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模式镇痛麻醉:让疼痛管理更智慧
01. 日常里遇到的“疼痛困扰”
在医院做手术,很多人最怕“疼得受不了”。其实,手术结束后哪些地方会疼、会不会影响睡觉,这些都不少人关心。早些年,有的人甚至因为怕疼选择拖延治疗。说起来,“疼”有点像个难缠的小家伙,让人头疼又无从下手。
不过,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帮上大忙。现在的镇痛方法,比以往更科学、更人性化。有了多模式镇痛麻醉,面对疼痛,没有“苦撑”这一条路可选了。
不过,现代医学的发展已经帮上大忙。现在的镇痛方法,比以往更科学、更人性化。有了多模式镇痛麻醉,面对疼痛,没有“苦撑”这一条路可选了。
💡 小贴士:术后疼痛不只是影响休息,疼得厉害还可能妨碍恢复,比如影响下床活动、吃饭、甚至呼吸。
02. 多模式镇痛麻醉,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说,多模式镇痛麻醉就是“多管齐下”一起抗疼痛。它会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同时使用不同的镇痛方式——比如口服药物、局部麻醉、神经阻滞(特定神经打针),目的就是让疼痛信号被层层“拦截”,效果更好、副作用也更可控。
和传统只用镇痛药相比,这种方法就像加了一层层“防护网”,让疼痛这位“不速之客”无处遁形。
和传统只用镇痛药相比,这种方法就像加了一层层“防护网”,让疼痛这位“不速之客”无处遁形。
常用组合 | 主要优点 |
---|---|
口服抗炎药 + 神经阻滞 | 减少全身反应,局部镇痛更明显 |
静脉麻醉药 + 局部麻醉 | 缩短恢复时间,副作用少 |
镇痛泵 + 局部冷敷 | 灵活控制疼痛、便于护理 |
03. 哪些情况下需要多模式镇痛?
多模式镇痛麻醉适用场景很广,不只是大家想象的“大手术”。
- 骨科和关节置换:例如一位68岁的女士做了膝关节置换,术后疼痛本来很严重,但用上多模式镇痛后,晚上能好好睡觉,第二天就能练习走路。
- 剖宫产、腹部手术:产妇术后既要照顾孩子还要自己休息,多模式镇痛减少疼痛,活动早、恢复快。
- 慢性疼痛管理:比如有些癌症或神经损伤带来的长期疼痛,也可以通过这种综合办法缓解。
🎯 提醒:日常小手术或门诊操作,一般用单一镇痛方法就够用。如果术后预计疼痛强烈,医生才会推荐多模式镇痛。
04. 镇痛药物怎么选?需要考虑哪些因素?
药物选择其实要看“个体差异”这件事。
下面用表格梳理下主要考虑点:
下面用表格梳理下主要考虑点:
考虑因素 | 举例说明 |
---|---|
年龄 | 年纪大的朋友,有时不耐受某些药,如阿片类;儿童用药则需减量。 |
基础病史 | 比如肝肾功能差,则要慎用代谢负担高的药物;哮喘患者不适合部分非甾体镇痛药。 |
过敏史 | 曾对局麻药过敏的,一定会避开相关成分。 |
手术类型与创伤大小 | 创伤大的手术(如脊柱)更适合综合镇痛方案。 |
📋 提示:药物组合需要由专科医生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如果家中老人需要镇痛,最好与医生详细沟通用药细节。
05. 潜在副作用和管理办法
虽然多模式镇痛能减少单一药物的副作用,但药物叠加依然会带来一些问题。
- 常见副作用:轻微如恶心、困倦,有些人可能会出现便秘或肝肾功能变化。
- 少见但需要重视:比如有的人用了阿片类,短时间内反应迟钝、呼吸变慢,需要及时调整用药。
🚨 别忽视:如果出现持续呕吐、难以唤醒或呼吸缓慢等严重反应,应立刻联系医生。
管理办法:
- 设定用药时限,避免长期、连续镇痛。
- 用药期间监测肝肾功能(尤其有慢病患者)。
- 出现副作用时及时停用相关药物并更换方案。
06. 为什么有的人更容易有术后疼痛?
说到对疼痛的敏感度,不同人差别很大。这与身体机制、心理状态和一些“天生”因素有关。这里梳理下主要原因,不涉及预防方法:
- 年龄:年纪较小时痛觉传导快,但耐受度好;老年人反而更容易慢性疼痛积累。
- 遗传相关:有的研究显示,某些基因型的人对疼痛反应更大(Jensen et al., 2016)。
- 手术类型与创伤程度:切口大、操作深的手术更容易带来强烈疼痛。
- 慢性疼痛史:比如有一位48岁的男士,既往腰椎病史,术后比同龄人更容易持续疼痛。
- 情绪与心理压力:焦虑、紧张会加重疼痛感,研究显示术前心理压力大的病人,术后疼痛评分要高出20%左右(Gan TJ, 2017)。
🔎 小结:疼痛本身没有“统一标准”,和人体条件、心态、手术相关,需要个体评估。
引用文献:
Jensen, M.T., et al. "Genetic influences on pain sensitivity: evidence from twin studies." Pain, 2016.
Gan, T.J. "Poorly controlled postoperative pain: prevalence, consequences, and prevention." J Pain Res, 2017.
Jensen, M.T., et al. "Genetic influences on pain sensitivity: evidence from twin studies." Pain, 2016.
Gan, T.J. "Poorly controlled postoperative pain: prevalence, consequences, and prevention." J Pain Res, 2017.
07. 预防、饮食与日常管理建议
说到预防,其实术前术后能做的事情还真不少。
- 蛋白质食品 + 促进组织愈合 + 适合多吃鸡蛋、瘦肉、豆制品,为身体修复提供原料
- 维生素C/蔬菜水果 + 减缓炎症反应 + 如橙子、西红柿、青椒,有助于免疫调节
- 全谷物 + 身体恢复更有力气 + 如燕麦、黑米、玉米,配合主食摄入
🔔 术前避免空腹,术后根据医生建议尽快进食,补充能量有助于恢复。
日常管理建议: - 手术后如有不适要及时反映给医生,疼痛评分常用0-10分自我打分,可以帮助医护团队及时调整。
- 建议40岁以后定期做体检,尤其有慢病的朋友,定期监测肝肾功能。
- 多模式镇痛方案需按医疗机构标准执行,对用药方案有疑问可咨询麻醉、疼痛、康复等专科。
08. 未来发展趋势:更精准、更个体化
多模式镇痛并不是“固定配方”,它未来的发展方向指向个体差异和“精细化管理”。未来大数据、智能监测甚至基因检测技术,都有望参与镇痛方案设计。比如,根据大家对镇痛药物耐受程度、基因特征来个性化选择药物组合。
- 逐步推广数字化疼痛管理方案,实时动态调整剂量。
- 探索更多非药物手段,如低频电刺激、心理干预等(Shanthanna et al., 2019)。
主要参考文献:
Shanthanna, H., et al. "Current and future advances in multimodal analgesia." BJA, 2019.
Kehlet, H., et al. "Multimodal strategies to improve surgical outcome." Am J Surg, 2021.
Shanthanna, H., et al. "Current and future advances in multimodal analgesia." BJA, 2019.
Kehlet, H., et al. "Multimodal strategies to improve surgical outcome." Am J Surg, 2021.
☘️ 预期,疼痛管理会更个性化,减少副作用,让恢复变得轻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