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在手术及重症监护中的应用:专业解读

  • 115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在手术及重症监护中的应用:专业解读封面图

麻醉在手术及重症监护中的应用:专业解读

01 什么是麻醉?

说起手术,大多数人第一反应是“会疼吗?”其实,现代麻醉技术的出现,大大减轻了大家的这份担忧。麻醉就是通过特定的药物,让人在手术或检查过程中暂时失去痛感和知觉。这样一来,手术医生可以更专注地进行操作,病人也能最大程度避免不适或恐惧。

很多人以为麻醉和“睡一觉”差不多。其实并不完全一样。麻醉的本质,是用药物干预大脑和神经,让疼痛信号被“屏蔽”,但整个过程需要专业人员密切观察和调整,就像飞机起飞和降落一样,每个环节都不能掉以轻心。

麻醉科医生的存在,帮病人在生死线上多了一层“护盾”🛡️。

02 监控麻醉过程中的生命体征

进入麻醉之后,并不是“一睡了之”。手术期间,麻醉医生至少要关注三个基本指标:心率、血压和血氧。比方说,心率就像车速表,跑快了或慢了,都可能有问题;血压则反映血管里的压力,太低会影响大脑和肾脏供血;血氧则说明身体各处有没有足够的氧气。

有一位59岁的男性,因右小指骨折急诊手术。虽然只是局麻,但麻醉医生依然全程盯着他的心电监护——一旦指标有偏差,随时准备调整用药和做出应对。这类监控,就像手术期间的守夜人,默默为患者保驾护航。

除了主机监测,为了预防突发状况,麻醉医生还常备多种急救药物和呼吸设备。别小看这些细节,有时一瞬间的处理,足以挽救生命。

03 麻醉有哪些适应症和禁忌症?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接受麻醉。大部分手术,比如骨折、阑尾炎、剖宫产以及各种内镜检查,都依赖麻醉带来的“无痛窗口期”。

不过,也有一些情况,医生会特别慎重。比如,对某类麻醉药高度过敏的人,就像特定食物会引发急性过敏反应一样,从根本上需要避开该药物;严重心肺疾病、肝肾功能衰竭的患者,麻醉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方式发生异常,可能导致意外风险激增[1]。另外,有些遗传性肌病、血液疾病的病人,也需在术前做详细的评估,选择风险最小的麻醉方式。

随着年龄增长,对麻醉的耐受性下降。如果家族中有人曾在麻醉中出现危险反应,要提前告知(比如恶性高热常有家族聚集性[2])。

04 麻醉前要做好哪些准备?

手术前,不只是医生在忙活,病人自身的准备工作同样重要。最常见的,是“禁食”。从最后一餐到手术之间,通常需留出6~8小时,这能减少胃内容物反流所致的窒息风险。喝水则一般需提前2小时停止。

细致的病史采集也是重点。比如是否服用阿司匹林、抗凝药,是否吸烟、饮酒,过往有无麻醉中的不良经历,这些都需要一一交代。身体检查主要看心、肺、肝、肾等主要脏器有没有大问题。相关实验室检查、心电图和胸片能帮助发现隐藏的风险。

手术前的心理疏导也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有人紧张到失眠,其实只要把担忧告诉麻醉医生,通常都会被耐心解答和安慰,减少心理负担。

05 麻醉后的恢复与监护方式

手术结束后,病人不会马上回到普通病房,而是在一间安静的“恢复室”继续被观察一阵子。恢复过程中,要定时测量血压、心跳、呼吸和意识状态。一旦病人苏醒,能简单交流,呼吸平稳,就可以安全返回自己的病房了。

恢复期偶尔会遇到头晕、恶心、寒战等小麻烦,这是麻醉药物代谢的正常反应。大部分人几小时内逐渐好转,无需特殊处理。如果出现持续的烦躁、迟钝,或是呼吸异常,就要引起重视,立即让医护人员评估处理。

59岁的那位男患者,术后2天使用地佐辛镇痛,两天后重新评估,确认没有药物残留带来的“迷糊”或呼吸抑制,顺利康复。这个例子说明,术后监护不可省略,既能预防意外,也能让家属更加安心。

06 麻醉后的疼痛科学管理

很多手术后第一感受就是:“麻药劲儿过了,疼怎么办?”这时候,麻醉团队的另一项重要职责就体现出来了。疼痛不是只能靠硬扛。现代医学下,针对不同手术和个人体质,医生能灵活开出药物或非药物的镇痛方案。

比如使用地佐辛这类药物,可有效缓解早期手术疼痛。也有物理方法,例如刚做完四肢手术,可以局部冷敷促进消肿、减轻不适。有些医院还能为大手术患者配备“疼痛泵”,由患者自己设置剂量,只要出现痛觉就可及时用药,既保证安全,又提升舒适度。

有调查发现,良好的疼痛管理能让术后康复时间缩短10%~20%[3]。这提醒每个患者,术后有不适不要憋着,主动告诉医生,才能让康复之路更顺畅。

07 日常预防和术前调理的建议

麻醉本身并不可怕,但身体底子够不够好,对麻醉的影响很大。想要应对麻醉顺利,日常生活中可以提前做些调理,增强身体承受力。

  • 新鲜蔬果:补充维生素C和矿物质,有助于提升免疫力,应对术后恢复。
  • 蛋白类食物:适量吃些鸡蛋、鱼、豆制品,既有助于伤口愈合,也能加强合成代谢。
  • 规律作息和适当锻炼:保证睡眠足够,适度散步或瑜伽,能增强心肺功能,对麻醉耐受力提升有益。
  • 有特殊疾病(比如老慢支、糖尿病、高血压)者,术前要配合医生规律服药,不能随意停减药量。
  • 40岁以上朋友,定期做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基础检测,有异常提前处理。

一句话概括:健康的生活方式,是应对手术和麻醉风险的“提前防线”。任何担心麻醉安全的人,都可以先向专业麻醉科医生咨询,做个全面评估再做决定。

大家的关心和科学的准备,是迎接手术顺利与康复的好帮手👌。

参考文献

  1. Butterworth, J. F., Mackey, D. C., & Wasnick, J. D. (2018). Morgan & Mikhail's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6th ed.). McGraw Hill Education.
  2. Rosenberg, H., Pollock, N., Schiemann, A., Bulger, T., & Stowell, K. (2015). Malignant Hyperthermia: A Review. Orphanet Journal of Rare Diseases, 10, 93. https://doi.org/10.1186/s13023-015-0310-7
  3. Apfelbaum, J. L., Chen, C., Mehta, S. S., & Gan, T. J. (2003). Postoperative pain experience: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suggest postoperative pain continues to be undermanaged. Anesthesia & Analgesia, 97(2), 534-540.
  4. Hand Fractures -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 Mayo Clinic. (2022).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hand-fractures/diagnosis-treatment/drc-20373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