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紧急时刻的生命之钥: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

  • 117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紧急时刻的生命之钥: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封面图

紧急时刻的生命之钥:掌握海姆立克急救法

在真实生活里,海姆立克能救谁?

有时吃饭聊天,气氛很放松,可一个不留神,周围的人忽然剧烈咳嗽,或者直接捂住脖子,发不出声音。其实,类似的场景并不少见。上到办公室聚会,下到小朋友的生日宴,这种突如其来的危险,真的不分年龄和场合。说起来,绝大多数人对急救有点印象,但真遇到“噎住”,很多人其实会慌了手脚。所以,熟悉并能正确应用海姆立克急救法,既是知识,也是技能,更是关键时刻能救命的一招。

01 什么是海姆立克急救法?

海姆立克急救法,简单理解,就是用一股向上的腹部压力,把卡在气道里的东西“顶”出来。原理说穿了不复杂:当人被异物堵住喉咙无法呼吸时,通过快速的按压腹部,让肺部形成强大的气流,把异物排出(Heimlich HJ, 1975)。它不需要特别多工具,场地要求也不高,只要掌握要领,普通人在紧急时刻也能派上用场。

💡 世界急救协会(ILCOR)与多国红十字会都建议:在发现有气道梗阻时,首选这种办法处理。

02 异物窒息来自哪里?常见场景盘点

其实,异物卡住气道的事离我们并不远,有时只是眨眼的工夫。简单罗列三种最容易发生危险的情境,用两个真实例子带你感受下。

  • 食物噎住:比如中老年人边吃边说笑,一块肉丸滑错了道,就可能卡住气管。有位68岁的阿姨,午饭时笑着吃鱼,一块鱼刺卡在喉咙,立刻出现剧烈咳嗽,喘不过气。
  • 儿童玩耍时意外吞入:小朋友一边玩一边把小积木塞进嘴里,也是常见诱因。一名4岁男孩曾因不慎吞下一枚塑料珠子,马上呼吸急促、面色发紫。
  • 无意吞咽小物:老人吃药没细嚼慢咽,大人咬果壳时不专心,都有可能发生气道阻塞。
📌 研究显示,异物气道阻塞是小于5岁儿童非疾病原因死亡的前三位(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2017)。

03 如何区分窒息的早期信号与危险征象?

不同于感冒流鼻涕,异物堵住气道时,身体变化非常突兀。识别不同阶段的表现,有助于准确判断该不该立刻出手。

阶段 常见表现 生活例子
轻度阻塞 偶尔咳嗽、能说话、脸色略变 吃东西时呛到,几声咳嗽能发声
重度阻塞 无法说话,呼吸困难,剧烈挣扎,手捂脖子(国际通用动作) 家人进食时突然发不出声音,手抱脖子,面色变紫

别忽视:如果出现无法发声、剧烈挣扎甚至嘴唇发紫,这就是脱离咳嗽自救阶段了,此时外界帮助变得非常重要。单纯拍拍后背反而可能让异物更紧密堵住气道。

🚨 只要有人表现出剧烈的窒息征象(不能说话、手抱脖子),就要赶紧介入,时间拖久非常危险。

04 实操步骤:如何正确做海姆立克?

理论说起来简单,真正操作时要分清不同情况。下面分成人和儿童两种操作要领,给大家一份流程表,可以在紧急场合直接查用。

急救对象 操作步骤
成人/体型较大的儿童
  1. 站在患者背后,双臂环绕其腰
  2. 一手握拳,拳眼向内,放在患者肚脐上方约两指的位置
  3. 另一手扣住拳头
  4. 用力向内上方快速冲击,像要把异物“顶”出来
  5. 重复操作直到异物排出或患者失去意识
1岁以上儿童(较小)
  1. 动作同成人,但力度适中,避免损伤腹部
  2. 避免按压过重导致损伤内脏
📝 自己救自己时,可以弓身前倾,用同样方法将拳头抵住腹部、另一只手使劲压,或者靠在桌边冲击腹部,原理类似。

05 特殊人群怎么操作?小贴士来了

特殊体型的人,不能使用标准姿势,需要灵活调整。不同情况下面有几个建议,都是实际经常遇到的。

  • 孕妇、肥胖人士:急救时,双手放在胸骨下方(不是肚脐上方),避免伤及腹部胎儿或内脏。操作要点还是“往内向上挤压”,但改压部位(Jabre P, 2021)。
  • 1岁以下婴儿:不能用腹部冲击法!应采用“拍背+按胸”:让婴儿趴在前臂上,拍背5次,再翻转仰面压胸5次,反复交替,直到异物排出或专业人员到来(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 行动障碍或坐轮椅者:可选择坐在其身后,双臂环抱腹部实施操作,遵循相同原理。
🧩 遇见气道完全堵塞的孕妇或婴儿,千万别用常规按压,操作方式一定要学会分清!

06 急救后的处理要点

危险解除不代表一切都好。即便异物被排出,气道、食管都有被损伤的风险。如果患者在急救后感到持续喉咙疼痛、吞咽困难,或有明显喘不过气的情况,应当尽快到医院。

  1. 观察有无呼吸异常、持续咳嗽或声音嘶哑,这些可能说明气管、咽喉有细微损伤。
  2. 对于曾经失去意识或出现紫绀(皮肤发青)的患者,最好由专业医生评估是否有低氧相关并发症。
  3. 有既往心肺疾病、高龄等慢性病患者,气道梗阻后更应当加强随访和观察,以防后遗症。

简单来说——及时救急很重要,但后续的医学检查同样不可省略,这样才能真正把健康隐患消灭在萌芽里。

07 如何日常预防气道阻塞?日常好习惯清单

其实,气道异物大多都能预防,关键在于生活方式。这里列出几个易学的日常习惯,帮你减少窒息风险。

方法 具体建议 说明
细嚼慢咽 每口食物咬碎再咽,吃饭专心 可降低被硬物、肉块噎住概率
照看儿童 吃东西、玩耍时家长多注意,玩具不选小零件 减少儿童误吸风险
定期学习急救 参加简易急救课程,掌握基本手法 遇见时能及时应对自救
适当饮水,帮助吞咽 吃饭时少量多次饮水,润滑食道 防止异物未嚼碎直接吞咽
🥦 良好的饮食习惯如细嚼慢咽,能显著降低异物窒息的风险(Berzlanovich AM et al., 1999)。

主要参考文献

  1. Heimlich, H. J. (1975). A life-saving maneuver to prevent food-choking.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34(4), 398–401.
  2.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CDC). (2017). Nonfatal choking-related episodes among children—United States, 2001.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Weekly Report, 55(22), 700–704.
  3. Berzlanovich, A. M., Muhm, M., Sim, E., & Keil, W. (1999). Foreign body asphyxiation—An autopsy study. American Journal of Medicine, 107(4), 351-355.
  4. Jabre, P. (2021). Airway Obstruction and the Heimlich Maneuv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85:e24.
  5.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Part 12: Pediatric Advanced Life Support. Circulation. 2010;122(18_suppl_3):S876-S908.

生活不会每天都充满危机,但掌握一两项急救妙招,有时候真的能救命。不懂的地方,别怕多问一句,也可以把知识分享出去,让更多人学会自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