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隐秘的威胁与保护视力的策略
有朋友聊起身边的“老糖友”,不少人都习惯了按时吃药、查血糖,但对视力的担忧却总是放在最后。其实,眼睛和血糖之间的关系比我们想象得要密切,有时视力的模糊未必只是老花或疲劳,而可能和糖尿病有关。关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这个“安静”的隐患,下面详谈。
01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到底是什么?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DR),是因为长期高血糖损伤眼底血管,导致视网膜(负责感光的组织)发生一系列病变。就像管道年久失修会渗漏一样,糖尿病让眼底的微细血管变得脆弱甚至堵塞。
据统计,糖尿病发病10年以上的人,超过三分之一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视网膜病变[1]。这也是导致成年人失明的主要原因之一。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初期往往没有任何不适,容易被忽视。
02 早期信号:症状往往很轻微
- 偶尔视物模糊:有位52岁的女性患者,早上起床短暂视物模糊,但很快恢复。她以为是昨晚用眼疲劳,却没想到是DR的前兆。这说明疾病早期的不适极易被误认为生活小问题。
- 短暂黑影飘动:某些人可能会觉得眼前偶尔有“烟雾”或“黑点”,移动一下头部又恢复正常。这往往是微血管发生轻微渗漏或破裂的结果。
- 视线有轻微畸变:比如看书时某一排字变得不平直,或感觉灯光周围多了一层轻纱一样的模糊。
03 分类与分期:不同类型有啥不同?
简单来说,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分为非增殖型(NPDR)和增殖型(PDR)两个阶段。
类型 | 主要表现 | 影响 |
---|---|---|
非增殖型 早期阶段 | 轻度微血管出血、渗出,偶见小出血点 | 通常无明显视力下降 |
增殖型 进展期 | 新生血管、玻璃体出血、甚至视网膜脱落 | 视力严重减退,有失明风险 |
04 定期眼底检查,为啥是关键?
很多人只有在视力掉下坡路时才想起挂号,其实对糖友来说,定期做眼底检查特别重要。通过散瞳眼底照相、OCT(一种扫描视网膜的检查)等手段,医生可以早早发现视网膜里微小的变化。这些小改变,有时连症状都没有。
一项发表于Ophthalmology的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如果坚持每年查一次眼底,视网膜病变导致失明的风险能降低将近90%[2]。
- 糖尿病诊断后,尽快做一次完整眼部评估
- 血糖控制不稳定或已发现视网膜病变,按照医生约定的频率复查
- 怀孕或计划怀孕的糖尿病女性,每3-6个月检查一次眼底
05 治疗方法有哪些?
接下来到了实际操作层面。根据病变分期,医生会选择不同的应对措施——
- 药物治疗: 对于早期伴有黄斑水肿的类型,可用抗VEGF药物,通过眼球注射直接作用于异常血管,减缓视力丧失。
- 激光光凝: 激光就像维修工修补漏水管道,用精准的小火点“焊死”异常血管。尤其在非增殖型进展为临界增殖型时非常有效。
- 玻璃体切割手术: 一般用于严重的玻璃体积血或者视网膜脱落,属于较为复杂的手术方法,能在一定程度上恢复部分视力。
06 预防和日常管理怎么做?
日常生活里的点滴细节,对控制糖尿病和预防视网膜病变特别有帮助。很多人以为饮食只能“管住嘴”,其实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能守护眼健康。
食物 | 具体功效 | 食用建议 |
---|---|---|
深绿叶蔬菜 🌱 | 富含维生素A、C,有助于视网膜保护 | 每天一份凉拌或蒸煮菠菜、小白菜 |
天然坚果 🍞 | 含丰富的抗氧化物,对减少眼底炎症有好处 | 一小把核桃或杏仁,加在早餐或下午茶 |
蓝莓、猕猴桃 🍒 | 含多种花青素,有助于眼部血管弹性 | 每天适量新鲜水果代替零食 |
- 规律作息,保证睡眠质量
- 坚持日常运动,每周150分钟快步走或慢跑
- 定期监测血糖,配合医生调整治疗方案
如果出现视物变形、看不清人脸、黑影挡住视线等明显异常,要尽快到专业医院眼科就诊。
很多健康隐患往往没有声音,但通过留意日常细微变化,保持定期检查,合理饮食和作息,其实我们能让视力健康多一层保障。如果身边亲友也有糖尿病史,不妨把这些建议分享给他们。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了解清楚、遵医嘱管理,日常生活依然可以精彩。
参考文献
- Yau, J.W.Y., Rogers, S.L., Kawasaki, R., Lamoureux, E.L., Kowalski, J.W., Bek, T., ... & Wong, T.Y. (2012). Global prevalence and major risk factors of diabetic retinopathy. Diabetes Care, 35(3), 556-564.
- Scanlon, P.H., Stratton, I.M., Leese, G.P., Bachmann, M.O., Jones, C., & Four Nations Diabetic Retinopathy Screening Study Group. (2016). Screening attendance, age group and diabetic retinopathy level at first screen. Ophthalmology, 123(9), 1966-1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