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领域在肺占位性病变管理中的应用

  • 145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领域在肺占位性病变管理中的应用封面图

麻醉领域在肺占位性病变管理中的应用

日常生活中,有时我们只是因为一次例行的体检,就收到了一份肺部影像报告。报告里赫然写着“占位性病变”这几个字,难免让人心里一紧。其实,肺占位性病变并不等同于癌症,其中既有良性的可能,也有恶性的可能。而一旦需要动手术,麻醉科的介入则成了手术安全的关键一步。很多人关心“麻醉到底安全吗?”、“我的身体能受得了吗?”这个话题和每个人的呼吸健康都息息相关。

01 肺占位性病变到底是什么?

说到“肺占位性病变”,其实就是医学影像检查(如CT、X光)发现肺里有“多出来的东西”。这个“东西”可能压迫周围的组织,让邻近的结构发生位移。但它不一定就是肿瘤,还可能是炎症、结节甚至囊肿。🫁

不同于血压高、糖尿病那样能靠体征判断,肺占位常常没有症状,甚至很多患者是做体检时才偶然发现这个“陌生的邻居”。医学上,良性占位有如炎症性假瘤、结核球,恶性则包括肺癌、转移瘤等。🔬

一旦疾病需要手术,麻醉科的价值就突出了。安全、平稳地度过手术,是恢复健康的第一步。

简单来讲,肺占位性病变是肺里出现了异常组织,不全是肿瘤,麻醉科则保障相关手术的安全进行。

02 麻醉科在手术中的守护——具体做了什么?

  • 💉 全麻的安排: 麻醉科评估体质及病情,为患者设计合适的麻醉方式,比如全身麻醉,保障手术不疼痛、记忆不上,可放心交给团队。
  • 💓 实时监护: 在手术期间,无数仪器持续检测呼吸、心率、血压,发现变化能及时处理,小团队协调分工,每个人都在盯着数据。
  • 用药精准: 麻醉医生会根据年龄、体重、病情灵活调整药物剂量,如镇痛药、肌松药、镇静药等,力求在安全边界内工作。

有一位60岁的男性患者(身高170cm,体重70kg),在做右肺的胸腔镜肺叶切除手术,术中采用全身麻醉。麻醉医师合理搭配多种药物(如舒芬太尼、右美托咪定等),实时调整,从麻醉诱导到苏醒,全程守护。正是这样有条不紊的管理,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为顺利切除病变创造条件。

说起来,麻醉科的专业性和协作能力,往往是手术顺利完成的隐形保障,别忽视了他们在安全链条上的重要一环。

手术时,麻醉科就在身边,守护着安全和舒适。

03 麻醉有哪些风险?从哪些方面需要留心?

安排手术前,总有人问“麻醉有危险吗?”其实绝大多数人可以安全度过,但某些肺占位患者的确风险更大。具体有哪些因素会增加麻醉难度?🚦

  • 呼吸受限: 占位病变可能压迫支气管或影响肺功能,导致氧气交换变差,对麻醉药更敏感,有时苏醒慢或术后咳痰弱。
  • 心脏负担: 脑子清楚点看,手术、麻醉都让心脏“加班”,高血压、冠心病的患友更容易出现术中心律波动。
  • 年龄和慢病: 60岁以上,尤其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更可能术中血压变化大、术后恢复慢。
  • 药物代谢差异: 不同体质、肝肾功能、肥胖等,都会影响药物停留时间。有些人醒来比别人慢,容易术后嗜睡,甚至偶尔恶心。
  • 过敏史/既往麻醉不良事件: 有过药物过敏、麻醉后出现暂时失智、深度睡眠等,麻醉前都要反映给医生。

一项2021年发表于 Chest 的研究分析,肺功能减退、年龄大于65岁、合并心血管疾病等,显著增加了麻醉并发症比例(Park et al., 2021)。因此,和麻醉团队沟通病史,是避险的第一步。

风险不是不可控,但要对麻醉关注,有难题提前沟通。

04 麻醉前评估是怎么做的?

