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了解麻醉领域的应用:手术麻醉、围术期管理与疼痛治疗

  • 356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了解麻醉领域的应用:手术麻醉、围术期管理与疼痛治疗封面图
了解麻醉领域的应用:手术麻醉、围术期管理与疼痛治疗

01 什么是麻醉?

很多人想起“麻醉”,脑海里浮现的是手术室里医生拿着面罩的画面。其实,麻醉和我们的日常健康比想象中更密不可分。简单来讲,麻醉是一种通过注射或吸入药物,使人暂时失去疼痛感、感觉,甚至意识的方法。无论大手术还是小治疗,这项技术都肩负着让身体和心情都放松、手术过程更顺利的角色。

不止如此,麻醉的含义早已超越“睡一觉醒来”的印象。它包括局部麻醉、椎管(脊髓)麻醉和全身麻醉,各自适配不同的手术需求。比如拔牙这样的轻小操作,局麻就够了。开放性手术、内脏器官处理时,多采用全麻或联合麻醉方案。我们以往对麻醉只是模糊的感觉,现在可以把它比作给身体“拉起安全帘”,为医生专注操作提供空间,让患者免收痛苦。🛌

02 麻醉在手术中的重要性是什么?

  • 1. 减少疼痛感:以一位32岁男性输尿管结石患者为例,手术前因结石引发持续腹痛,偶有发热。通过麻醉后,患者手术过程中不再感知疼痛,得以顺利完成操作。这对手术质量和患者体验的提升,有决定性作用。
  • 2. 保证安全:麻醉医师实时调节药物,配合监测血压、心跳。当出现血压下降、呼吸减慢等突发状况,能马上作出调整,避免严重后果。尤其对高风险手术或慢性病患者,这是安全“保护伞”。
  • 3. 维护术中稳定:通过适当的镇静和肌肉松弛,医生可以精细操作,减少不必要的组织损伤。就拿腹腔镜手术来说,没有良好的麻醉配合,手术器械很难顺利、准确进入目标部位,可能面临风险。

可以说,麻醉医生和手术刀一样重要。他们像幕后管家,让外科医生专注“修复”,患者顺利“安然入睡”,最大程度降低风险。⚕️

03 围术期生命体征管理的重要性

“围术期”指的是整个手术前、中、后的时间段。患者不只是在“睡”里度过这个阶段,身体的许多指标随时都有变化。说起来,有些病情因为手术或麻醉而被激发或加重。比如体内感染、脱水、电解质紊乱,有时是“幕后杀手”。

这里,麻醉医生的责任,不止打麻药。更多时候,像守护者一样把控着心跳、血压、呼吸、体温这些“风向标”。例如输尿管结石合并感染的患者,围术期极易出现低血压、休克。麻醉医生需要及时补液、调整用药、处理感染,保障生命体征平稳。

医学界普遍认为,严格的监护和管理,是减少手术并发症、增加术后康复速度的核心环节之一。🩺

04 重症监护与急救复苏中的麻醉团队角色

很多人只知道麻醉科在手术室,其实重症监护和抢救现场,他们也常是“隐形英雄”。有人突发心跳骤停、呼吸衰竭,需要紧急插管、气道管理、药物复苏,麻醉医生往往第一时间出现。

美国2018年一项调研指出,麻醉医生在患者筛查、插管操作和急救药物调配上的专业水平,是多学科抢救团队不可或缺的力量(Morgan & Mikhail,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2018)。

和外科医生主要负责“割除”、修补不同,麻醉医生重在维持生命体征、支持器官运作。例如ICU里不少重症感染、肺部问题、肾衰竭等患者,人工通气、镇静镇痛、血流动力学监管,都是麻醉团队主导。这让危重病人多了一份安全感,也提醒我们有经验的麻醉团队有多重要。

