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和支持:儿童自闭症的早期筛查与方法探秘
01. 什么是自闭症谱系障碍?
假如身边孩子总是避开别人的目光、不容易和同龄人玩到一块,你可能会疑惑:这是性格原因,还是健康问题?自闭症谱系障碍(ASD)并不是孤僻或“不合群”那么简单。
其实,ASD是一组神经发育相关的状况,涉及到沟通交流、社交互动以及兴趣和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不同。比起普通的性格差异,自闭症会让孩子在适应环境和人际交往时遇到更明显的困难。有研究显示,ASD影响儿童终生的发展路径,及早识别,对孩子未来影响巨大。(Lord et al., 2020)
其实,ASD是一组神经发育相关的状况,涉及到沟通交流、社交互动以及兴趣和行为习惯等多方面的不同。比起普通的性格差异,自闭症会让孩子在适应环境和人际交往时遇到更明显的困难。有研究显示,ASD影响儿童终生的发展路径,及早识别,对孩子未来影响巨大。(Lord et al., 2020)
自闭症的表现方式很丰富,有的孩子很早就有所表现,有的则到幼儿园甚至小学才被注意到。家长和老师比别人更容易察觉“与众不同”的信号,这也让早筛显得特别重要。
02. 早期信号与表现:哪些细节值得留心?
说到自闭症,很多人会联想到持续回避眼神、不说话、对同伴缺乏回应这样显著的表现。但自闭症的“开头”,往往只是轻微、偶然的小变化。如果抓住这些早期信号,后续就能少走很多弯路。
年龄 | 轻微表现 | 生活例子 |
---|---|---|
6~12个月 | 很少对声音有反应 偶尔对笑脸无“回应” | 被妈妈叫名字常常没反应,逗笑时难得有眼神交流 |
1~2岁 | 较少尝试说简单词汇 有时缺乏肢体表达 | 不会主动用手指给家长看东西,也很少模仿拍手 |
2~3岁 | 交流兴趣不高,偶有重复性动作 | 喜欢长时间摆弄玩具车的轮子,不和小伙伴互动 |
曾遇到一位2岁男孩,起初只是偶尔声音不敏感、指物很少引起家人注意。后来慢慢发现,他和其他孩子相比,很难在游戏中互动,才开始重视。这个例子其实很常见:轻微信号容易被以为是性格“慢热”,但如果总是反复出现,家长可别放过这样的蛛丝马迹。
小贴士:偶尔的不回应并不等于自闭症,但反复出现或随着年龄增长越发明显,就该做进一步观察。
03. 自闭症筛查:为什么越早越好?
有家长担心,孩子如果真是自闭症,“早知道了”又能怎样?其实,医学研究已证明:越早干预,孩子后续的能力提升越显著。(Zwaigenbaum et al., 2015)
早筛查,早评估,可以让有需要的孩子及时接受语言、行为等训练,即便症状较轻,也帮孩子慢慢补上发展短板。反之,如果自闭症被拖到幼儿园后甚至小学阶段才发现,孩子已经错过最佳的塑造社交能力的敏感期,后续难度就增加了。
早筛对家庭也有巨大帮助——很多家长一早知道,能及时规划资源,缓解焦虑,与医生和教师建立沟通。有数据表明,早发现且早期介入的孩子,成年后具备自理、自立能力的比例提高不少。
早筛对家庭也有巨大帮助——很多家长一早知道,能及时规划资源,缓解焦虑,与医生和教师建立沟通。有数据表明,早发现且早期介入的孩子,成年后具备自理、自立能力的比例提高不少。
别忽视:早筛查不代表“贴标签”,而是多一种支持孩子成长的可能性。
04. 常用筛查工具和流程有哪些?
想判断孩子是不是有自闭症倾向,仅靠家长的主观感受远远不够。专业医生通常会推荐一些标准化工具,下面简单介绍三种常用筛查方法👇
- M-CHAT(修订婴幼儿自闭症筛查表):常用于16~30个月婴幼儿,涉及孩子的回应、模仿和兴趣,填答简单,一般由家长完成。(Robins et al., 2014)
- ASQ(年龄阶段性问卷):侧重于各阶段孩子的社交、沟通、运动能力等,对发现不同方面问题有帮助。
- ADOS(自闭症诊断观察量表):这个更适用于后续的深度评估,由专业医生操作,通过互动测试、观察分析等方式获取数据。
通常第一步由家长填写M-CHAT或ASQ,初筛阳性后再由社区或医院的儿童发育专科医生安排进一步评估。这套流程能较好地筛查出高风险病例,为下一步干预做准备。
友情提示:筛查工具不是诊断,结果仅供参考,需要和临床观察结合。
05. 如何正确解读筛查结果及后续行动
收到筛查结果时,有的家长会感到担忧。其实,轻度风险结果并不等于确诊自闭症,而是提示“需要更多关注”。大多数专业筛查表会给出低风险、中风险、高风险等不同分级:
筛查等级 | 建议措施 |
---|---|
低风险 | 持续日常观察,有疑问随时咨询专业人士。 |
中风险 | 建议到儿童保健或发育行为门诊复查,进行进一步筛查。 |
高风险 | 尽早联系儿科康复、心理或精神卫生专业接受全面评估。 |
比如,有位4岁女孩筛查结果提示中风险,在后续评估中发现主要以社交沟通障碍为主,家长便联络了语训机构,孩子进步明显。这提醒我们,筛查只是"第一步",后续的综合评估和干预最有价值。
06. 家长和社会支持:缺一不可
孩子成长的过程,家庭、学校和社会其实像“三条腿的板凳”。🧩早期筛查和干预想取得效果,单靠专业医生很难做到。家长的开放心态、老师的耐心包容、社区环境的包容性,都缺一不可。
- 家长可以多和专业老师沟通,主动学习沟通和陪伴技巧。
- 学校可实现能力分层教学,给孩子更多参与感。
- 社区增设亲子活动、社会支持小组,有助于儿童社会融合。
长远来看,社会包容、科学教育、心理支持和资源整合,这些让自闭症儿童有更多希望。其实,只要足够重视和支持,很多孩子能发展出超出预期的社交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
参考文献
- Lord, C., Elsabbagh, M., Baird, G., & Veenstra-VanderWeele, J. (2020).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Lancet, 392(10146), 508-520.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8)31129-2
- Zwaigenbaum, L. et al. (2015). Early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ventions for autism spectrum disorder: Executive summary. Pediatrics, 136(Suppl 1), S1-S9. https://doi.org/10.1542/peds.2014-3667B
- Robins, D. L., Casagrande, K., Barton, M., et al. (2014). Validation of the Modified Checklist for Autism in Toddlers, Revised with Follow-Up (M-CHAT-R/F). Pediatrics, 133(1), 37–45. https://doi.org/10.1542/peds.2013-1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