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痢疾:隐秘的感染之旅
什么是细菌性痢疾?
夏天在外面吃了点冷饮和水果,两天后突然开始拉肚子,肚子时不时隐隐作痛,去厕所比平常频繁了不少。其实,细菌性痢疾就常常这样悄悄潜入生活。表面和普通的肠胃炎差不多,但它属于一种专门由细菌引起的肠道感染,和普通腹泻不太一样。
简单来说,细菌性痢疾最突出的大症状包括腹痛、黏液或脓血便,偶尔伴随发热。不过在一开始,症状很难察觉,很多人会误以为只是吃坏了肚子。在医学上,细菌性痢疾多由肠道中的某些细菌引起,易在温暖潮湿的季节高发,尤其在环境卫生较差的地方。
常见早期表现 | 日常生活中的体验 |
---|---|
轻微腹痛 | 偶尔感觉肚子不舒服,不影响正常活动 |
偶发腹泻 | 一天跑厕所2-3次,但很快能恢复 |
体温偶有波动 | 有时候发点低烧,容易被忽略 |
细菌性痢疾的主要病原体
说起来,细菌性痢疾的“凶手”里,最常见的是志贺氏菌(Shigella)和沙门氏菌(Salmonella)。它们都善于在人体肠道里繁殖,并引发一系列不太友好的反应。
- 志贺氏菌(Shigella)——属于肠道中的“常客”,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一旦进入肠道,容易造成肠黏膜炎症。
- 沙门氏菌(Salmonella)——经常在不洁的肉制品、蛋类和奶制品中见到。它有时不仅会引发痢疾,还可能让感染变得更严重。
有一次,35岁的李先生在农贸市场买了现杀的鸡回家做饭,烹饪时因为着急,鸡肉还带点血丝就端上了桌。第二天下午出现明显腹泻和发热,医院检查后发现感染了沙门氏菌。这例子其实挺常见,说明这些细菌可能隐藏在看似安全的日常食材里。
感染途径:从哪里来?
大家可能想问,为什么这个“病”总和夏天闹肚子绑在一起?其实,细菌性痢疾的传播途径和生活环境、习惯脱不开关系。主要途径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 水源传播:河流、池塘等自然水体,尤其是受到了污染,很容易成为细菌性痢疾的“跳板”。1966年印尼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当地饮水不洁是导致村民痢疾暴发的核心因素(Taylor, D. N., et al., 1986,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 食物传播:不彻底煮熟的肉类、蛋类或者冰镇未消毒的饮料,这些都是细菌最常藏身的地方。餐馆的拼盘、开放式熟食柜都可能成为“细菌的温床”。
- 人际传播:家里有一人患上细菌性痢疾,如果没有做好手部消毒、共用餐具等防护措施,那么其他家人也有可能“中招”。
这说明,生活中一些容易忽略的细节,比如外出踏青时用河水洗水果,或者小孩在玩泥巴后忘记洗手,都是细菌渗透的机会。
不洁饮食与环境因素的影响
生活习惯与卫生状况,对细菌性痢疾的感染率影响非常大。下面分几个方面简单说说相关机制。
- 公共场所卫生薄弱:如一些老旧市场、学校、乡村集体食堂等,人员密集但消毒不及时,细菌更易“集结成团”。
- 炎热潮湿气候:高温会让细菌繁殖速度变快,冰箱管理不当,存放过久的饭菜细菌数量会直线上升。
- 简陋的厕所及排污系统:厕所没及时清理或没有独立洗手池,污水直接排入水体,这类环境风险较高。
有一位5岁的小女孩,住在乡村,家中饮用的是庭院井水。夏季洪水过后,井水暂时混浊,一周后孩子突然高热,伴随腹泻,医院化验后证实是志贺氏菌感染。这提醒我们,环境卫生差时,痢疾风险显著增加。
高风险人群与流行趋势
并不是每个人染上志贺氏菌都会变得特别严重。不同人群的感染风险和可能后果有一些区别。
- 婴幼儿和年长老人:这两类人免疫力相对较低,不仅容易感染,痢疾症状也容易波及全身。
- 基础病患者:如慢性肝病、糖尿病或者肾功能欠佳的人,更容易发展为比较严重的病程。
- 高温潮湿地区居民:数据显示,南方沿海和热带地区,夏秋季细菌性痢疾的发病率要高于干燥或高寒地带(Kotloff, K. L., et al., 2018,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目前,随着城市化和卫生条件改善,整体发病率呈下降趋势,不过在密集人群甚至旅游区偶有小规模暴发。控制传染源、完善卫生基础设施,其实对风险降低非常关键。
预防措施与乐观展望
说到预防,其实日常生活中有不少简单有效的方法。不用做到处处消毒、随身酒精,但养成良好习惯,身体小卫士自己就能搞定大部分敌人。
预防办法 | 具体建议 | 适用人群 |
---|---|---|
新鲜蔬菜清洗 | 流动水下反复搓洗,必要时用淡盐水浸泡 | 所有人 |
熟食彻底加热 | 食物中心温度达到70℃以上,不留生食 | 特别建议老人、小孩和孕妇 |
独立饮用水源 | 喝开水,外出携带瓶装水 | 常在户外、农村居住人群 |
饭前便后洗手 | 流动水+肥皂,搓洗不少于15秒 | 所有年龄段 |
- 🥗 绿叶蔬菜:帮助增强肠道屏障,建议日常多样化选择
- 🍎 苹果:富含果胶,可促进消化吸收,每天一只很合适
- 🥣 粥类食物:肠胃脆弱时主食宜选择容易消化的米粥
小贴士:遇到腹泻、腹痛伴有血黏液便,体温持续升高或体质较弱时,建议尽快去正规医院消化科就诊。不要自行反复服用止泻药。
近年来,通过疫苗研发、居民健康教育、环境设施升级,全球细菌性痢疾的防控工作获得了明显进步(Kotloff, K. L., et al., 2018)。但对于每一个普通家庭来说,保持良好习惯、认识风险点比事后治疗更实在有用。
参考文献
- Taylor, D. N., R. E. Porter, H. B. Wells, J. A. Murphy, & R. B. Hornick. (1986). "Epidemiology of Shigella infections in Indonesian villages." Journal of Infectious Diseases, 153(4), 660-664.
- Walker, C. L. F., Rudan, I., Liu, L., Nair, H., Theodoratou, E., Bhutta, Z. A., ... & Black, R. E. (2013). "Global burden of childhood pneumonia and diarrhoea." The Lancet, 381(9875), 1405-1416.
- Kotloff, K. L., Riddle, M. S., Platts-Mills, J. A., Pavlinac, P., & Zaidi, A. K. (2018). "Shigellosis." Clinical Infectious Diseases, 68(4), 119-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