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的过山车:深入了解双相情感障碍
01 初识双相情感障碍:情绪像坐过山车
生活中,你可能遇到过这样的人:一段时间里精力旺盛,激情四溢,仿佛可以一口气把所有事情都做完;可没过多久,就变得格外消沉,提不起兴趣,也不愿搭理身边的人。其实,这不是简单的心情变化,而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典型表现。这种疾病又叫躁郁症,历史上被误认为只是"性格特别"或"意志薄弱",直到20世纪才被精神医学界正式认识。双相情感障碍并不少见,影响着约1%到2%的人(Grande et al., 2016),它像一列时快时慢、忽高忽低的情绪过山车,困扰着患者的学习、工作甚至家庭生活。
⏳ 小科普: 世界卫生组织已经把双相情感障碍列入全球十大致残性疾病之一——可见它确实影响重大,绝不是"情绪不好"那么简单。
02 情绪的起落:躁狂与抑郁的两极体验
最早期,双相情感障碍的情绪波动可能只是偶尔的情绪起伏,并不容易和普通的情绪变化区分。但随着病情发展,这种波动就变得明显起来。
表现阶段 | 具体表现 |
---|---|
轻微波动期 |
|
典型躁狂 |
|
典型抑郁 |
|
躁狂和抑郁常常交替出现。有位28岁的男士,工作期间突然精神高涨、睡眠很少还觉得充满活力,没过多久却陷入极度低落。
这个例子说明,情绪过山车不是普通的"心情不好",而是一种需要识别的健康信号。
03 为什么会得双相情感障碍?——原因与机制
导致双相情感障碍的原因很复杂,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 1. 遗传因素🔬
有家族史的人患双相障碍的风险明显高于一般人。研究显示,一级亲属(如父母或兄弟姐妹)患此病,自身发病概率能增加10%~25%。(Craddock & Sklar, 2013) - 2. 脑内生物学异常
脑部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功能失调,会影响情绪调节。 - 3. 重大生活事件和压力
长期压力、突发变故、童年创伤等可能成为情绪波动的导火索。 - 4. 个人心理应对方式
有些人习惯压抑自己的压力,长期下来,更易发展为情感障碍。
风险因素 | 相关说明 |
---|---|
遗传 | 家庭成员中有类似疾病时,风险高出普通人约6倍1 |
脑化学变化 | 神经递质紊乱导致情绪调节异常 |
持续压力 | 长期压力或突发变故可以诱发首发症状 |
简单来说,双相情感障碍通常是"天生+环境+心理"共同作用出来的小麻烦,每个人的具体诱因都可能不同。
04 怎样判断是不是双相情感障碍?
单靠自身感受,很难明确区分普通情绪波动和双相情感障碍。医学界主要用以下几套标准来判断:
- DSM-5诊断标准(美国精神障碍诊断统计手册)
需要至少经历一次躁狂发作和多次抑郁发作,且影响到学习、工作或社交。 - ICD-11类别(国际疾病分类)
与DSM-5类似,定义更加注重全球适用性。
精神科医生常用的评估问卷有:
1. HCL-32:用于筛查躁狂
2. MDQ:快速初步筛查工具
3. YMRS:评估躁狂严重程度
如果你或身边人长期出现情绪极端变化,并伴有行为改变,建议及时到正规医院心理科或精神科进行系统评估。
05 治疗双相情感障碍:药物、心理与生活调整
双相情感障碍的治疗一般是综合性的,并且需要医生的个体化方案。一位35岁的女性,反复出现严重抑郁和躁狂交替,需要长期使用药物维持,并在医生指导下逐步结合心理支持和生活规律改变。
核心治疗方式有这几种:
药物不能随便停: 绝大多数患者长期坚持药物治疗后,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自己停药极容易导致情绪波动反弹,要遵医嘱逐步调整。
实际上,双相情感障碍的控制不像感冒吃药立刻见效,更要像持久战,需要一段时间慢慢调整和适应。
06 社会的陪伴与自我的关照:两个"靠山"
妈妈的唠叨、朋友的关心、同事的小小鼓励——这些看似寻常的支持,有时却能帮患者走出低谷。研究发现,良好的社会支持不仅有助于情绪稳定,还能大大提升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Perlick et al., 2017)。
社会支持形式 | 具体方式 |
---|---|
家人/亲密伴侣 | 更多陪伴、共同参与日常活动 理解患者偶尔的"情绪爆发" |
朋友/同事 | 提供必要的支持,及时提醒就诊 避免恶意标签 |
专业支持 | 定期医生回访,心理咨询协助 加入互助小组交流感受 |
- 做情绪日记,记录每天的心情和作息
- 遇到波动时,主动寻求身边信任的人支持
- 固定休息、均衡饮食,养成规律生活习惯
其实,情绪的困扰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如果愿意踏出第一步,适当求助和管理情绪,很多症状是可以控制和缓解的。
07 生活方式这样调整,有助情绪管理
情绪健康是点滴积累的成果,不是一两天突击能达成的。其实,生活中有不少简单的选择,有助于维护情绪平衡。下面给出具体且易于坚持的建议。
食物/活动 | 具体好处 | 实用吃法/建议 |
---|---|---|
坚果 | 富含Omega-3脂肪酸,有助神经保护 | 每天少量(约一小把)即可 |
全谷类食品 | 平衡血糖、帮助大脑获得稳定能量 | 早餐可选燕麦、杂粮粥 |
水果蔬菜 | 维生素丰富,提升整体能量 | 一日三餐都可搭配 |
适度运动 | 释放压力,缓解紧张 | 散步、快走、骑行都不错 |
规律作息 | 减少情绪波动 | 每晚按时睡觉、起床 |
如果发现自己的情绪变化明显、持续影响到日常生活,或者有自我伤害、自杀的想法,最好的办法是及时去正规的心理科或精神科医院就诊,由专业医生评估并制定方案。
生活没法要求百分百顺利,有规律、有支持、肯调整,已经很不错了。
参考文献
- Grande, I., Berk, M., Birmaher, B., & Vieta, E. (2016). Bipolar disorder. The Lancet, 387(10027), 1561-1572. doi:10.1016/S0140-6736(15)00241-X
- Craddock, N., & Sklar, P. (2013). Genetics of bipolar disorder. The Lancet, 381(9878), 1654-1662. doi:10.1016/S0140-6736(13)60855-7
- Perlick, D.A., et al. (2017). The impact of family and social support on bipolar disorder outcomes.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40(1), 143-154. doi:10.1016/j.psc.2016.1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