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酸”境: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的治疗原则
01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到底是什么?🩺
在医院门诊,偶尔会遇到看似感冒的病人,其实背后却藏着更复杂的问题。有一位21岁的大学女生,前段时间因长时间口渴和消瘦,误以为是换季不适,直到出现严重乏力才被家人送到急诊。检查后发现,她患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
简单来说,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就是体内没有足够的胰岛素,导致血糖升高,身体“误以为”没吃饭,就会分解脂肪,让脂肪变成所谓“酮体”。酮体堆积会让血液变酸,这种状态就是“酸中毒”。
👉 说起来,这不仅仅是不爱吃主食的问题,还和胰岛素短缺有关。酮症酸中毒更常见于1型糖尿病,但2型糖尿病在应激状态下比如感染、手术后也可能诱发。
| 发病人群 | 成因 |
|---|---|
| 1型糖尿病患者 | 胰岛素极度缺乏 |
| 2型糖尿病患者 | 应激、感染等急性情况 |
02 酮症酸中毒的信号灯 🚦
其实,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早期症状很容易被忽视。刚开始只是轻微的口干、偶尔多喝水或者多尿。这时候不容易被察觉,很多人会当成生活习惯变化。
- 持续口渴,还总是喝不够水
- 小便次数增加,尤其是晚上
- 胃口变大但体重明显下降
不过,往往等到症状加重,才会发现事情不简单。出现频繁呕吐、腹痛、呼吸加快甚至有烂苹果味呼吸,才会引起家人警觉。例如一位52岁的男士,因为持续恶心和气促,被家人送到急诊。这提醒我们,酮症酸中毒的明显表现不可拖延。
03 如何科学确诊?🔬
发现以上问题,医生会先让患者做血糖、尿酮和血气分析等检查。检测血糖升高同时,发现尿液和血液里有大量酮体,是确诊的关键。
| 检查项目 | 意义 |
|---|---|
| 血糖 | 观察是否显著升高(>13.9mmol/L) |
| 尿酮/血酮 | 检测是否有大量酮体 |
| 动脉血气 | 判断酸中毒(pH下降) |
| 电解质 | 评估钾、钠等水平,决定治疗方案 |
04 科学治疗,从三个环节下手💡
进入治疗环节,把握住三大原则很关键:
- 补液:第一步是静脉补充液体,防止脱水,帮助身体代谢多余的酮体。
- 胰岛素治疗:逐步补充胰岛素,控制血糖,同时抑制新的酮体生成。
- 纠正电解质紊乱:根据血液检查结果,及时补钾、钠等,保持内环境平衡。
对于有并发感染的患者,还需要根据情况控制感染,有时还需针对性的抗生素治疗。(此处只涉及感染与治疗环节,不涉及预防)
05 治疗过程中要防的那些“坑”⚠️
酮症酸中毒如果治疗不规范,反而有可能诱发其他危机。比如,补液速度太快会造成脑水肿,特别是青少年和儿童;如果电解质失衡,就容易引起心律失常。
- 快速降糖诱发脑水肿
- 低钾导致心跳异常
- 感染控制不佳延长恢复期
有报道显示,适当控制补液速度和稳定监测电解质水平,有助于降低严重并发症的发生(Kitabchi et al., 2009)。
06 预防,才是日常最有价值的动作🌱
其实,大多数DKA不是真的“无声杀手”,而是日常自我管理和监测出了差错。预防办法主打一个“细致”。
| 方法 | 实用举例 & 正面建议 |
|---|---|
| 自我监测 | 建议固定时间检测血糖,发现早期波动及时调整用药 |
| 合理饮食 | 吃糙米、燕麦等粗杂粮,有助于稳定血糖,搭配优质蛋白如豆腐、鱼肉 |
| 健康作息 | 每天规律作息,晚上11点前休息,对于内分泌调节有益 |
| 定期复查 | 建议每3-6个月去医院复诊,监控糖化血红蛋白 |
饮食小贴士:新鲜蔬果(比如芹菜、胡萝卜)、坚果类(腰果、核桃)都适合当健康加餐。每顿饭适量,帮助血糖波动更平稳。
药物管理:每次按时、按量用药,尤其是在出差、感冒或者生病时别自行停药,有疑问及时联系医生。
小结:关注变化,主动管理
长时间下来,大部分糖尿病患者只要对身体有基本的关注,日常生活也能安全远离酮症酸中毒。其实,把握好饮食、用药、监测和及时就医这几件事,就能把风险降到很低。预防的路不难,关键在于细致和主动。关注生活细节,就是关注健康自己。
主要参考文献
- Kitabchi AE, Umpierrez GE, Miles JM, Fisher JN. "Hyperglycemic crises in adult patients with diabetes." Diabetes Care. 2009;32(7):1335-1343. doi:10.2337/dc09-9032
- Wolfsdorf JI, Glaser N, Sperling MA. "Diabetic ketoacidosis in infants,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Diabetes Care. 2006 May;29(5):1150-1159. doi:10.2337/dc06-9909
- Garg SK, Hirsch IB. "Self-monitoring of blood glucose: the basics." Diabetes Technology & Therapeutics, 2011;13(S1):S3-S11. doi:10.1089/dia.2011.15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