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无痛之路:探索术后镇痛与麻醉方法的科学

  • 22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无痛之路:探索术后镇痛与麻醉方法的科学封面图

无痛之路:探索术后镇痛与麻醉方法的科学

01 为什么手术后的疼痛管理不能忽视?

手术结束后,人们最常挂念的莫过于“疼痛会持续多久”,甚至比对手术本身还担心。有些人以为一忍就过,其实,术后痛感管理不仅仅是让患者舒服一点,更直接关系到身体恢复的速度和质量。比如说,痛得厉害时,睡不好、吃不下,还不愿意下床走动,这些看似“小事”,却可能拖慢伤口愈合,延长住院时间。

最近在医院见到过一位52岁的男性患者,接受腹部手术后,因为没及时处理疼痛,结果一连三晚都睡不好,白天也懒得下床。第三天早查房时伤口还是红肿不退。这个例子很直观地表明:有些疼痛看似小问题,其实会连带出一长串麻烦。

💡 疼痛管理做得好,可以帮助伤口快点长好、减少并发症、让心情更轻松。

02 疼痛究竟是怎么来的?

身体受到手术刺激后,会有像“报警器”一样的神经末梢把疼痛信号迅速传到大脑。从割开的刀口,到刺痛的感觉,被一层接一层的神经“快递”了过去。大脑感受到这种信号后,才真正让你体会到疼的感觉。

除了神经传递,手术时身体还会释放一些影响疼痛感受的物质(如前列腺素、缓激肽等),这些信号就像扩音器,把伤口的“声音”放大,让疼痛变得更明显。所以,有些人术后只觉得隐隐作痛,很快过去,也有人持续得比较难受——这与每个人的神经敏感度,以及身心状态有很大关系。

疼痛类型及常见特点
类型 描述 体验
急性疼痛 伤口、手术等短期刺激引起 阵发性、可定位、随伤口愈合减轻
慢性疼痛 持续3个月以上,常见于术后恢复较慢人群 持续性、隐约、偶有加重
🎯 简单来说,疼痛是身体报警,而镇痛措施的作用就是“降低音量”。

03 常见的镇痛方法,有哪些区别?

市面上常用的术后镇痛手段不少,选择时得看手术的位置、个人体质和疼痛程度。不同方法各有特点,不是一种万能灵药。有时需要几种方案结合使用。

口服药物

  • 适合轻中度疼痛
  • 简单、安全,可在家使用
  • 不良反应较少,但起效略慢
32岁的女性腰椎微创手术后用口服止痛药,不影响日常活动,偶有轻微不适便加用。

静脉注射

  • 适用于中重度疼痛、首次给药
  • 效果快,可灵活调整剂量
  • 可能引起恶心、嗜睡等副作用
一位65岁的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前两天主要靠静脉镇痛,随着疼痛减轻后逐步停药。

局部麻醉

  • 主要用于伤口处
  • 小范围阻断疼痛,副作用少
  • 适合较小手术或者配合其他方法使用
42岁的男性手指手术,术后局部麻醉,基本无不适感。

神经阻滞

  • 阻断负责痛感的主要神经
  • 镇痛效果强、持续时间长
  • 技术要求高,需专业操作
做膝关节置换的70岁老人,手术后应用神经阻滞,甚至第二天就能缓步下地。
📝 选择镇痛方法时,最好听医生的综合建议,每个人的体验都可能不同。

04 全身麻醉和区域麻醉,他们的差别在哪?

很多人弄不清楚“麻醉”其实有好几种,最常见的有全身麻醉和区域麻醉(比如硬膜外、脊麻等)。它们到底有啥不同?两者各自适合什么人?

