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浪中的警钟:重度中暑的急救与处理全指南
01 认识重度中暑:热的隐秘杀手 🥵
夏天,走在马路上,有时感觉太阳像个大烤炉,整个人都被热浪包围。但看上去只是出汗发热,其实中暑离我们并不远。重度中暑更是一个不太常见但很危险的“热敌人”。这种情况和普通的晒伤、出汗脱水完全不同。
简单说,重度中暑,就是身体调节体温的能力突然失控,体温急剧升高(一般超过40°C),进而影响到大脑、心脏和其他器官的正常工作。心跳加快,呼吸急促甚至变得迷糊、出现不省人事,都是它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有研究指出,极端高温天气下,重度中暑相关死亡率甚至能达到10%~50%(Bouchama & Knochel, 2002)。
02 重度中暑的症状:如何及时发现危机 🚨
其实,重度中暑来临之前,身体会给出不少强烈信号。常见表现不像普通中暑只是“有点头晕”,而是:
- 体温显著升高(往往飙到40℃及以上)
- 皮肤可能干热发红,出汗不多甚至没有汗
- 整个人感到强烈头痛、浑身虚弱
- 开始出现行为异常,比如说话糊涂、胡言乱语,意识变得模糊,严重时昏迷
- 脉搏跳动很快,并伴随呼吸急促
早期信号 | 重度警示 |
---|---|
偶有头晕、轻微恶心、短暂乏力 | 持续高热、神志不清、晕倒 |
偶尔口渴、短暂出汗 | 停止出汗、皮肤干热、手脚发烫 |
03 危险机制:为什么重度中暑这么致命?
不只是温度升高这么简单。人体靠出汗和皮肤血管扩张散热,但高温高湿环境下,这个系统很容易“罢工”。尤其是年长者、慢性疾病患者,或者运动强度过大、衣物过多时,体温调节机制会迅速失效。
- 热量“堵车”现象:(第一个比喻)
一旦散热受阻,体内热量像交通堵塞一样越积越多,导致体温飙升。 - 中枢神经失调:
高热让大脑自动控温系统短路,失去基本的自我保护反应。 - 多脏器受累:
心脏、肾脏、肝脏等器官都可能受损,甚至出现急性衰竭。
高危因素 | 解释说明 |
---|---|
年老体弱 | 调节能力下降,易受高温伤害 |
慢性疾病 | 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更容易中暑 |
药物因素 | 部分降压药、利尿剂等影响代谢 |
环境因素 | 湿度高、通风差时风险大幅增加 |
一项美国疾控中心报告显示,极端热浪期间,老年人中暑住院风险增加60%以上(Petkova et al., 2014)。
04 急救措施:为生命争分夺秒 🏥
做好紧急处理,是争取生命的关键。发现有人出现重度中暑征兆,立刻行动而不是等救护车到来,能显著提升抢救成功率。
- 迅速搬移
将患者转移到阴凉、通风的地方,脱去多余衣物。 - 物理降温
用湿毛巾擦拭身体、扇风,也可在大腿根部、腋下等大血管处放冷敷袋(但不能用冰水覆盖全身,以免导致血管骤缩)。 - 适量补水
如果患者还能自主喝水,可以小口喝,绝不要狂灌。 - 及时呼叫120
让专业急救人员尽快到场,必要时启动心肺复苏等治疗。途中,保持患者侧卧,避免呕吐物误吸。
错误做法 | 风险说明 |
---|---|
用冰水灌浴 | 可能引发体温骤降导致抽搐 |
强行大量灌水 | 有呛咳风险,甚至引发窒息 |
搀扶走动 | 晕眩跌倒,增加二次伤害 |
如果意识丧失,应立即送医,不要等待症状“过去”。
05 急救误区:别掉进这些雷区 ⚠️
急救时,很多人容易着急犯错误。这里有几点尤其需要警觉:
- 全身冰敷或用冰水泡澡: 初看降温快,但其实可能让小血管收缩,反而阻碍散热,诱发心脏问题。
- 自行用药: 见到高热就用退烧药?其实对于重度中暑,药物效果有限,有时反而耽误最佳治疗时机。
- 急于大量灌水: 意识不清的患者误吸风险极高,补水必须谨慎,口服只适合清醒状态。
06 后期处理:康复也不能掉以轻心 🔍
病情稳定后,重度中暑患者的身体还需要一段时间恢复。其实,抢救成功不是“结案”,而是康复的起点。高温对身体组织造成的损伤,比想象中深远得多。
- 肝肾一过性损伤: 高热造成肝功能和肾功能短暂波动,需定期监测。
- 肌肉受损: 有的患者会出现横纹肌溶解(肌纤维受损,肌红蛋白释放进入血液,影响肾脏功能)。
- 神经系统后遗症: 极个别人可能出现记忆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等情况。
07 预防重度中暑:守护生命的第一步🌱
说到防止中暑,重在“顺应气候、合理饮食、科学作息”。简单来讲,重度中暑是完全可以预防的。以下几点建议可以帮助降低风险:
方法 | 具体建议 |
---|---|
饮用充足水分 | 建议夏季每日主动饮水1200-1800ml,采用分次小饮方式。 |
新鲜蔬果 | 富含水分和矿物质的水果(西瓜、橙子、黄瓜)能帮助补充流失电解质。 |
清淡蛋白食物 | 豆制品、牛奶、鱼肉等,有助于恢复体力。 |
合理安排户外活动 | 避开正午高温,选择清晨或傍晚时间外出。 |
穿宽松透气衣物 | 浅色棉麻面料,有助散热。 |
- 高温日少去人群密集区,注意保持房间通风。
- 定期自我监测健康状况,如出现持续口渴、头痛、体温升高及时休息。
- 有慢性病或体弱者,建议家人关心陪护。
- 西瓜:补水,富含钾离子,适合解渴但不要一次吃太多避免腹泻。
- 牛奶:含优质蛋白,早晚饮用、搭配其他主食。
- 小米粥:易消化,补充能量,早餐或夜宵可选。
- Bouchama, A., & Knochel, J. P. (2002). Heat Strok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46(25), 1978-1988. https://doi.org/10.1056/NEJMra011089
- Petkova, E. P., Gasparrini, A., Kinney, P. L., & Honda, Y. (2014). Heat and mortality in Tokyo during the summer of 2010: Failure of adaptation?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22(11), 1206-1211. https://doi.org/10.1289/ehp.1307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