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鳞癌,你真的了解吗?
01 什么是宫颈鳞癌?
打开的新闻App里,总会有关于女性健康的话题。宫颈鳞癌,这个名字听起来让人有些紧张,但其实很多人并不真的了解到底是怎么一回事。简单来说,宫颈鳞癌是源自宫颈表面那层叫“鳞状上皮细胞”的地方,这些细胞本是宫颈的“护卫”,一旦发生恶性变化,就会出现宫颈鳞癌。
这种癌症在女性宫颈癌中占了九成以上,是最常见的类型。它就像是宫颈表皮管理失控——“异常细胞”不受约束地生长。说起来,有些人多年都没有不适,直到体检或不经意中才发现问题。所以了解它,帮助我们少些不必要的担心,多一点科学的安心。
🔎 小提醒:初期的宫颈鳞癌发展缓慢,大多数可以早期发现和治疗。
02 宫颈鳞癌有哪些明显症状?
- 持续性阴道出血——不是每一次月经不准都要担心癌症,但如果过了绝经年纪还出现阴道出血,或者长期有断断续续的血丝,这就要引起注意了。
- 分泌物变多,味道异常——本来分泌物应该是比较清、量不多,一旦变得多、黏稠,颜色改变甚至带有血腥味,尤其是多年良好突然有变化,需要警觉。
- 性交疼痛或后出血——有的女性在性生活后出现阴道出血,这并非细小问题,尤其如果伴有下腹坠胀、持续不适,更不应“扛一扛”。
比如在实际临床中,曾遇到一位80岁的女性,因持续下腹疼痛40多天,阴道出血伴少量积液,检查发现宫颈有占位后来确诊为中分化鳞状细胞癌。从中可以看出,有些信号如果早些发现、积极就医,结局会更好。
🍃 绝经后别忽视:出血或分泌物异常、长期分泌物增加,都是宫颈健康发出的求救信号。
03 为什么会得宫颈鳞癌?
-
持续感染高危型HPV(人乳头瘤病毒)
这是绝大多数宫颈鳞癌的“幕后推手”,大约99%的病例都能检测到高危型HPV病毒的影子。尤其是那些很少做宫颈体检的人,病毒在体内潜伏多年逐渐让细胞产生变化。 -
多性伴及性生活早
比如在年轻时性生活较早、伴侣较多的人群,宫颈受到的“刺激”增多,长期反复感染HPV概率更高。医学研究也发现这类习惯显著提高风险(Munoz, F., et al., 2003)。 -
免疫力因素和遗传
免疫力低下(例如长期服用免疫抑制药物、HIV感染等)让人体“防御系统”削弱,对异常细胞的“清除”能力下降;遗传易感性也在其中起作用。 -
吸烟
有吸烟习惯的女性,宫颈癌发病风险更高。研究发现,烟草中的有害物质能够在宫颈局部聚集,加重细胞基因“损伤”,(IARC, 2012)。 -
其他相关因素
包括早育、频繁生育、长期口服避孕药、营养不良、慢性宫颈炎等,也可能增加风险。
其实,这些因素往往是“慢慢积累”,并不会一夜之间造成癌变。也正因为如此,平时的习惯积累很重要。
⚠️ 小结:并不是所有女性都会得宫颈鳞癌,但高危HPV感染是最核心的诱因。
04 查出宫颈鳞癌要查什么?
- 宫颈细胞学检查(Pap涂片):有点像是宫颈健康的“日常体检”,可以发现早期细胞变化,没有症状也可以做。
- HPV检测:检测是否感染高危型HPV,这项筛查让风险能早早被抓住。
- 阴道镜和组织活检:医生在宫颈上寻找可疑部位取下一小块组织,病理下才能确定是不是宫颈癌、癌的类型和分级。
- 影像学检查:比如盆腔核磁共振(MR)、腹部及肺部CT、超声等,用来判断癌症有没有“走出宫颈”,涉及哪些组织。
- 血液检查:部分特定肿瘤标记物(SCC-Ag)有助于辅助诊断和后期复查,不过并不是人人都会异常。
如果打算做检查,建议提前与专业的妇产科医生沟通,合理安排筛查项目,整个流程并不复杂,还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焦虑。
🩺 提示:检查并不可怕,筛查后能明确情况,反而让内心更踏实。
05 治疗方法怎么选?