05 疼痛治疗在麻醉领域的应用

麻醉不只用于“麻掉”问题部位,疼痛治疗也是重要一环。特别是手术后,身体创伤小到拔牙、大到开胸,恢复期的疼痛处理都离不开麻醉医生的专业评估。

术后疼痛如果控制不好,会导致患者不敢深呼吸、活动,进而引起肺部感染、下肢血栓等问题。有研究显示,经过系统评估和多模式镇痛方案(比如药物联合使用),患者术后恢复时间能够显著缩短,住院天数也会减少(Kehlet & Dahl, The Value of Multimodal or Balanced Analgesia in Postoperative Pain Treatment, Anesthesia & Analgesia, 1993)。

疼痛“不分手术大小”,每个人对痛的敏感度也不同。麻醉团队会为患者量身定制个性化的镇痛措施,包括口服、静脉、硬膜外或神经阻滞等方式,让大部分人术后都能顺利“轻松苏醒”,快速康复。😊

06 关于麻醉的误区和事实

简单说,很多人对麻醉和手术充满不确定感,主要源于几个常见误区。首先,“麻醉是不是很危险?”其实,随着医学进步,麻醉技术的安全性远超以往。统计显示,现代麻醉下发生严重不良事件的概率极低,远低于上世纪(Beecher, H. K. The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Anesthesia and Surgery—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 1954)。

  • 迷思1: “年纪轻轻麻醉不安全?”——事实恰相反。麻醉的风险与年龄、身体状况、手术难度相关,但现代技术与监护手段能大幅降低风险,只要严格评估就没必要过度焦虑。年轻健康人全麻风险很低。
  • 迷思2: “麻醉后留有后遗症吗?”——现代药物多为短效型,绝大部分人在数小时~1天内药效就会代谢掉。常见的“头晕、乏力”通常1~2天消失,长期影响极罕见。
  • 迷思3: “麻醉是不是很容易醒不过来?”——特殊体质或基础疾病患者需个别关注,但整体风险已大大降低。术前全科评估和术中精密监测,决定清醒时间的主要是个体新陈代谢,而非麻醉本身。

这些误区看似吓人,但用科学的角度一拆解,也就能坦然面对手术和麻醉过程。这提醒我们,和麻醉科医生坦诚沟通,比道听途说来的“经验”更可靠。

07 怎样降低手术与麻醉风险?(实用建议)

  • 健康饮食: 多吃新鲜绿色蔬菜(如西兰花、菠菜),帮助补充维生素与矿物质,增强身体修复能力;摄入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如鱼、鸡蛋、豆制品),有助于术后伤口愈合。建议每日三餐中,蔬菜蛋白各占合理比例,食物多样化更有好处。
  • 适度锻炼: 术前保持温和运动(如快步走、体操),可以提高心肺功能,同时增强免疫力。建议每周锻炼3-5天,每次30分钟,根据自身情况调整强度,过度锻炼容易疲劳。
  • 术前体检与评估: 建议手术前做一次全面评估(血常规、生化、心电图),尤其有慢性疾病者,务必提前与医生沟通。若近期有咳嗽、发热等症状,应如实告知医疗团队,配合推迟或调整手术时间。
  • 合理作息: 保证充足睡眠,每晚7至8小时,有助于身体各器官良好运转。长期熬夜、作息紊乱会加重机体应激,对麻醉和手术恢复不利。
  • 重视术后康复指导: 出院后积极配合康复锻炼,规范用药。遇到持续发热、难以缓解的伤口疼痛、频繁呕吐等要及时复诊。选择有经验的正规医疗机构,确保后续安全。必要时寻求麻醉医生的复诊与个性化建议,也是未来健康的重要支持。

🌱健康生活和科学评估,再加上专业团队配合,是降低麻醉风险、顺利康复的关键。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针对自身实际情况,合理选择才是真正的保障。

参考文献

  • Morgan, G. E., & Mikhail, M. S. (2018).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6th ed.). McGraw-Hill Education.
  • Kehlet, H., & Dahl, J. B. (1993). The Value of Multimodal or Balanced Analgesia in Postoperative Pain Treatment. Anesthesia & Analgesia, 77(5), 1048-1056.
  • Beecher, H. K. (1954). The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Anesthesia and Surgery.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 88(1), 9-14.
  • UpToDate. Anesthesia overview and perioperative management. [Online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