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科在肺占位性病变治疗中的关键作用
有时候,一张体检CT单上的“肺占位性病变”,就像生活中悄悄出现的小变数,一下就让人紧张起来。其实,很多这样的发现,也许只是良性的小结节。不过,真正需要手术切除的情况,背后还有一支隐秘的团队一直在守护我们的平安——那就是麻醉科医生。本篇就带大家弄明白:肺占位性病变手术里,麻醉团队到底在做什么,又为什么不可或缺。
01 肺占位性病变对麻醉的影响 🤔
很多朋友以为麻醉就是打一针让人睡着。其实,遇到肺占位性病变就没那么简单了。想象一下,肺部本来就是负责换气的“主力”,当有异常组织占据空间后,人的呼吸能力很容易发生变化。比如,一些人会觉得平时只是偶尔咳嗽、有点喘,运动起来才不太舒服。而另一些病变位置特殊,比如正好长在靠近气道的地方,即使没有太明显的不适,一旦麻醉后肌肉松弛,气道可能突然堵住。此时,一点小失误都可能有大问题。
麻醉科医生就要提前评估占位的具体位置,是不是会影响通气?是否压迫气道?而且,他们还会关注患者自身的肺功能,比如氧气利用率、二氧化碳排除能力,甚至有没有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病。简单来说,手术前的这道关,就是为了确定如何让你在整个过程中顺畅呼吸,远离意外。
02 常见麻醉方式及其适应症 🛌
- 全身麻醉: 这是目前肺部手术最常用的方法。病人从手术开始到结束都完全无意识,方便医生完成复杂操作。比如有位60岁的男性患者,做“胸腔镜下右肺叶切除”时,采用的一就是全身麻醉。这一过程不只是让人睡觉,更关键的是要用专门设备协助肺部单侧通气,保证手术时一边肺能“停工”,另一边还要正常呼吸,这就十分考验麻醉团队的配合和技术。
- 局部麻醉: 主要用于小范围的肺部活检,比如单纯取部分组织进行化验确认。这种方法仅让部分区域麻木,患者清醒,有助于配合医生操作适合某些基础病较重、手术创伤很小的情况。但对于绝大部分需要切除整个肺叶的病例,局麻远远不够。
- 浅谈适应症: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全身麻醉。比如老年人、合并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麻醉方式选择要更加谨慎。麻醉科医生会与手术团队密切商讨,根据病人具体情况量身定制。
说白了,麻醉科医生像“舞台上的导演”,选对了方案,整个手术团队才可以“唱好这出大戏”。
03 围术期生命体征管理有多重要?🩺
有句话讲得好:“不是每台手术都靠刀完成,但每台手术都离不开麻醉监护。”手术现场,生命体征的每一次变化,其实都像一道小考验。麻醉医生会全程监测血压、心率、呼吸、血氧,甚至要严防突发的心律失常或呼吸骤停。例如麻醉中药物、操作都会影响肺部换气,如果发生血氧下降,必须立刻处理。
和大家平时体检不同,手术台上连血压轻微波动都不能小看。尤其有大量失血风险或者术中需要变更操作时,麻醉科还得判断什么时候补液、用药,协调整个团队快速行动。这种“即刻反应力”,是术后病人能否平安离开手术室的关键。别忘了,术中还有不少并发症,比如气胸、肺不张等,医生的及时干预几乎决定了结果。
04 麻醉评估关键检查项目是哪些?🔬
术前麻醉评估绝不是例行公事。医生首先会查阅胸部CT、核磁等影像报告,看清占位性病变的位置、大小、是否侵犯到重要血管或支气管。医学界认为,病变靠近大血管、主动脉或支气管开口,都是高风险信号。(参见:van Schil, P.E., et al. "Surgical management of early-stag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he Lancet Oncology, 2013)
- 肺功能测定: 这项测试判断患者能不能耐受手术和麻醉,像是预演一遍“单靠一侧肺生活”的难度。
- 心电图/心脏彩超: 看看心脏有没有潜在问题,确定能否配合麻醉药物的影响。
- 血气分析: 了解身体里氧气和二氧化碳的浓度,有时候还要加做血液凝血功能测定。
- 其他补充检查: 包括肝肾功能、感染指标等。有必要时,麻醉科还会和外科、呼吸科、重症医学团队共同商量最合适方案。
这些评估结果,直接决定了麻醉药用量、手术方式,甚至是否建议推迟手术做进一步的调整。
05 麻醉科在重症监护中的角色 🏥
