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支气管炎的识别、治疗与预防
01 日常中如何发现急性支气管炎?
有时,冬天一到,办公室和家里的咳嗽声就多了起来。很多朋友觉得自己只是“受凉感冒”,结果一咳就是好几天。其实,急性支气管炎往往是这样悄悄开始的:初时没多大感觉,只是偶尔咳嗽几声,或者感觉嗓子有点不舒服。🧐
轻微的咳嗽、偶尔喉咙发痒、轻度疲惫,这些信号很容易被忽略。如果此时没有明显发热或呼吸困难,大家常常当作“小感冒”,“扛一扛也就过去了”。不过,要小心,这可能正是急性支气管炎的前期表现,而不是单纯的普通感冒。尤其是在冬春季节,人群密集地区,类似的情况更容易见到。
这个阶段的变化其实很“安静”,但如果你发现咳嗽比以往感冒持续得久,或者有一天突然开始咳痰,就别掉以轻心了。轻度症状虽然不显眼,却是身体“报警”的方式之一。
02 明显的症状:警示信号有什么?
- 持续咳嗽: 如果咳嗽持续一周甚至更久,白天晚上都难以消退,尤其是咳出来的痰量增加,从清亮慢慢变成黄色或绿色,这时急性支气管炎的可能性就高了。😷
- 咳痰明显: 很多患者一开始只是干咳,慢慢发展为咳出带色的黏液痰。要小心,痰的颜色变化不等于细菌感染,但反映气道发炎愈发严重。
- 喉咙痛或胸闷: 持续用力咳嗽会让喉咙变痛,胸口发紧,偶尔甚至会有点憋气。这些感觉在上呼吸道其他感染中不常见,但在急性支气管炎患者身上出现得比较多。
- 轻度呼吸不畅和乏力: 有的朋友会感到喘不上气,尤其是体力活动时加重。有时还会感到浑身发懒,整个人提不起精神。
- 个案启示: 比如有位70岁的男士,近来咳嗽多日,咳痰较多,尤其夜里严重,伴随体力下降。经呼吸内科诊断为急性支气管炎,经药物对症管理后好转。这说明,症状一旦持续且加重,及早就医非常关键。
其实,咳嗽持续两三周或更久也很常见,只要不出现高热、喘息、持续气短或明显加重,一般问题不大。出现这些警示信号,就不建议继续“扛着”了,该去医院请专业人员判断下。
03 究竟是什么引起急性支气管炎?
很多人关心“为什么会反复咳嗽得这么久?”其实,急性支气管炎的大多数元凶是病毒,尤其在冬季,比普通感冒或流感更容易“潜伏”进呼吸道。一部分病毒比如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通过空气飞沫传播,容易在人多、通风差的地方传染开来。
基本致病原理: 呼吸道感染后,气管和支气管里面的黏膜会变得充血、肿胀,分泌黏液增多。这导致气道变窄、黏液难排,产生持续性咳嗽。
细菌的“插手”: 少部分急性支气管炎和细菌有关,常见于免疫力较弱或社区暴发期,由肺炎支原体等致病菌引起。成年人出现症状反复加重、伴随高热时,医生可能会考虑细菌因素。
生活方式因素: 抽烟和长期空气污染,比如家里用煤火、街边尘土飞扬等,容易损伤气道,减弱防御力。一项流行病学调查(Sethi, S., & Murphy, T. F., 2008)发现:吸烟人群、年长者、抵抗力弱的人患病风险更高。
年龄与个人抵抗力: 年龄增长后,呼吸道的自我修复能力下降,尤其60岁以后容易因气道结构变化而反复感染,疾病恢复变慢。
🔍 数据参考:Sethi, S., & Murphy, T. F. (2008). Infec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cours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NEJM, 359(22), 2355-2365.
04 医学诊断:如何区分和确诊?
说起来,咳嗽是最常见的症状,但症状持续时间、痰的颜色、胸部不适等都有判断意义。医生会仔细询问病程长短、近期流感接触史等,然后用听诊器听胸部呼吸音——如果有异响,像是“哮鸣音”,往往提示气道炎症。
- 病史采集:问清何时开始咳嗽、咳痰、是否有发热、是否与流感季有关。
- 体格检查:医生用听诊器分辨有无喘息、气道是否阻塞、肺部有无异常音响。
- 辅助检查:大多数患者不需要胸片。如果出现高热、呼吸困难、抵抗力低下时,医生会安排胸部X线排除肺炎或其他更严重疾病。
- 特殊检测:仅在流感、百日咳等爆发时,或免疫系统缺陷病人,才考虑进一步病毒或细菌检测。一般血常规、CRP(C反应蛋白)意义不大。
🩺 诊断急性支气管炎时,重在与慢性支气管炎和肺炎区分。医生会结合病程、症状和体检综合判断。
复查一般建议:如果咳嗽持续超过8周未见改善,需要进一步排查其他疾病。
相关资料参考:Sethi, S., & Murphy, T. F. (2008); Albert, R. K., & Sethi, S. (2010). Acute bronchitis. NEJM, 363(15), 1461-1466.
