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领域在脊柱侧弯手术中的应用与管理

  • 16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领域在脊柱侧弯手术中的应用与管理封面图

麻醉领域在脊柱侧弯手术中的应用与管理

01 手术全程中的麻醉,到底起到哪些作用?

很多时候,家属在手术前后最关心的不是手术刀本身,而是“病人睡得安不安全”,其实说的就是麻醉。脊柱侧弯这类大手术,麻醉就像幕后导演,从患者进手术室那一刻起,就要全程守护生命体征的平稳。除了让患者感觉不到疼痛,麻醉医生要随时调整各种用药,保证呼吸、血压、心脏这些“后台系统”运转正常。

一台脊柱侧弯的手术时间往往很长,动辄几个小时。能否让病人平稳地从麻醉中醒来、降低术中并发症几率,这些都直接影响手术效果。用个小比喻,外科医生像主刀工匠,麻醉医生则在一旁“操控灯光音效”,只有配合默契,每个环节都稳,患者才能平安走下手术台。

🩺 总结一下: 脊柱侧弯手术如果没有精细的麻醉管理,风险会成倍增加,哪怕有最优秀的外科团队。
(文献参考:Rathmell, J.P., et al., "Acute Pain Management in the Perioperative Setting", Anesthesiology, 2018)

02 手术前后,生命体征都查些什么?

在正式动刀之前,麻醉科医生要先给患者做“全身体检”。常规的血压、心率、血氧,还有更精细的血液指标都会一一过筛。其实,检查的重点不在于发现什么小问题,而是找出那些可能在手术中变成“大麻烦”的隐患。比如个别患者血压常年偏高、心脏有早搏等,一旦术中麻醉用药后血压急降,后果就难以预料。

举个实际的例子:有位62岁的男性因脊柱侧弯接受腰椎手术。手术那天,他全程俯卧,术中失血约500ml,补充了红细胞和自体血液,同时用药物维持血压在100-140/60-90 mmHg之间,体温维持在36℃左右。整个过程,监护仪器像“护航雷达”一样,盯住每一个细节的波动——这直接决定他的术后恢复速度和安全。

💡 这说明: 术前全面评估,术中实时监测,是脊柱侧弯患者能顺利康复的第一步。

03 脊柱侧弯手术常用的麻醉方式有哪些?

  1. 全身麻醉 —— 最常见选择
    手术动静大的时候,基本都选全麻。患者会像进入深度睡眠,完全无痛,也不会记得术中发生了什么。以往过敏或呼吸系统有问题的患者,需要特别小心麻醉引发的并发症。对于腰椎侧弯一类的复杂手术,全麻可以让医生操作安全更有保障。
  2. 区域麻醉(如硬膜外麻醉) —— 特殊情况下考虑
    区域麻醉让身体局部“暂时失去感觉”,但脊柱侧弯矫形手术范围广,单独用区域麻醉远远不够,更常作为辅助麻醉手段。
  3. 麻醉选择会影响恢复
    一般来说,采用全麻后苏醒较慢,对呼吸、血压波动要求更高,需要更细致的监护,但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手术刺激带来的痛苦。

🔬 研究提示: 合理选择麻醉方式,与患者年龄、体重、身体条件密切相关。复杂手术建议综合考虑多种麻醉策略。
(参考文献:Neuman, M.D., et al., "Anesthesia Techniques and Outcomes after Hip Fracture Surger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1)

04 术中和术后:围手术期的麻醉管理到底做了什么?

进入手术室后,麻醉医生的任务刚刚开始。打个比方,围手术期管理就是在“修高速公路”的同时,还要确保交通指挥和桥梁监测都到位。除了麻醉给药,必须精细控制体温、补液、失血量、血压变化,每个细节都不能疏忽。

  • 补液控制: 术中用乳酸钠林格注射液和轻乙基淀粉调节体液平衡,防止低血容量休克。
  • 出血和输血: 出血多时,合理配比自体回输和红细胞输入,避免输血相关风险。
  • 苏醒监护: 手术结束后,麻醉医生要确保恢复正常觉醒和自主呼吸,并随时应对恶心、呕吐等不适。

实际上,任何一个环节出错,比如体温突降、补液偏差,都可能让术后恢复大打折扣。围术期精细管理,不只是“让病人睡着”,更是保障平安过关的关键环节。

05 手术后的疼痛,如何科学地管好?

