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热逼人,警惕中暑的“隐秘攻击”!
01 什么是中暑?
每逢夏天,总会有人在室外活动后觉得头晕乏力,却没当回事。其实,高温天里,哪怕没在太阳下暴晒太久,中暑也可能“悄悄潜伏”,轻则让人觉得像闷在蒸笼,重则可能威胁生命。简单来讲,中暑就是体温调节功能没法应对外界热量,导致体温升高,身体多个系统受到影响。
生理过程 | 影响 |
---|---|
出汗散热失灵 | 热量堆积,体温飙升 |
水盐流失 | 心跳加速,头痛、乏力 |
如果身体的“恒温空调”系统罢工,体温一旦超过正常范围(通常指核心体温高于40℃),某些器官像CPU过热一样变得异常敏感。最早的信号,并不会太明显,往往容易让人忽略。
02 中暑的症状有哪些?
阶段 | 常见表现 | 举例 |
---|---|---|
早期(轻微) | 短暂头晕、偶尔恶心,皮肤出汗增多,注意力下降 | 有位29岁的快递员小李,送货途中突然感到一阵眩晕,停一会儿恢复后继续工作。 |
加重(持续) | 持续头痛、呕吐、肌肉抽搐、体温明显升高 | 一名68岁的老太,下午外出购物后长时间头痛,还出现了呕吐,家人赶紧带去医院。 |
危重(严重) | 意识模糊、昏迷、皮肤干热、抽搐 | 曾有17岁男生参加运动会后突然昏倒,急救人员发现他体温直线上升,需要送ICU。 |
03 哪些人更容易中招?
- 儿童——他们的体温调节中枢还没完全发育,适应温差能力弱,像5岁的乐乐,夏天玩滑梯出汗后常会有点蔫。
- 老年人——自身体温调节减弱,汗腺功能退化,内脏对热的反应迟缓,像73岁的王阿姨,家里空调坏了后经常会觉得胸闷。
- 慢性疾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有基础病的身体本身抵抗力低,热应激时较难迅速“降温”。
- 重体力劳动者或运动员——长时间户外或者闷热环境里消耗大,水分和电解质容易迅速流失。
研究显示,70%以上严重中暑患者属于上述高危群体[1]。环境温度越高,高危人群中暑的风险就越大。
04 中暑的科学根源分析
为什么高温会导致中暑?其实,人体要维持恒定体温,主要靠出汗散热和血管扩张。当气温接近甚至超过体温时,汗液蒸发效果大打折扣,加上湿度高时汗很难蒸发,身体的“降温系统”压力剧增。此时,水和盐分大量丢失,脑部供血减少,血压随之下降。
- 当出汗散热不够,核心体温持续升高,可能出现神经、心脏等系统功能障碍,严重时威胁生命。
- 研究发现,连续高温天气下,中暑相关的急救入院率显著上升。美国2012年一项数据统计,在极端热浪期间,中暑住院率增加了2倍[2]。
- 值得关注,某些药物(比如抗精神病药、部分降压药)以及酒精,也会影响体温调节,增加中暑风险。
05 应对中暑,怎么急救?
一旦身边有人出现明显中暑症状,及时应对非常重要。抓住黄金时间,有时候就能避免更严重的后果。
- 快速转移到阴凉或空调房,减少热源。
- 去除多余衣服,帮身体降温。
- 物理降温,如用冷毛巾擦拭、扇风、冷水喷雾。
- 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小口饮用淡盐水或口服补液液体。
- 意识不清或频繁呕吐时,避免直接口服,防止呛咳。
- 如症状重,尽快送医,途中注意让患者保持平躺,头部侧向一边以防窒息。
状况 | 急救首选 |
---|---|
意识清醒 | 补液、转移、散热、观察 |
意识模糊 | 物理降温、平躺侧卧、紧急送医 |
06 怎么预防中暑更安全?
- 绿豆汤 ☕ + 有助于补水降温 + 天气热时可适量饮用,特别适合户外归来后
- 西瓜 🍉 + 提供多种维生素和水分 + 午后当零食吃一小块,有利于身体补水
- 淡盐水 + 补充丢失的盐分和水分 + 高温作业或出汗较多时可以选择
- 避免高温时段外出 + 选择上午或傍晚气温相对较低时活动
- 佩戴宽边帽或带伞 + 阻挡阳光直射
- 穿透气衣物 + 选择纯棉或浅色衣物有助散热
- 保持充足睡眠 + 增强免疫力,提高耐热力
- 定期关注天气预报 + 灵活调整作息和出行
07 小结和行动建议
天气炎热时,中暑可能比我们想象中更“隐蔽”,尤其是对于老人、小孩或长期高温作业的人。出现轻微头晕时,最好先停下、补水、休息,并观察是否进一步加重。有老人或小孩在身边,环境要通风,每天补水别嫌麻烦。
炎夏不必宅在空调房不出门,关键在于懂得自我保护,掌握简单的识别和处理方法。如果已经出现持续不适、不易缓解,寻求专业帮助永远不是丢人的事。每年的高温天其实都是一次对我们自身健康管理的“小测试”,只要肯用心,就能躲开大多数“隐秘攻击”。
参考文献
- Leon, L. R., & Helwig, B. G. (2010). Heat stroke: role of the 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Journal of Applied Physiology, 109(6), 1980-1988. https://doi.org/10.1152/japplphysiol.00301.2010
- Ye, X., Wolff, R., Yu, W., Vaneckova, P., Pan, X., & Tong, S. (2012). Ambient temperature and morbidity: a review of epidemiological evidence. Environmental Health Perspectives, 120(1), 19–28. https://doi.org/10.1289/ehp.1003198
- Glazer, J. L. (2005). Management of heatstroke and heat exhaustion. American Family Physician, 71(11), 2133-2140. https://www.aafp.org/pubs/afp/issues/2005/0601/p21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