-
手术切除
针对早期宫颈鳞癌(如ⅠA、ⅠB期),常常首选的是手术治疗,把受累组织一起切除。如果是ⅠB2期或局部进展期(像上文80岁患者案例),医生会综合评估年龄、体质和肿瘤范围。比如年龄大、基础病多,可能以非手术手段为主。 -
放射治疗
主要包括体内放疗(腔内照射)和体外放疗。对于较晚的病变或者手术不适宜者,放疗能精准定位肿瘤,减少对周边正常组织的损伤。有研究发现,盆腔联合腔内放疗,对控制中晚期宫颈癌效果较好(Lee et al., 2007)。 -
同步化疗
用药物抑制肿瘤细胞扩散并增强放疗效果,特别适合中晚期病人。以常用药物如顺铂(Cisplatin)为主,整个疗程通常分多次进行,医生会根据病人身体耐受情况动态调整。 -
个体化综合治疗
并不是每个人都要“全套治疗”。个体化意味着结合肿瘤阶段、身体状况、多种检查结果,选择对自己风险更低、副作用更小的方式。例如,早期患者术后可辅助放疗或随访,中晚期则可能同时应用放化疗或营养支持。
🧬 治疗小贴士:治疗期间身体可能出现疲劳或反应,按医嘱调整和补充营养很重要。有问题及时和主诊医生沟通。
06 如何在日常管理宫颈健康?
说到防护,其实简单的好习惯就能帮上不少忙。
- 定期筛查:30岁后建议每三年做一次宫颈细胞学筛查(Pap涂片),或者与HPV检测“双保险”,即便身体没不适也建议定期检查。
- HPV疫苗接种:适龄女性(最好在性行为前)接种HPV疫苗,有助于从源头上降低罹患宫颈癌风险,世界卫生组织和多项研究都给出了肯定结论(Harper et al., 2004)。
- 饮食均衡:多吃富含叶酸、新鲜果蔬和高蛋白食品,对提高免疫力有积极帮助;日常可以考虑多餐少食,减少重口味。
- 规律作息与锻炼:保持运动习惯、保证充足睡眠,让身体各项抵御能力“在线”。
- 健康性行为:维持单一、健康的性伴侣关系,能大幅降低HPV感染几率。
- 体重管理:肥胖与多种肿瘤相关,控制体重对宫颈健康也有益。
如果遇到不明原因的出血、分泌物改变,或筛查有可疑结果,不要慌张,建议去有肿瘤专科资质的正规医院,和专业妇科医生沟通。及时行动,胜于惊慌与拖延。
🌱 最后提醒:宫颈健康的日常维护,关键在于持续关注和科学行动,哪怕今天才开始,也不会太晚。
07 参考文献(英文)
- Harper, D. M., Franco, E. L., Wheeler, C., Ferris, D. G., Jenkins, D., Schuind, A., ... & GlaxoSmithKline HPV Vaccine Study Group. (2004). Efficacy of a bivalent L1 virus-like particle vaccine in prevention of infection with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s 16 and 18 in young women: a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he Lancet, 364(9447), 1757-1765.
- IARC Working Group on the Evaluation of Carcinogenic Risks to Humans. (2012). Personal Habits and Indoor Combustions. Volume 100 E. A Review of Human Carcinogens. IARC Monographs on the Evaluation of Carcinogenic Risks to Humans, 100(Pt E), 373–472.
- Munoz, N., Bosch, F. X., de Sanjose, S., Herrero, R., Castellsague, X., Shah, K. V., ... & Meijer, C. J. (2003). Epidemiologic classification of human papillomavirus types associated with cervical canc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8(6), 518-527.
- Lee, M. Y., Wu, H. G., Kim, K., Lee, K. S., Kim, Y. S., & Park, C. Y. (2007). Concurrent radiotherapy with paclitaxel/carboplatin chemotherapy as a definitive treatment for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of the uterine cervix. Gynecologic Oncology, 104(1), 95-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