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了解麻醉在手术中的应用与术后管理

  • 22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了解麻醉在手术中的应用与术后管理封面图

了解麻醉在手术中的应用与术后管理

01 麻醉到底是什么?💡

在医院,手术室外总会坐着等候的家属,有些人会悄悄问:“麻醉是不是睡一觉就好?”其实,临床上的麻醉远不止“睡一觉”那么简单。它是一门介于生命安全和舒适感之间的医学技术。简单来说,麻醉是通过药物让患者暂时失去对痛觉的感知,不仅止于“无痛”,更关乎对呼吸、心跳等生命体征的精密管理。

麻醉医生像是幕后守护者,时刻关注每一个细节,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实际上,不同手术、不同身体状况,对麻醉的要求都不一样。有时是一剂药物,有时是一整套精细操作。而这些,都直接决定患者在手术期间的安全和舒适。

麻醉是外科治疗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患者和家属来说,了解它的角色,可以减轻很多手术带来的紧张和担忧。

02 麻醉的类型有哪些?🔎

常见的麻醉有几大类型,各自适合不同的手术需求。

  • 全身麻醉:患者在麻醉期间完全失去意识。适用于大型或需要全身放松的手术,比如开腹手术、胸部手术等。此时呼吸、循环甚至体温都需专人监护。
  • 局部麻醉:只是手术区域被“麻痹”,人是清醒的,常用于小手术或牙科治疗。如口腔打麻药、手指缝合,这时候患者可以与医生交流。
  • 区域麻醉:通过阻断某一神经“路线”来让身体某一部分失去感觉。比如腰麻(脊椎麻醉)、臂丛麻醉(用于手臂手术等)。生孩子时常用的“无痛分娩”也是区域麻醉的一种。

不同的麻醉方式影响范围不同,选择时要根据手术级别、患者健康情况等做出最合适的决定。正确的麻醉选择能大大降低术中风险,为手术顺利开展提供保障。

现实案例
有位50多岁的女性患者,因输尿管结石并发感染接受泌尿外科手术。麻醉科为她定制了联合麻醉方案,让她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舒适平稳。

03 麻醉如何保障术中安全?🛡️

很多人在术前最担心:“麻醉会不会有危险?”这里有必要讲清楚,现代手术麻醉的安全性,已经有了极大提升。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会密切监控患者的呼吸、心跳、血压、血氧饱和度等关键生命体征。就像是一辆行驶中的汽车,仪表盘上每个信号灯都不能忽视。

只要仪表盘上的信号有一点异常,麻醉医生就会立刻调整药物剂量、补充液体或其他支持措施,让身体重新回到稳定状态。尤其像心跳、呼吸这样的“核心指标”,小小的波动,背后都是一套完整的应急预案。

近年来,大型流行病学数据表明,手术重症并发症与麻醉管理密切相关(Ipsita Goswami et al., 2021)。严格监控和科学调整,可以降低麻醉相关的意外风险。这也解释了为什么近20年来,全球麻醉相关死亡率大幅下降(Bainbridge et al., 2012)。

所以在手术时,别小看身边那台“滴滴响”的监护仪,有经验的麻醉团队,是手术顺利、安全的幕后基石。

04 麻醉前的评估与准备如何进行?📋

手术前,医生总会安排一次数十分钟的“麻醉谈话”。可别觉得多此一举,这其实能极大提升手术的安全系数。评估包括哪些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

  • 1. 询问病史及过敏情况:麻醉医生会细致了解既往病史,如有无心脏、呼吸系统疾病,以及过敏史。这样可以提前排查风险。
  • 2. 体格检查和辅助化验:包括血压、心电图、血常规等。有的还要根据年龄做心脏彩超,或针对特殊手术增加其他项目。每一项检查,都是为量身定制麻醉方案打基础。
  • 3. 个体化麻醉方案制定:根据手术类型、患者体质和实验室结果,选择用药及监护模式。比如对老年、肥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以及术中可能大量出血的手术,都要更细致地评估。

说起来,麻醉评估就像出门旅游前准备行李,每一项都不能少。只有准备充分了,才能减少旅途中的意外。这也是整个手术安全链条的第一步。

05 麻醉后的恢复与管理有哪些注意事项?🌱

手术结束,患者会被送去“麻醉恢复室”。有些人在醒来后会迷迷糊糊,有人则觉得恶心、头晕。其实这些麻醉反应,大多是药物生效后身体的自我调整。此阶段最关键的是近距离的生命体征监测。

恢复期主要关注三个问题:

