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情绪的海洋中航行:躁郁症的深入探讨
什么是躁郁症?
或许你身边有人,时而精力旺盛、灵感如泉,时而却陷入消极、提不起劲。面对这样的情绪起伏,有人会觉得只是“压力大、情绪难免波动”,但其实,这有可能是躁郁症(又称为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的表现之一。
简单说,躁郁症是一种以情绪极端波动为特征的心理问题,患者会在“躁狂”和“抑郁”之间来回切换。这种波动不是普通的“开心和难过”,而是持续、影响明显的异常情绪。它不仅困扰个人,更可能影响家庭、学业、工作等多个方面。
情绪如同海浪起伏,但躁郁症的浪潮有时格外汹涌。认识它,是理解和帮助的重要第一步。
“我怎么知道自己是不是有躁郁症?”
很多人好奇,躁郁症到底表现在哪些方面?其实,这种情绪变化不只是简单的“心情不好”或“状态好”。下面用一个表格简单区分躁狂和抑郁的典型表现(不是诊断,只供初步了解)。
症状阶段 | 轻微/偶尔出现 | 持续/严重时 |
---|---|---|
躁狂期 | 说话变得比平时多,精力稍旺盛,偶尔熬夜但白天没问题 | 彻夜不眠、说话停不下来、超级自信甚至做冲动决定(如盲目投资、购物狂热) |
抑郁期 | 心情低落,偶尔对曾经喜欢的事失去兴趣 | 连续多天严重悲观,难以起床,觉得什么都没意义,甚至有消极想法 |
有的人一年只发作一两次,有的人发作更频繁。其实,许多躁郁症患者刚开始只会出现短时间的情绪变化,随着时间推移,有可能发展为持续的情绪波动。如果发现自己或家人有类似现象,建议及时关注变化,而不是简单归因于“脾气”或“压力”。
为什么会得躁郁症?
说起来,为什么会有人患上躁郁症?其实原因很复杂,既有身体里的“化学反应”,也有生活中的“风吹雨打”。这里梳理一下和躁郁症相关的关键风险因素:
- 遗传:有家族史的人的发病率更高(Craddock & Sklar, 2013)。
- 大脑传递物质异常:比如神经递质(如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平衡失调。
- 童年经历重创(如严重的家庭变故、虐待)会增加患病风险。
- 极端生活事件(失业、离婚、亲人去世)也可能成为导火索。
- 长期缺乏规律作息、饮食不均衡,会让大脑调节功能变得脆弱。
- 有研究显示,吸烟和过度饮酒与发病风险相关(Merikangas et al., 2011)。
简单来说,躁郁症不是自己“性格不好”,而是多重因素共同导致。提前认识这些因素,对于理解和减轻标签化有益。
躁郁症怎么诊断?
有人担心:“情绪波动是不是就意味着得了躁郁症?”其实,只有通过专业的精神科医生评估,结合一定的诊断标准,才能下结论。
- ① 问诊:医生会详细询问情绪变化的时间、持续多久、影响多大。
- ② 量表评估:如采用双相情感障碍问卷等辅助工具。
- ③ DSM-5标准: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要求,需有至少一次躁狂或轻躁发作,同时排除其他躯体疾病或药物影响(APA, 2013)。
- ④ 综合判断:医生还会考虑家族史和个人生活背景,比如童年是否有重大挫折。
在遇到疑似患者时,建议直接前往精神心理专科医院进行评估。如果之前已经经历过多次严重情绪波动,尤其是有冲动行为或者自我损害想法,更应该及时就医。
怎样治疗躁郁症?
说到治疗,很多人会担心“是不是一辈子要吃药?”其实,躁郁症的治疗更像是“调整情绪的舵”,不像感冒那样“吃好一盒药就结束”。常见治疗方案包括以下几种:
- 情绪稳定剂:如锂盐(lithium)、丙戊酸钠(valproate)等。
- 部分患者可能需要配合抗精神病药(Grunze et al., 2013)。
- 认知行为治疗(CBT):帮助患者识别并调整消极思路。
- 家庭治疗:让家人更好地支持患者,减少冲突和误解。
- 规律作息:每天同一时间起床和入睡。
- 有计划的工作和娱乐,避免极端压力。
有位41岁的女性患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积极参加心理咨询,最终减少了复发次数,也逐步恢复了正常社交。这一过程需要耐心和持续的调整。
怎么帮到自己或家人?
面对躁郁症,除了医学治疗,个人和家庭的支持同样重要。说起来,每天的小习惯,往往就是情绪稳定的“锚点”。这里给出一些易于操作的建议和饮食推荐:
食物名称 | 具体功效 | 食用建议 |
---|---|---|
三文鱼 | 富含欧米伽-3脂肪酸,有助于大脑健康 | 每周2~3次,适量搭配蔬菜 |
燕麦 | 含复合碳水化合物,能量释放平稳 | 早餐时加牛奶或水果 |
香蕉 | 富含维生素B6,对神经系统有益 | 作为加餐或下午茶 |
- 定时记录情绪(用日记或App追踪自己的情绪波动)
- 保持社交(与亲友互动,主动表达真实感受)
- 学习压力管理(深呼吸冥想、轻度运动,每天15~30分钟)
亲人如果发现家中有人情绪极端变化,除了鼓励就医,也可以主动了解对方最需要的实际支持。比如做一顿健康晚餐、陪伴散步,往往比单纯劝说更有帮助。
最后的小结
情绪起伏本是生活的一部分,躁郁症则提醒我们,有些波动需要被正视和接纳。及早关注,主动寻求专业支持,配合健康的生活习惯,才能真正航行在自己的“情绪海洋”上。每一步微小的改变,对情绪的稳定都有实际帮助。
- Grande, I., Berk, M., Birmaher, B., & Vieta, E. (2016). Bipolar disorder. The Lancet, 387(10027), 1561-1572.
- Craddock, N., & Sklar, P. (2013). Genetics of bipolar disorder. The Lancet, 381(9878), 1654-1662.
- Merikangas, K.R., Jin, R., He, J.P., et al. (2011).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bipolar spectrum disorder in the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 initiative.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68(3), 241-251.
- Grunze, H., Vieta, E., Goodwin, G., Bowden, C., Licht, R.W., Möller, H.J., & Kasper, S. (2013). The World Federation of Societies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 (WFSBP) guidelines for the biological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s: Update 2012 on the long‐term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World Journal of Biological Psychiatry, 14(3), 154-219.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