希望能帮助理解。
风险因素 | 具体内容 | 相关研究/数据 |
---|---|---|
生物学基础 | 神经递质水平不稳定,遗传易感性较高 | 有家族史的个体,双相障碍风险增高3-4倍 (Craddock & Sklar, 2013) |
作息紊乱 | 睡眠减少、昼夜节律被打乱 | 作息不规律被证实显著提高复发概率 (Harvey, 2008) |
心理压力 | 长期压力或重大生活事件(如失业、情感变化) | 急性应激事件常常成为发作诱因之一 |
药物依从性差 | 自行停药或不规律服药,影响病情控制 | 50%以上复发与停药有关 (Geddes et al., 2003) |
酒精/物质使用 | 饮酒、吸毒等会让症状雪上加霜 | 物质使用者复发风险显著高于一般患者 |
从这些分析可以看出,除了遗传和大脑生理因素外,生活习惯和心理压力同样不可小视。
04 如何有效预防复发?🍀
其实,双相情感障碍虽然容易反复,但不少方法可以减缓复发频率,提高生活质量。这里分享一些简单可行的方案——你可以从中挑选适合自己的去尝试。
实用预防建议:
- 1. 保持规律作息
规律睡眠对情绪管理帮助很大,每天争取在相近时间点起床和入睡。睡眠不足容易让症状加重。 - 2. 适量运动有益
散步、游泳、慢跑等有氧运动能改善抑郁情绪。建议每周3-4次,每次30分钟左右。 - 3. 药物按时服用
若医生开了药物(如情绪稳定剂),坚持使用,切忌自作主张停药或更改剂量。 - 4. 食疗推荐表
食物 具体功效 建议吃法 深色绿叶蔬菜 稳定情绪,补充维生素B族 每日一小碟,水煮或凉拌 三文鱼 富含Omega-3脂肪酸,有益情绪平稳 每周2次,清蒸或煎烤均可 燕麦 缓释能量,减少情绪波动 早餐冲泡,或做成燕麦粥 - 5. 接受心理治疗
行为认知疗法(CBT)可帮助认知并调整负面思维,对预防复发很有帮助。(Miklowitz et al., 2007)
什么时候需要就医?
如果发现情绪持续波动、轻躁狂或抑郁持续两周以上、或产生影响判断和安全的行为,请及时就诊。可选择精神卫生中心、综合医院精神科等正规机构。
如果发现情绪持续波动、轻躁狂或抑郁持续两周以上、或产生影响判断和安全的行为,请及时就诊。可选择精神卫生中心、综合医院精神科等正规机构。
05 支持系统的力量 🤝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靠自己“扛一扛”就能熬过去,其实并不容易。家人、朋友和专业人士的陪伴与鼓励,有时就是照亮情绪“黑夜”的微光。那些和亲友多交流、获得正向反馈的患者,复发率明显较低。
- 家庭陪伴:简单的陪聊、共同食宿、分担家务,都能有效降低孤独和压力。
- 朋友支持:有意识地和朋友约会、运动或聊天,即使只是电话联系,也能缓解情绪波动。
- 专业帮助:心理治疗师、精神健康护士等专业人员,会根据个体情况提供心理疏导和实用建议。
有研究指出,接受家庭心理教育的患者,复发次数和住院率都显著降低(Miklowitz, 2007)。
06 哪些资源可以帮你?🌱
在情绪波动频繁时,主动求助不是“示弱”,而是真正关注自己健康的表现。现在,无论线下还是线上,都有不少支持资源:
- 专业医疗机构:当地精神卫生中心、三甲医院精神科均能提供诊断与规范治疗。
- 互助组织:如“双相家园”“心理互助会”等,病友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找到同行经历的人。
- 在线平台:知名医院的心理健康科普公众号、线上心理咨询、权威健康类网站(如 Mental Health America, 国际双相障碍学会 ISBD 等)。
小贴士:平时可将这些机构和网站收藏,遇到情绪困扰、睡眠问题或药物疑问时,主动咨询医生,比自己“硬扛”要有效得多。
双相情感障碍看起来变化莫测,其实只要重视复发信号,并且结合规律作息、科学饮食、朋友家人的陪伴,以及必要时的专业干预,日常生活一样可以顺利进行。有些问题确实不容易靠自己解决,但主动求助永远不会是“示弱”。如果情绪经常阴晴不定,不妨试试上面的方法,找到稳稳属于自己的节奏。
参考文献:
- Craddock, N., & Sklar, P. (2013). Genetics of bipolar disorder. Lancet, 381(9878), 1654–1662.
- Geddes, J. R., Goodwin, G. M., Rendell, J., Azorin, J. M., Cipriani, A., Ostacher, M. J., ... & Morriss, R. (2003). Lithium plus valproate combination therapy versus monotherapy for relapse prevention in bipolar I disorder (BALANCE): a randomised open-label trial. Lancet, 381(9878), 1672-1682.
- Grande, I., Berk, M., Birmaher, B., & Vieta, E. (2016). Bipolar disorder. Lancet, 387(10027), 1561–1572.
- Harvey, A. G. (2008). Sleep and circadian rhythms in bipolar disorder: seeking synchrony, harmony, and regul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5(7), 820-829.
- Miklowitz, D. J., George, E. L., Richards, J. A., Simoneau, T. L., & Suddath, R. L. (2007). A randomized study of family-focused psychoeducation and pharmacotherapy in the outpatient manage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0(9), 904-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