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肠癌:了解症状、风险因素及应对策略
在日常生活中,或许你曾遇到身边的朋友突然说起身体不适:有时是肚子老觉得不太舒服,有时是体重悄悄掉下来。很少有人会把这些小信号和大肠癌联系在一起。其实,大肠癌就在我们看不见的日常中悄然发生,不分职业,也不总是和高龄划等号。如果你关心家人的健康,这些知识或许能帮你更好地守护身边的人。
❓ 01 大肠癌到底是什么?
说起来,大肠癌其实就是发生在大肠(包括结肠和直肠)里的异常细胞开始无序生长,逐渐形成一个"不速之客"——肿瘤。它并不是一夜之间出现,而是通常悄无声息地发展,有时从一个不起眼的息肉(肠道粘膜上的小突起)慢慢变大,甚至穿透肠壁,影响身体的正常功能。
健康影响:一旦恶性肿瘤破坏肠道正常结构,可能导致消化、排便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甚至影响其他脏器的健康。科学研究显示(Araghi et al., 2019),大肠癌是全球范围内最常见的癌症之一,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二大原因。
别忽视:早期发现极为关键,哪怕没有典型的不适,也要保持警觉。
🔎 02 这些症状,应该注意吗?
- 1. 排便习惯改变或腹痛:比如原来没什么规律,最近突然便秘或腹泻变得频繁。有的人觉得是肠胃小问题就忽略过去,实际却可能是肠道内结构被肿瘤“堵住”了。有位中年男性患者平时身体不错,后来总觉得肚子发胀,偶有隐约疼痛,起初没当回事,没想到检查才发现为结肠癌并已有转移。这例子提醒我们,持续、明显的腹胀或疼痛需要引起重视。
- 2. 便血或大便颜色变暗:如果你发现马桶里时常有血迹,不妨详细观察下。有时是鲜红色,有时像深色沥青。这比“痔疮出血”口头解释更危险,因为持续性便血往往提示肠道内部有异常结构,需要及时排查癌症的可能(Siegel et al., 2020)。
- 3. 体重不明原因下降:如果最近毫无刻意控制饮食,却体重一路下滑,尤其伴随消化道不适,这就要小心了。大肠癌患者常有这样隐匿的消瘦倾向。
- 4. 持续性乏力:不是偶尔加班累到,一种说不清缘由的持续性虚弱。部分大肠癌患者因慢性出血发展为缺铁性贫血,整天提不起精神。
小结:如果这样的问题渐渐明显又不见好转,建议不要拖着,及早与医生交流会更安全。
⚠️ 03 为什么会得大肠癌?——看看背后的原因
-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里有直系亲属得过大肠癌,你的风险可能更高。部分相关基因异常(如KRAS、APC等)会导致肠细胞更容易出错。有研究指出,有家族史者大肠癌发生率可达普通人2-3倍(Grady & Carethers, 2008)。
- 年龄增长:50岁以后,大肠癌发病率显著上升,并不是说年轻人不会得,而是中老年人风险大幅增加。细胞“用久了”,累积变异就多了。
- 饮食结构:长期爱吃高脂肪食物、肉类多、蔬菜水果少,肠道“压力”更重。如欧美饮食模式相关发病率远高于素食区域(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 生活方式:久坐、缺少运动、腰围越来越粗、体重超标,都会增加肠道肿瘤发生机会。吸烟和长期大量饮酒也是推波助澜的"帮凶"。
- 慢性肠道炎症:像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这些慢性炎症,长年刺激肠壁,同样增加致癌概率。
提醒:这些不是简单的“躺中枪”,而是客观存在的风险。有意识地了解自己的情况,是掌握主动权的第一步。
🩺 04 假如要查大肠癌,一般怎么做?
很多人一听要做肠镜,心里犯嘀咕。其实,国内外指南都明确提出,结肠镜是发现和诊断大肠癌最直接可靠的方法。不仅可以看到肠道内部情况,还能采样进一步化验。
- 1. 结肠镜检查:用于发现肠内大小息肉或肿瘤,必要时切除活检。过程虽然有些不适,但对于风险人群来说意义重大。
- 2. 病理活检:医生会取下一小块可疑组织,送到实验室,在显微镜下判断是否为恶性细胞。
- 3. 影像学检查:如腹部CT、肝脏MRI等,可辅助判断肿瘤有无扩散或转移。
- 4. 粪便潜血试验:这是一种无创、简便的筛查方式,对于没有症状的人来说,是不错的早期筛查工具。欧美指南建议50岁以上人群定期检测粪便潜血(Bibbins-Domingo et al., 2016)。
别紧张:诊断手段越早越细致,治疗压力反而越小。出现警示症状或有家族史,最好和专业人员提前沟通,选择适合自己的筛查计划。
💊 05 得了大肠癌,怎么治疗?