手术做完,病人麻醉苏醒后,真正考验开始。脊柱侧弯术后疼痛常常比较明显,只靠一两片止痛药远远不够,这就是为什么麻醉科医生要提前设计个性化的疼痛缓解方案。

  • 多模式镇痛:麻醉医生常常选择几种不同机制的止痛药物联合用,比如用舒芬太尼等强效药物带来长时间镇痛的“底气”,配合小剂量非甾体类药物减少副作用,让患者舒适、清醒、能早些下地。
  • 镇痛泵:有时候会用到术后镇痛泵,患者疼痛加剧时自己按压,可以控制药物释放,让恢复期更可控。
  • 预防慢性疼痛:部分人术后如果初期疼痛控制得好,后面慢性疼痛的发生率也会降低。

怕疼或忍痛不报,其实都不是好主意。沟通越及时,麻醉医生越能迅速调整方案,帮你少受折腾。

(文献参考:Chou, R., Gordon, D.B., de Leon-Casasola, O.A., et al., "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Pain: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J Pain. 2016)

06 恢复期间和术后复诊,哪些细节值得在意?

出了手术室后,麻醉效果虽然退去了,但留给身体的“后账”还不少。除了医生常规的回访,患者本人和家属也能做很多事帮助恢复。

  1. 身体感觉变化: 手术后一天左右,部分人会出现短暂头晕、喉咙干,属于正常反应;48小时后这些症状应逐渐消失。如果严重恶心、持续意识模糊,就需要及时反馈医生。
  2. 复诊和跟踪: 手术后一周和一个月左右安排复诊,配合麻醉科医生评估身体状况,主动说出恢复中的不适,比如皮肤瘙痒、局部肿胀等,有助于早发现潜在问题。
  3. 饮食支持和慢慢活动: 术后饮食建议营养均衡,豆制品、全谷物、水果有助于身体修复;不要着急剧烈运动,建议医生指导下循序渐进伸展活动。
  4. 心理调适: 有些患者手术后会出现焦虑或情绪低落,和家人、医生多沟通,有助于情绪调整,改善恢复体验。

手术后的每一步都踩稳,才是真正“走出医院”。别忽视每一次小复查和身体的小变化,很多问题都能早发现、早处理。

(文献参考:Sun, E.C., et al., "Postoperative Outcomes and Recovery after Major Surgery", JAMA, 2018)

07 饮食、运动及日常管理怎么帮术后恢复?

  • 🥦 菠菜: 富含维生素C和铁,有助于造血和术后创口愈合。
    建议:每天焯水清炒一小盘,简单又养身。
  • 🥕 胡萝卜: 胡萝卜素有益于免疫力恢复,减少炎症。
    建议:可以煮粥、炖汤,利于吸收。
  • 🍗 鸡胸肉: 高蛋白质,有助于恢复体力。
    建议:清蒸或者炖汤,避免油炸。
  • 🥜 坚果: 提供健康脂肪和微量元素。
    建议:每天一小把,原味为佳。
  • 🍚 燕麦片: 提供稳定能量、改善肠道功能。
    建议:早餐加一勺蜂蜜,营养易消化。

补充一下,术后适度活动并非“越早越多越好”。医生会根据恢复进展调整方案,刚开始多做床上翻身和深呼吸,循序渐进增加运动强度。发现任何不适,如呼吸困难、肢体麻木、突发的剧烈疼痛,及时通知医生,是最科学的自我管理方法。

🍵 结语: 饮食搭配均衡,循序渐进活动,每一步都放缓节奏,配合医生复诊,真正让身体恢复到“新常态”。

(参考文献:Thompson, L.U., "Dietary fiber, lignans, and breast cancer", Nutrition and Cancer, 2015)

参考文献

  1. Rathmell, J.P., et al. (2018). Acute Pain Management in the Perioperative Setting. Anesthesiology.
  2. Neuman, M.D., et al. (2021). Anesthesia Techniques and Outcomes after Hip Fracture Surgery.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 Chou, R., Gordon, D.B., de Leon-Casasola, O.A., et al. (2016). 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Pain: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J Pain.
  4. Sun, E.C., et al. (2018). Postoperative Outcomes and Recovery after Major Surgery. JAMA.
  5. Thompson, L.U. (2015). Dietary fiber, lignans, and breast cancer. Nutrition and 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