全身麻醉 vs. 区域麻醉对比
类型 具体描述 优点 局限性
全身麻醉 全身失去意识,完全无痛感 适合大多数中大型手术,确保零记忆 术后易有乏力、恶心、恢复慢
区域麻醉 仅使身体一部分失去痛感 风险低,术后早醒、并发症少 有些手术部位不适用,对某些人技术难度高
举例:55岁的女性做下肢静脉曲张手术,选择区域麻醉,当天手术结束休息不到2小时就能下床活动。
🔍 简单说,麻醉方式没有绝对的好坏,主要看你的身体状况和手术类型。

05 个体化的镇痛方案怎么制定?

不是所有人都能用一套标准方案来缓解术后疼痛。每个人耐受力不同,手术部位、年龄和既往健康状况影响很大。比如,年纪较大的朋友,身体恢复慢,更需要关注药物副作用。有慢性病史的人,术后的个体化方案尤为重要。

  • 年纪大:药量要小心,减少镇静副反应
  • 有心脑血管、肝肾问题:优先选择副作用小的局部或神经阻滞方式
  • 手术部位特殊:比如胸腹大手术,联合多种方法会更有效
✔️ 64岁的高血压患者因阑尾炎手术,镇痛方案选择了低剂量口服药+局部麻醉,恢复很顺利。
👨‍⚕️ 术前与医生交流清楚自己的情况,有助于量身定制更合适的方案。

06 镇痛技术有哪些新趋势?

镇痛领域近些年正悄悄升级:不断有新型药物、智能镇痛泵、可穿戴监测等技术逐步进入临床。多模式镇痛(即联合多种镇痛方法)理念也在被推广,据 Chou et al., 2016 的研究,这种方法可以把镇痛效果和副作用进行平衡,帮助不少人减少用药总量。

另外,很多地方已经开始引入镇痛预警评分、个体敏感评估,不仅提前减痛,也能减少患者焦虑。不过,镇痛方案的“个性化”依然面临挑战——比如有慢性疼痛史的人,术后恢复更慢,普通镇痛法可能难以见效,需要医生更细致的调整。

未来镇痛方法趋势
新技术 推进作用
可调控镇痛泵 根据痛感变化自动调节药物释放
多模式联合镇痛 配合多种药物/技术,提升舒适度
智能监测设备 实时记录痛感数据,提醒医生调整
🔮 将来镇痛方案会越来越灵活,患者体验更舒适,但还需要持续的专业探索。

07 怎么做能缓解术后不适?

  • 术后按时表达自己的感受
    主动告诉医生哪里疼,大致是刺痛、酸胀还是持续痛,这非常重要。
  • 适度活动
    医生允许的情况下,拄拐、慢步,有助于身体循环,促愈合。
  • 均衡饮食支持恢复
    推荐:深色蔬菜(富含微量元素,支持伤口愈合),瘦肉蛋白(帮助组织修复)、坚果(提供优质脂肪,预防能量不足)。结合,少量多餐更合适。
  • 定期随访
    如果疼痛超过1周没有缓解,或者出现发热、伤口红肿,应及时回医院复查。
🌱 术后恢复没有捷径,“痛了说出来、动一动、吃得好”是简单却实用的法则。

08 主要参考资料

  1. Apfelbaum, J. L., Chen, C., Mehta, S. S., & Gan, T. J. (2003). Postoperative pain experience: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suggest postoperative pain continues to be undermanaged. The Journal of Pain, 4(8), 491-497.
    doi:10.1016/j.jpain.2003.09.002
  2. Chou, R., Gordon, D. B., de Leon-Casasola, O. A., et al. (2016). Management of postoperative pain: a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from the American Pain Society,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Regional Anesthesia and Pain Medicine, and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Committee on Regional Anesthesia, Executive Committee, and Administrative Council. Journal of Pain, 17(2), 131-157.
    doi:10.1016/j.jpain.2015.12.008
  3. Fischer, H. B. J., Simanski, C. J., & Sharp, C. (2008). A procedure-specific systematic review and consensus recommendations for postoperative analgesia following total knee arthroplasty. European Journal of Anaesthesiology, 25(11), 875-892.
    doi:10.1017/S0265021508004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