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与低血压:紧急处理全攻略
麻醉为何会导致低血压?
在手术室里,很多人只想着麻醉能不能让人没知觉,却没注意到它有“悄悄”降低血压的作用。常见的麻醉药比如丙泊酚、异丙酚(Propofol)、吸入麻醉剂,主要是通过扩张血管、减少心脏泵血,或者直接降低交感神经的兴奋度,让血管变得“松弛”。有点像打开水龙头,水流突然变畅,压力反而下降。此外,有些患者打完麻醉后,还可能心跳减慢,进一步使血压下滑。💉
除了药物本身,像高龄、长期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朋友,更容易受到麻醉的影响。有研究指出,65岁以上患者发生麻醉相关低血压的风险大概是年轻人的2倍 [1]。实际手术中,外科医生也会根据不同病人的体质、手术类型进行麻醉方案选择,希望把风险降到最低。
低血压的界定与常见症状
血压数值(成年) | 情况判定 | 典型症状 |
---|---|---|
收缩压 < 90 mmHg 或舒张压 < 60 mmHg | 低血压 | 头晕、发懵、眼前发黑 |
简单来说,麻醉下的低血压,不同于日常量血压时的“波动”。它有时候来得比较突然,也可能只是轻微地降到正常值附近,让人没有太多察觉。但一旦血压下降幅度超过正常基线的20%,无论有没有明显数据异常,都要警惕。
- 轻微症状:偶尔头重脚轻、站起来时轻微晕眩
- 明显警示:持续加重的头晕、说话含糊、呼吸急促,甚至出汗、面色苍白
一个典型的例子:49岁的女性患者,在全麻下进行腹部手术,术中出现持续头晕,测量发现血压已经降至85/55 mmHg。调整麻醉给药和补液后,症状缓解。从这可以看出,低血压的问题不是“昙花一现”,而是能造成持续影响的麻烦。
麻醉过程中低血压的监测方法
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如同“守夜人”,时刻盯着血压监测屏。常见的监测方式分为手动和自动两种:自动血压计可以每隔1-3分钟记录一次,也可以用动脉插管,进行连续的高精度监控(多见于大手术)。有些高风险病人还需要中心静脉压监测或心电图联动检查,这样可以发现血压变化的蛛丝马迹,防患于未然。
方法 | 优点 | 适用人群 |
---|---|---|
自动袖带血压计 | 方便快捷,误差小 | 常规手术病人 |
动脉插管 | 可连续、精细记录数值 | 大手术或重症患者 |
低血压的紧急处理原则
术中若血压系统“告急”,麻醉团队会第一时间查找原因。初步处理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药物、补液、体位。一般首先调整麻醉剂用量,如果还不能缓解,会选择扩容补液——快速输入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帮助血管“撑起来”。如果仍不见好转,第二步会使用升压药(如麻黄碱、去氧肾上腺素),让血压逐步回复到安全区间。体位调整也很有效,比如把患者双腿适当抬高,有助于回心血量增加,升高血压。
- 药物调整:减少麻醉剂剂量,暂时停止某些药物的输入
- 快速补液:常用生理盐水、胶体制剂等,提高血容量
- 升压药干预: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择药物
- 适当抬高下肢:缓解重度低血压时的血流供应
预防低血压的有效策略
其实,低血压最好的“处方”是提前做好预防准备。手术前,医生会详细评估病人平时的血压水平和用药情况,必要时对长期服用降压药的患者,提前调整用药时间和剂量。充足的术前补液,对于体弱或者预估会失血较多的手术非常关键,有助于维持稳定的循环状态。当然,手术过程中,麻醉医生会随时调整镇静深度,避免一次性“冲剂”带来剧烈血压波动。🛡️
预防措施 | 具体做法 |
---|---|
术前评估 | 详细了解疾病史、服药史 |
合理补液 | 体液平衡好,防止血容量下降 |
调整麻醉药剂量 | 根据个体状况个性化方案 |
随时巡视血压 | 动态掌控,减少剧烈变化 |
案例分享与专家建议
有位67岁的男性患者,既往高血压史,准备接受膝关节置换术。术前,麻醉科团队对他的血压、心电图进行了全面评估,还专门咨询了心内科医生。术前补液、调整降压药用法后,整个手术过程血压稳定,术后恢复顺利。这说明有了全面评估和多学科协作,风险可以大大降低。🏥
专家建议 |
---|
术前如有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病史,一定要提前告知医生 |
手术当天如有乏力、头晕等身体不适,不妨主动说明,让麻醉医生制定更安全的方案 |
术后第二天如有持续头晕、精神反应异常,建议及时检查血压,必要时寻求医生指导 |
说起来,手术相关低血压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医生与患者之间的信息完全沟通、科学管理。每个人的血压底线其实各不相同,许多事情提前商量清楚,比事后临时应对靠谱得多。有疑惑时,宁愿多问一句,也不必不好意思。
参考文献
- Sessler, D. I., & Khanna, A. K. (2018). Perioperative hypotension and its association with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non-cardiac surgery. Anesthesiology, 128(2), 228-236.
- Wesselink, E. M., Kappen, T. H., Torn, H. M., Slooter, A. J., & van Klei, W. A. (2018). Intraoperative hypotension and the risk of postoperative adverse outcomes: a systematic review.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21(4), 706-721.
- Walsh, M., Devereaux, P. J., Garg, A. X., Kurz, A., Turan, A., Rodseth, R. N., ... & Sessler, D. I. (2013). Relationship between intraoperative mean arterial pressure and clinical outcomes after noncardiac surgery: toward an empirical definition of hypotension. Anesthesiology, 119(3), 507-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