05 治疗方法:对症管理为主
多数急性支气管炎由病毒引起,所以使用抗生素通常意义不大。不少人觉得只要开点“消炎药”就能快点好,其实,真正控制症状靠的是“自限性”,也就是身体自愈能力。💊
- 对症缓解: 若咳嗽较重可用止咳药,但只建议夜间咳得厉害、影响睡眠时短期使用。部分止咳药比如右美沙芬、可待因类药物,需严格参考说明。
- 祛痰化痰: 痰多而浓稠时,医生可以考虑祛痰药帮助痰液稀释,咳出更容易。但儿童慎用、尤其2岁以下要听医嘱。
- 多喝水: 喉咙痛、发热时,维持充分水分摄入能让黏液分泌不那么粘稠,有助于排痰。
- 适当休息: 疾病后期过度疲劳会延长恢复期,不妨适度休息几天。
- 药物案例说明: 就比如前面的70岁男士,医生开具复方甲玺那明胶囊和止咳胶囊,配合5天疗程缓解了症状。这表明,对于老年人或咳嗽特别剧烈者,对症药物短期应用很有益处。
不建议自行长期大量用止咳糖浆或自己找抗生素吃。如果症状快速加重、出现高烧或无法平卧呼吸,请及时回医院复查。
参考文献:Albert, R. K., & Sethi, S. (2010). Acute bronchitis. NEJM, 363(15), 1461–1466.
06 日常预防:怎么减少发病?
其实,生活里的细节才是最好的保护伞。简单来说,好的作息加合适饮食和环境,是较为靠谱的预防“公式”:
- 🥗 多吃新鲜蔬果(增强抵抗力): 绿叶蔬菜、胡萝卜、柑橘等富含维生素C和植物抗氧化剂,经常食用有助于提高呼吸道上皮的自我防御能力。
- 🥛 稳定蛋白质摄入(修复损伤): 牛奶、鸡蛋、豆制品能帮助气道组织修复,加快病后恢复。
- 🏃♂️ 规律锻炼、充足睡眠(提升免疫力): 合理运动结合晚上11点前入睡,使身体保持旺盛的免疫状态。
- 🏡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经常开窗通风,减少长期接触油烟、灰尘等污染源,有助于减少气道损伤。
- 😇 远离吸烟环境: 非吸烟者也要少在密闭吸烟场所逗留。烟草烟雾是呼吸道黏膜的大敌。
- 🤝 流感季节减少人群聚集: 感染风险高峰期,尽量不扎堆、戴好口罩、勤洗手。
👨⚕️ 规律健康体检也是好习惯。特别是免疫力弱,或者本身有呼吸系统疾病的人群,建议每年初春做1次基础肺功能和胸部影像检查。出现持续咳嗽、乏力或者夜间气喘增重的情况,应该尽快就医。
日常饮食方面,推荐“早餐有蛋奶,午晚饭有青菜,一天三餐有水果”。这是一种简单易记的健康饮食安排,有科学依据支撑(参见Manabe, T. et al., 2020, Clinical Nutrition)。
相关文献:Manabe, T., Fujikawa, T., & Kobayashi, F. (2020). Effects of nutrition and immunity on COVID-19 susceptibility and severity: a review. Clinical Nutrition, 39(11), 358563.
07 结语:懂得主动应对,生活更健康
急性支气管炎并不是深不可测的健康难题。只要能识别日常变化,把握咳嗽持续与症状进展的关键征兆,配合科学合理的生活和饮食,就能大大减少肺部“小麻烦”反复出现的可能。🌱
从上面的各种提醒里,可以看出:我们并不需要对咳嗽完全恐慌,也无需对抗生素过于依赖。正视自身状况,有需要时随时向医生咨询,做自己的健康责任人,这才是最实用的“护身符”。
参考文献
- Sethi, S., & Murphy, T. F. (2008). Infection in the pathogenesis and course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59(22), 2355-2365.
- Albert, R. K., & Sethi, S. (2010). Acute bronchitis.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3(15), 1461-1466.
- Manabe, T., Fujikawa, T., & Kobayashi, F. (2020). Effects of nutrition and immunity on COVID-19 susceptibility and severity: a review. Clinical Nutrition, 39(11), 3585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