治疗大肠癌其实时一个整体方案,没有唯一“稳赢”的路线,医生会根据病情阶段定制最合适的组合。
- 手术:如果肿瘤局限在肠道和附近淋巴结,优先选择手术切除。有的患者手术后获益明显,恢复较好。
- 化疗:主要用于防止肿瘤复发或针对晚期、已经发生转移的情况。药物通过静脉或口服,攻击异常细胞,减缓或控制病情进展。
- 放疗:适用于直肠癌和部分局部晚期肿瘤,有助于缩小肿瘤大小、缓解出血等症状。
- 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对于某些特殊基因突变(如KRAS)阳性的患者,可以选择靶向药物,直接抑制肿瘤生长信号。免疫治疗则是激活自身免疫系统攻击癌细胞,这两类疗法带来了新的生机,尤其对部分无法手术或化疗效果有限的患者来说很有帮助。
举例:有位患者被诊断为结肠癌合并肝肺转移(pT4aN1aM1a IVA期、KRAS基因突变),医生为他定制靶向加化疗的综合方案,同时关注心律、血糖等基础疾病管理,这从侧面说明了治疗需要“量体裁衣”。
小贴士:治疗方式没有绝对好与坏,合适就是最优答案。与主诊医生充分讨论,共同制定自己的治疗计划更有信心。
🥗 06 日常怎么做,有效管理和预防
其实,很多预防措施都很接地气,只是需要持续践行。饮食方面、运动、体检习惯是三个关键环节。下面整理出具体建议,便于操作:
- 多吃新鲜蔬菜水果:丰富的膳食纤维有助清扫肠道积存,保持肠道通畅。每天餐桌有绿叶蔬菜、水果一类,对肠道有好处。
- 全谷类食品:比如燕麦、糙米、全麦面包等,富含膳食纤维,能够促进良好消化,改善肠道菌群生态。
- 适量乳制品:牛奶、酸奶等富含钙质,对减少肠道异常细胞增生有益处。可以每天喝上一杯或适量补充。
- 规律锻炼,减少久坐:每周至少进行三次3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比如快步走、游泳等都有帮助。哪怕在家活动筋骨、拉伸,也远比一坐到底要好得多。
- 自主健康管理:40岁以后建议定期进行肠道检查,例如结肠镜或无创筛查。这样不仅能发现早期肠道病变,也能让自己“心里有底”。
- 情绪调节,规律作息:长期的压力和慢性疲劳会间接降低身体免疫力。日常注意休息,保持充足睡眠,对大肠健康同样有益。
- 选择适当机构体检:当身体信号异常或者有家族史、风险因素时,及时到正规的三甲医院或专科机构咨询,能获得更权威的建议和支持。
说明:这些做法很简单,但贵在坚持。合理饮食和定期体检,是预防和发现大肠癌的有效策略(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Araghi, M., Soerjomataram, I., Jenkins, M., Brierley, J., Morris, E., Bray, F., & Arnold, M. (2019). Global trends in colorectal cancer mortality: projections to the year 2035.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ancer, 144(12), 2992–3000. doi:10.1002/ijc.32055
- Siegel, R. L., Miller, K. D., & Jemal, A. (2020). Cancer statistics, 2020.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70(1), 7–30. doi:10.3322/caac.21590
- Grady, W. M., & Carethers, J. M. (2008). Genomic and epigenetic instability in colorectal cancer pathogenesis. Gastroenterology, 135(4), 1079–1099. doi:10.1053/j.gastro.2008.07.029
- Bibbins-Domingo, K., Grossman, D. C., Curry, S. J., Davidson, K. W., Epling, J. W., ... & Siu, A. L. (2016). Screening for Colorectal Cancer: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Recommendation Statement. JAMA, 315(23), 2564–2575. doi:10.1001/jama.2016.5989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Colorectal cancer. WHO.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colorectal-canc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