  1. 1. 呼吸功能:全麻后,身体恢复自主呼吸需要时间,麻醉护士会密切关注呼吸频率和气道通畅度。
  2. 2. 意识与疼痛:有些人会感到“刚醒还迷糊”,这很正常。医生会根据需要追加镇痛药物,减轻不适。
  3. 3. 预防并发症:如翻身活动、防止压疮、预防深静脉血栓(注重体位变换和下肢活动),特别适用于老年或有基础疾病的患者。

麻醉后的“照看”过程,和家里照顾生病家人类似——重点是及时发现变化,及时应对。绝大多数患者会在数小时内安全转回病房。如果出现持续恶心呕吐、持续剧烈头痛等特殊症状,这时候再请医生会更合适。

06 麻醉对重症监护和急救复苏的意义是什么?🚑

在重症监护室(ICU)和急救室,麻醉的角色尤为关键。当病人因外伤、感染、心脏停止跳动等被送来时,麻醉医生和重症医师往往并肩作战。

此时的麻醉,不只是让患者“没知觉”,更多是帮助维持呼吸道通畅、抑制过度炎症、控制剧烈疼痛。针对器官功能受损者,合理用镇痛、镇静药物,有助于减少代谢消耗、缓解病理应激,从而为器官功能修复提供条件。

研究显示,合理的麻醉与镇痛策略有助于缩短机械通气时间和ICU住院时长(Payen JF, et al., 2017),也能降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这说明,麻醉不仅是“手术用的”,更是危重症患者救治路上的重要保障。

如果说外科医生是“修路工”,那么麻醉医生就是那个持续护航的“安全员”。两者协作,为患者争取更多恢复机会。

07 如何做好手术前后自我管理?📝

除了医生的专业操作,患者自身的准备同样重要。术前术后这些细节可以帮助你更好地恢复——

  • 饮食建议:术前清淡饮食,术前6-8小时避免进食;术后根据医嘱逐步恢复进食,以少量多餐优先,帮助肠胃适应。
  • 多喝水、注意排尿:充足饮水有助代谢麻醉药,但要防止一次性大量饮水造成胃肠负担。术后可少量多次喝水,恢复时及时排尿防止泌尿系统并发症。
  • 适当活动:术后尽早下床活动,有助于心肺功能恢复,也防止静脉血栓。注意医生指导,不着急猛起猛落。
  • 注意身体信号:如果有持续的剧烈疼痛、持续呕吐、呼吸困难等,一定要及时报告医护人员,不要自作主张吃止痛药或忽略症状。

简单来说,把自己当成一个需要细致管理的小工厂,饮食、休息、监测、活动都要一步步分清轻重缓急。有问题就及时反馈,这比自己猜、瞎扛更安心。

08 预防与康复,能做哪些正面的事?🌞

手术前后的“正面调养”也很关键。简单给几点切实有益的建议,帮助身体更好地应对麻醉和恢复:

  • 新鲜蔬菜 + 富含维生素C和纤维,帮助伤口恢复,促进肠道蠕动。建议每天一顿叶菜为主,尤其在术后提高饮食质量。
  • 优质蛋白 + 加快组织修复,提高免疫力。术后建议加些鸡蛋、豆制品、瘦肉等,每餐量适中。
  • 水果 + 补充维生素,帮助预防术后便秘。例如香蕉、苹果,每天适量摄入,选择易消化的品类。
  • 定期体检和复查 + 术后2周~1个月内,按医生建议返回医院复查,了解伤口与身体整体恢复状况。

如果在恢复期出现异常信号,比如持续高热、切口分泌物增多、反复呕吐等,建议尽早联系主治医生或原手术医院,不要盲目就诊或信任小广告。

其实术前术后的体能锻炼也有积极意义,适当的慢走、深呼吸运动能增强心肺功能。最好的办法是听从医生和专业营养师的建议,科学制定康复计划。

参考文献

  1. Bainbridge, D., Martin, J., Arango, M., & Cheng, D. C. H. (2012). Perioperative and anaesthetic-related mortality i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countries: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Lancet, 380(9847), 1075–1081.
  2. Goswami, I., Hildebrand, T., & Arora, R. C. (2021). Perioperative cardiac complications: risk factors and prevention. Current Opinion in Anaesthesiology, 34(3), 368–373.
  3. Payen, J.-F., Chanques, G., & Mantz, J. (2017). Current practices in sedation and analgesia for mechanically ventilated critically ill patients: a prospective multicenter patient-based study. Anesthesiology, 106(4), 687–6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