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相情感障碍:躁期与郁期的辨识与应对
01 简单介绍:为什么要关心双相情感障碍?
周末和朋友聚餐时,有人悄悄聊起,最近情绪波动特别大,一会儿精力充沛,几乎都睡不着,一会儿又低落到什么都不想做。其实类似感受并不少见,但如果频繁且影响到工作、人际关系,可能就和双相情感障碍有关。
双相情感障碍(Bipolar Disorder)是一种常见但容易被忽视的心理疾病,特点是在“躁”与“郁”两个极端之间反复切换。全球流行病学数据显示,大约每100人中就有1人会罹患此病(Grande, I. et al., 2016)。如果未能及时辨识和管理,容易影响学习、工作,甚至带来健康风险。
常见表现 | 可能影响 |
---|---|
情绪高涨与低落交替 | 工作效率下降、家庭关系紧张 |
行动和思维速度变化快 | 容易有冲动举动 |
📢 小提醒: 如果反复经历极端情绪起伏,别忽视背后的健康信号。
02 感觉“精力充沛”是躁期吗?躁期的3种常见表现
- 1. 情绪异常高涨:不仅心情好,还常常觉得自己无所不能,有时会激动得打电话到半夜。比如35岁的林小姐,曾一周连续加班、筹备三场聚会,朋友都劝她“慢点来”,但她停不下来。
- 2. 睡眠明显减少:不是因为失眠,而是觉得不用怎么睡也很有精神。有患者反馈,只睡三四个小时仍然精力十足。
- 3. 易冲动,爱冒险:突然做出超出平时的决定,如大量购物、辞职、投资高风险项目。有29岁男士,在躁期突然辞掉稳定工作,事后回想才觉得后悔。
🔍 要留心: 躁期时的人常觉得自己很“棒”,但正因为如此,不容易察觉异常,所以身边人也要多观察。
短暂的振奋 | 偶尔心情好 |
持续高涨 | 影响现实生活、易有冲动行为 |
03 情绪“掉进谷底”:郁期的主要信号
- 1. 情绪明显低落:不仅是心情差,连看电视或吃喜欢的菜都提不起兴趣。有27岁的郑女士,曾经喜欢的插花、健身,全都丢下不做,只想赖床。
- 2. 活力和动力大减:连日常起床、洗脸都觉得费劲。单位一位中年男性,平时负责项目推进,发病时需要请假一月,因为完全无法集中注意力。
- 3. 自我评价极端消极:常常觉得自己一无是处,甚至生活没有意义,一些人会有自残或轻生想法,这种情况不得拖延,就医最为重要。
📎 需注意: 郁期和普通的“心情不好”不同,常伴随持续的无助感,对生活失去兴趣。身边人关心很重要。
04 躁期和郁期,到底有啥不一样?
特征 | 躁期 | 郁期 |
---|---|---|
情绪 | 高涨、兴奋 | 低落、悲伤 |
精力 | 过于充沛、甚至难以安静 | 极度缺乏、易疲劳 |
思维速度 | 跳跃、难以跟上 | 迟缓、难以集中 |
行为 | 冲动、冒险 | 回避、退缩 |
💡 别忽视这些区别:躁、郁两种状态的交替,正是双相障碍的关键特征。有的人第一次发作只有其中一种,要随访后才能区分。
说起来,这种情绪像跷跷板,上下波动,偶尔正常很难被外人察觉。与单纯抑郁症相比,双相往往表现得更极端,两端反差也更大(Judd, L.L. et al., 2002)。
05 为什么有人会得双相?主要诱因分析
- 遗传背景: 家族中有类似病例,自己患病的概率会提高。研究发现,一级亲属中患病率可达10%(Craddock, N., & Sklar, P., 2013)。
- 脑部化学物质失衡: 双相障碍和神经递质(如多巴胺、5-羟色胺)调节异常密切相关,这些物质就像大脑里的“信号传递员”,失调时影响情绪和能量。
- 生活压力与重大变故: 比如突然失业或亲人去世,可能成为病情诱发因素,但仅有压力一般不会单独致病,还要结合自身体质。
- 青少年到成年期更高发: 发病主要集中在15-24岁。很多患者首次发作是在20岁左右(Post, R.M. et al., 2015)。
🧬 这说明: 双相障碍有其生理基础,不是“矫情”或单纯心理暗示。家人的理解和支持非常重要。
06 如何自我管理?实用方法总结
- 规律作息:每天按时睡觉和起床,不因心情变化熬夜或暴饮暴食。
- 健康饮食: 燕麦有助于维持稳定的能量,坚果富含omega-3,对大脑健康有益。建议每天选用坚果作为加餐,搭配主食摄入少量燕麦。
- 运动锻炼:散步、慢跑或游泳,每周2~3次,有助于缓解情绪,促进大脑正向调节物质分泌(Melo, M.C.A. et al., 2016)。
- 关注情绪日记:记录每天的心情和作息,如果出现大幅波动,及时提醒自己求助。
🌱 Tip: 规律的生活像是大脑的定时器,帮助维稳情绪。如果感到独自应对困难,也可以加入互助小组。
自助方法 | 推荐频率 |
---|---|
记录心情日志 | 每天 5 分钟 |
适度户外运动 | 每周 2-3 次 |
合理饮食,选择坚果、燕麦 | 日常加餐/主食 |
07 什么时候需要医生?专业支持很关键
如果躁期或郁期的表现超过两周,影响到学校、工作或者家庭生活,最好的办法是预约精神专科医生做评估。临床医生会依照专业量表和面诊帮助判断,并制定治疗计划。像药物调整、心理治疗、规律随访,都是有效的干预方式(Geddes, J.R. & Miklowitz, D.J., 2013)。
某位22岁的大学生小张,曾经历长时间的极端低落和突然的“狂热”,影响考试和社交。他在校医院寻求帮助后,经过系统干预,整体状态明显改善。这提醒我们—不要自责,主动寻医能大大减少生活的困扰。
👨⚕️ 别忘了: 专业医生是科学康复和个性化治疗的关键一环。如果发现身边人表现出严重的情绪波动,也鼓励他们主动就诊。
- 首选当地的精神卫生中心或者综合医院精神心理科
- 如果有自伤或轻生念头,建议就近急诊
参考文献
- Grande, I., Berk, M., Birmaher, B., & Vieta, E. (2016). Bipolar disorder. Lancet, 387(10027), 1561-1572.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5)00241-X
- Craddock, N. & Sklar, P. (2013). Genetics of bipolar disorder. Lancet, 381(9878), 1654-1662.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3)60855-7
- Judd, L.L., Akiskal, H.S., Schettler, P.J., et al. (2002). The long-term natural history of the weekly symptomatic status of bipolar I disorder. Archives of General Psychiatry, 59(6), 530-537. https://doi.org/10.1001/archpsyc.59.6.530
- Post, R.M., Altshuler, L., Kupka, R., et al. (2015). More frequent rate of rapid cycling in bipolar disorder is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recurrence, earlier onset, and more comorbidities. Acta Psychiatrica Scandinavica, 133(4), 291-299.
- Melo, M.C.A., Abreu, R.L., Linhares Neto, V.B., et al. (2016). Physical exercise for people with bipolar disorder: An integrative review.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198, 32-38. https://doi.org/10.1016/j.jad.2016.03.010
- Geddes, J.R. & Miklowitz, D.J. (2013). Treatment of bipolar disorder. Lancet, 381(9878), 1672–1682.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3)6085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