进入手术室前,都会和麻醉医生聊一聊:有没有基础病,平常吸不吸烟,气喘咳嗽会不会常犯?这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其实能帮医生了解全貌,判断是用全身麻醉好,还是选择局部麻醉或其他方案更合适。

  • 系统问诊: 包括过敏药物、家族史、既往手术经历、呼吸系统疾病、心血管风险等。
  • 专科查体: 着重看呼吸音(有无干啰音)、氧饱和度、脉搏、血压变化。
  • 实验与影像检查: 血常规、电解质、心电图、肺功能、影像CT等,为风险分级和用药调整提供数据。

一些重点人群(如心肺功能不佳者),还会加做超声心动图或深度肺功能测试,整体流程类似体检,但更着眼于风险评估和方案安全。

术前评估看似繁琐,实则每一步都为安全打底。假如平时运动就容易气短,或者以往麻药上过敏、家里有同样病史,一定要全部告知医生。

很多风险,通过详细评估都能及早发现、妥善准备。

05 手术过程中有哪些麻醉方案?

肺占位做手术时,麻醉方案可分为三大类:全身麻醉、局部/区域性麻醉、复合麻醉。绝大部分肺叶切除等胸外科手术,都首选全身麻醉。

  • 全身麻醉(GA): 通过静脉/吸入麻醉药,使人进入深度睡眠状态,不感觉疼痛,能为大部分胸腔手术提供最充分的保护(如吸入用七氟烷搭配静脉药物)。
  • 区域麻醉: 特定情况下可联合硬膜外麻醉、椎旁阻滞等,帮助术中术后镇痛,减少全身用药量,优点是减少术后恶心、加快恢复。
  • 复合方案: 局部麻醉+全麻药物,兼顾无痛和镇静,有利于某些合并高风险疾病的病人。

麻醉药物的使用很讲究,比如舒芬太尼帮助镇痛,丙泊酚用来诱导入睡,右美托咪定起到镇静作用,术中实时调整。每个患者的个体差异,麻醉医生会根据实际反应来调整药物组合。

一份2020年的综述提到,采用多模式麻醉能明显降低术中痛感、缩短苏醒时间,有利于高级别手术患者恢复(Li et al., 2020)。

对患者来说,选择合适麻醉方式比药名更关键,方案由专业团队个体化定制。

06 麻醉后怎么恢复?日常有哪些建议?

手术结束,麻醉醒来,只是康复的起点。很多人会觉得脑袋晕、嗓子疼、甚至恶心——这些小不适在几个小时内会逐渐缓解,大部分都无需特殊处理。想早点恢复状态,日常生活的细节其实很重要。

  • 🥗 均衡饮食: 多吃新鲜蔬菜和高蛋白食物,如鸡蛋鱼肉,帮助体力恢复,适度补充牛奶等优质蛋白饮料。
  • 🚶‍♂️ 适当活动: 术后24小时内,可在家属陪伴下多变换体位,早下床短暂活动有利于呼吸道清痰和防止静脉血栓。
  • 💧 多饮水: 适量饮水有助于代谢麻醉代谢产物,减少不适,利于早日恢复。
  • 🛏️ 充足休息: 保证良好睡眠,不熬夜,身体有足够时间修复。
  • 🧑‍⚕️ 按时复诊与随访: 若出现持续胸痛、呼吸困难、剧烈恶心或高热,要及时就医。听从医生建议规范用药,并关注术后随访。

实际上,恢复阶段的营养和适度锻炼,远比一味卧床更有利于提振精神。定期术后随访能帮助及时调整治疗策略。

路需要一点点慢慢走,健康从小处做起,术后管理很关键。

很多时候,“麻醉”只是手术过程中短暂的一步,但却关乎整个过程的安全和舒适。只有了解每个环节,掌握身体信号,听取专业团队建议,才能让手术变得可控而不再陌生。如果身边亲友有相关情况,别忘了提前咨询专科医生,把关巩固好每一个安全细节。健康,是身体和心里的小目标,愿每个人都能从容面对,积极康复!

参考文献

  1. Park, S. Y., Kang, E. J., Park, J. H., & Kim, J. S. (2021). Perioperative risk factors and pulmonary complications in non-cardiac thoracic surgery: A prospective study. Chest, 159(2), 768-779.
  2. Li, Z., Lin, C., & Jin, X. (2020). Multimodal anesthesia in thoracic surgery: Strategies and outcomes. Journal of Clinical Anesthesia, 63, 109774.
  3. Tian, X., Zhou, Y., Li, C. et al. (2019). Preoperative evaluation and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for lung surgery: A review. 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Thoracic Surgery, 56(2), 254–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