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麻醉科的任务就完成了。尤其是肺部大手术,术后很多患者要进入重症监护病房(ICU)继续严密观察。麻醉科医生此时充当了ICU的“守夜人”,一刻不停地关注呼吸机设置、监测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情况,设法预防肺部感染、肺不张和急性呼吸衰竭等并发症。
一些研究显示,术后24小时内的有无并发症,与麻醉团队的护理密不可分(引用:Chiumello, D., et al. "Anaesthesia and Intensive Care Management in Thoracic Surgery." European Journal of Anaesthesiology, 2013)。护理包括早期指导病人咳痰、恢复活动能力,甚至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度过术后“敏感期”。可以说,没有麻醉在ICU为患者“兜底”,许多恢复顺利的案例就不会发生。
06 术后疼痛管理与恢复支持✨
很多人担心手术后的疼痛,其实现在麻醉科的支持已经进步很多了。不再是“靠忍”才能熬过去。麻醉科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比如年龄、手术范围等,制定个性化镇痛方案。包括静脉镇痛泵、神经阻滞(比如肋间神经阻滞)、口服止痛药联合方案,甚至通过一些非药物方法,比如心理疏导、音乐疗法,减轻紧张感。
疼痛管理得当不仅让人舒服,也能促进患者早起下床、翻身咳痰,大大降低肺炎等并发症(见参考:Celik, J.B., et al.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in thoracic surgery." Current Opinion in Anaesthesiology, 2017)。恢复支持还包括帮助适当补充营养、监测体液平衡,使身体尽快达到最佳修复状态。
07 如何保持肺健康,手术风险更低?
日常维持肺部健康,其实比想象的容易得多。以下是一些有科学依据的推荐,让肺部更有“抵抗力”:
- 新鲜蔬菜(如西兰花):富含膳食纤维和多种抗氧化物,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每天适量摄入,帮助身体代谢不正常细胞。
- 高蛋白食物(如鸡蛋、鱼类、豆制品):改善修复能力,术前术后都可作为饮食补充的一部分,建议均衡搭配主食。
- 深色水果(如蓝莓):含丰富花青素,研究显示可降低多种呼吸道疾病风险,可以作为日常加餐选择。
- 足够饮水:帮助稀释呼吸道分泌物,使咳痰更顺畅,每天2000ml左右即可。
- 规律锻炼:适当的有氧运动(如快步走、慢跑),每周3-5次,有助于提升肺活量和整体心肺功能。
- 定期肺部检查:40岁以上,尤其有家族肺病史的朋友,建议每年做一次低剂量螺旋CT(Low-dose CT)筛查,以便早发现早处理。万一CT发现异常,也不要慌张,按医生建议复查或者进一步活检,流程都很清楚。
需要关注的是,日常生活保持作息规律,减少熬夜和慢性压力,也有利于维持良好免疫状态,让手术及康复风险更低。如果发现持续性的咳嗽、咯血、呼吸困难等症状,就应该尽快到正规的医疗机构寻求帮助。
这其实也是所有重病控制中的一大“法宝”:及时就医不慌张,科学饮食与锻炼互补,让自己每天都稳一点、健康一点。
主要参考文献
- van Schil, P.E., et al. (2013). Surgical management of early-stage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The Lancet Oncology.
- Chiumello, D., et al. (2013). Anaesthesia and Intensive Care Management in Thoracic Surgery. European Journal of Anaesthesiology.
- Celik, J.B., et al. (2017).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in thoracic surgery. Current Opinion in Anaesthesi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