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真菌性鼻窦炎:你不知道的诊断标准和注意事项

  • 12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真菌性鼻窦炎:你不知道的诊断标准和注意事项封面图
真菌性鼻窦炎:你不知道的诊断标准和注意事项

01 你对真菌性鼻窦炎了解多少? 🦠

有时候,明明以为只是普通的鼻炎,总有人鼻塞断断续续,药也用了不少,却总是不见好。其实,这种情况的背后,有小概率是“真菌性鼻窦炎”在作怪。前台小李(32岁,女性)去年就经历过类似的反复鼻塞,后来才发现是因为鼻腔里悄悄滋生了真菌。不注意,它还可能给身体带来更大麻烦。

  • 真菌性鼻窦炎,简单来说,是医学上指由某些真菌感染引起的鼻窦慢性炎症。
  • 近年来,人们生活环境改善了,但空调、装修材料和免疫力差导致的真菌感染却在增多。
  • 它和常见的细菌性、过敏性鼻窦炎不太一样,诊断和治疗难度更大。

02 真菌性鼻窦炎有哪些症状?🤧

表现阶段 常见症状 举例说明
早期(轻微期) 偶尔鼻塞、轻度鼻涕增多、嗅觉略微下降 李女士最初只是觉得鼻子偶尔不通气,没太当回事
进展(明显期) 持续性鼻塞、面部隐约钝痛或压力感、有时候有绿色或偏灰的鼻涕、偶尔感觉下眼眶肿胀 一位29岁男士,持续数周鼻塞,晚上更明显,面颊常觉得胀胀的,后来甚至闻不到热菜味道。
严重/反复期 鼻腔有异味分泌物、鼻涕中夹杂豆渣样块状物
反复发作,普通治疗效果差
有人出现鼻腔流出块状异物,持续三个月症状未减轻。
小提示:如果治疗普通鼻炎效果不明显,同时出现上述持续性鼻塞、异味鼻涕,很可能需要考虑不是单纯的普通鼻窦炎。

03 真菌性鼻窦炎怎么诊断?🔬

其实,真菌性鼻窦炎的确诊需要比普通鼻窦炎更细致。医生一般会结合临床表现、影像学和实验室检查来判断。

  • 专业检查流程:
    • 1. 鼻内窥镜检查:观察鼻腔内部结构、是否见到豆渣样分泌物(这类特殊分泌物,在真菌感染时相对典型)。
    • 2. 影像学检查:CT、MRI能看到鼻窦区是否有“斑点状高密度影”或“骨质吸收”。这比普通鼻窦炎更容易影响骨组织。
    • 3. 实验室确诊:分泌物取样后送病理和真菌培养,能查到具体的真菌种类(如曲霉、毛霉等)。
  • 诊断要点小结:
    1. 鼻腔异常分泌物和典型症状
    2. 影像学明显变化,尤其是高密度斑点且累及骨质时要小心
    3. 培养病理阳性,是最终金标准

如果面对反复不愈、持续恶化的鼻塞鼻涕,尤其有特殊分泌物,一定要主动要求做详细的影像学和分泌物培养检查。

04 怎么区分真菌性和其他类型鼻窦炎?🙋‍♂️

有人问:“普通鼻炎和真菌性不是差不多吗?”其实两者有很多不同,弄清楚能帮助避免拖延病情。
分类 典型表现 检查特点
细菌性鼻窦炎 急性发作,多为黄脓鼻涕、发烧、面部压痛明显、治疗后易好转。 影像多为浓积液体,高密度影较少,普通细菌培养常能查出。
过敏性鼻窦炎 反复打喷嚏,清水样鼻涕较多,常与季节变化相关。 影像通常变化不大,血液检查可有嗜酸性粒细胞升高。
真菌性鼻窦炎 经常表现为持续性鼻塞、豆渣样分泌物、面部胀痛,普通治疗效果有限。 CT可见高密度斑点,有骨质破坏,真菌培养阳性。
  • 细菌性:通常急性、症状变化快、易反应于抗生素。
  • 过敏性:以清水样鼻涕为主,很少持续胀痛。
  • 真菌性:反复久治不愈、分泌物异样是最大特点。

分清楚后,对治疗选择与预后判断都很重要。

05 真菌性鼻窦炎引发哪些风险?🧩

真菌性鼻窦炎可以带来哪些健康风险?其实相对于普通鼻窦炎,它可能更容易出现复杂情况。

健康影响&危险因素一览:
  • 1. 侵袭性强:真菌侵入鼻窦骨质,有时还会波及到眼眶、颅腔。
  • 2. 慢性堵塞:引发长期鼻窦炎,恢复慢,经常拖延多年。
  • 3. 免疫力影响:长期使用免疫抑制药(如器官移植患者)、糖尿病患者更高风险。
  • 4. 扩散风险:进展到严重时,可能导致眼部相关并发症,如突眼、视力下降,甚至颅内感染。

研究数据显示,免疫力较弱、有糖尿病或长期抗生素治疗者,发生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的风险显著升高(Smith et al., 2017)。

生活中,很多以为“小毛病”拖成“大难题”,就是因为忽视了这些进展危险信号。

06 治疗与预防建议 🌱

真菌性鼻窦炎需要针对性治疗和生活管理。这里总结了具体做法,方便平时操作。
  • 治疗:以手术清除鼻腔真菌病灶为主,适当结合局部抗真菌药物配合散剂冲洗;一般抗生素效果较差。
  • 饮食调理:
    ✓ 菌菇类食物 + 提升免疫(如香菇、木耳):可以适当吃,增强自身体抗力。
    ✓ 新鲜蔬果 + 抗氧化(如西兰花、奇异果):富含维C,有利于上呼吸道健康。
    ✓ 坚果/燕麦 + 修复黏膜:核桃、杏仁等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对修复鼻黏膜有帮助。
  • 生活建议:
    • 保持居住环境清洁、通风,定期晾晒被褥;
    • 注意日常佩戴口罩,尤其是打扫旧房、装修等场合;
    • 定期锻炼,提高抵抗力。
  • 何时需要就医?
    若鼻塞三周以上不缓解、分泌物明显异常、出现视力下降或面部肿胀,应及时到正规耳鼻喉专科医院就诊。
  • 如何选医疗机构?
    建议选择设有耳鼻喉专业及病理检查条件的二级以上医院,就诊时主动告知病史与反复症状。
生活细节很重要,饮食、环境和身体状态都能帮助提升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 Smith, K. A., Orlandi, R. R., & Rudmik, L. (2017). "The Role of Fungi in Chronic Rhinosinusitis." Otolaryngolog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50(2), 365–379. https://doi.org/10.1016/j.otc.2016.11.015
  2. Ponikau, J. U., Sherris, D. A., Kephart, G. M., & Kern, E. B. (1999). "The diagnosis and incidence of allergic fungal sinusitis." Mayo Clinic Proceedings, 74(9), 877–884. https://doi.org/10.4065/74.9.877
  3. Schubert, M. S. (2000). "Allergic fungal sinusitis: 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Medical Mycology, 38(Supplement_1), 271-280. https://doi.org/10.1080/myc.38.s1.271.2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