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在手术及急救中的应用指南

  • 4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在手术及急救中的应用指南封面图

麻醉在手术及急救中的应用指南

说到麻醉,很多人想到的是手术台上的片刻无感,或急救时的疼痛缓解。那些监护仪器、药物注射背后的流程,其实和我们的安全息息相关。生活里总有人问,“我会不会醒不过来?”“麻药会不会太强?”这些担心并不稀奇。了解一些基本知识,既能让人安心接受治疗,也方便与医生沟通。下面就聊聊麻醉在手术和急救中的那些关键环节。

01 麻醉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简单来说,麻醉就是通过特定的药物或技术,让患者在手术、处理外伤等情况下,短时间内感觉不到疼痛。它不只是“让人睡着”,而是让人免受手术带来的不适和精神压力。医生会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求,选用最适合的麻醉方式。比如,一场牙齿拔除的短暂麻醉,和一次急诊手术的全身麻醉,方案完全不同。

麻醉的另一个重要作用,是帮助医生更好地操作手术,避免患者因疼痛或紧张导致身体剧烈反应。不夸张地说,现代手术离不开麻醉,因为它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也让更多治疗变成可能(Butterworth JW et al., Morgan & Mikhail’s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2018)。

02 麻醉在手术中扮演什么角色?🛡️

很多人以为麻醉医生只是在打麻药,其实,他们的工作就像守护生命的小卫士。从麻醉药物注射开始,麻醉医生就会一直监控患者的心跳、呼吸、血压、体温等关键指标。一旦发现呼吸变慢、血压飙升或下降,他们会立刻采取措施。

  • 痛感控制:核心任务是让患者避免手术痛苦。比如手术切口、缝合等环节,全靠麻醉将这些感受屏蔽掉。
  • 维持生命体征:通过调整麻药或者补液、吸氧,保障身体状态稳定。
  • 应对突发状况:遇到意外失血、药物反应等问题,麻醉医生能迅速处理,争取时间。

有一位45岁的男性,右侧腰腹部突发剧烈疼痛,在医院紧急处理时采用了局部麻醉。麻醉师全程监控,他后来顺利转入专科治疗。从这一过程看,麻醉不只是“打针”,关键时刻救命很实在。

03 麻醉的类型有哪些?各自适用场景是什么?💉

  • 全身麻醉:让全身都感觉不到痛,通常人会进入深睡眠状态。比较常用在时间较长、创伤较大的手术,比如开腹手术或大型骨折处理。
  • 区域麻醉:像腰麻、椎管内麻醉等,只让身体局部失去感觉。运用较多的有剖腹产、下肢手术等。
  • 局部麻醉:麻醉剂注射到手术部位,仅该部位不痛觉。适合小范围手术,比如痔疮切除、浅表肿块切除等。
  • 镇痛和镇静:手术不需要完全失去意识,仅镇痛、镇静即可。内镜、某些微创治疗常用。

不同的手术、身体状况和病史,都会影响麻醉方式。比如年龄大、心脏有问题,用全身麻醉时就要考虑得更全面。交流清楚自己曾经麻醉和手术的过程,对合理选择很有帮助(Barash PG et al., Clinical Anesthesia, 2017)。

04 麻醉前要做哪些准备?📝

第1步:详细评估。医生会询问既往病史、过敏、慢性病用药、手术和麻醉经历。血压、心电、血常规、肝肾功能等基本检查是必需的,部分患者还要完善影像和心脏、肺部评估。
第2步:规范禁食水。通常要求手术前6小时不吃饭,2小时不饮水。这样做可以防止麻醉过程中呕吐误吸,减少并发症(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reoperative Fasting, 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2017)。
第3步:特殊药物管理。有些药物需要继续服用(比如常规降压、胰岛素),有些则要暂停(部分心血管药),医生会给详细指引。
第4步:沟通手术及心理准备。有些人因恐惧会产生焦虑、血压飙升、心跳加快,提前和医生交流可获得缓解支持,也便于麻醉师预做应对。

这个准备过程,既是为了确保麻醉安全,也是帮助身体从容进入手术状态。一次提前的沟通和检查,能避免很多术中麻烦。

05 麻醉进行时:身体会经历什么?🔎

一旦进了手术室,麻醉师会再次确认身份、药物、术式。全身麻醉多由静脉或吸入药物起效,局部麻醉则是打在患处。过程可能很快,但核心流程很严谨。

  • 实时监控:手脚接着心电电极,指端夹着血氧仪。每隔几秒钟,麻醉师都在关注各种滴答响的指标。
  • 动态调整:麻药量太高易抑制呼吸,太低又不够镇痛。麻醉师会根据数据变化,增减药物,必要时吸氧或者补液。
  • 应对反应:有些患者对麻醉药物敏感,可能出现低血压、心跳暂停等罕见情况。医生有一套处置流程。例如刚才讲到那位45岁的男性,及时监测和止痛后转危为安,就是麻醉团队快速应变的结果。

多数人会觉得整个过程“仿佛一眨眼”,出来时药效几乎消退。组织、药物剂量都精确到毫克,安全性大大提升(Miller RD, Miller’s Anesthesia, 2019)。

06 麻醉后的恢复:怎么顺利过渡?🌱

其实,麻醉后的恢复期是保证整个治疗效果的最后一环。麻醉影响可能在数小时到一天内缓慢消退,期间身体会有些小变化,比如头晕、恶心、嗓子干、乏力。

  • 术后应保持适度休息,刚出麻醉时不要急于进食、喝水,避免呛咳或胃肠不适。
  • 恢复室内,护士会定时测量生命体征。如果出现持续恶心、剧烈头痛、呼吸不畅,需立刻告知医疗人员。
  • 部分局麻、神经阻滞药物退出后,肌肉和关节会有轻微酸麻,24小时内缓解属正常。
  • 接受镇痛药物时,部分患者短暂嗜睡、情绪低落,无需担心。症状严重或者不缓解的,要及时沟通。

一些数据表明,及时活动、合理饮食可以帮助身体更快清除麻药代谢产物。比如少量频饮温水,能减少脱水、头晕等小困扰。规律复诊是恢复路上的关键一步(Smith I et al., “Postoperative recovery: the role of the anaesthetist”, Anaesthesia, 2019)。

07 哪些情况增加麻醉风险?🔔

并不是每个人麻醉经历都一样。有些生活习惯、既往疾病和个人体质,确实会增加风险。以下几类人群,术前需要更加详细评估和针对性管理:

  • 慢性疾病患者:如高血压、糖尿病、肾功能异常的人更容易心血管波动。
  • 肥胖、吸烟:吸烟影响肺功能,肥胖影响药物分布,都让心脏、呼吸系统承压。
  • 过敏史:曾有药物过敏的人,需要开麻前特别提前告知医生。
  • 年龄较大或幼龄儿童:老年人代谢变慢,婴幼儿某些药物容易过量,应格外细致管理。
  • 重度焦虑患者:精神紧张的人,术中容易出现血压、心率波动,术后恢复慢。

据研究统计,整体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较低(约1%以下),但上述情况确实需要引起重视(Gonzalez-Suarez ML et al., “Anesthesia-related complications”, Curr Opin Anaesthesiol, 2020)。

08 日常饮食与习惯,怎样助力麻醉安全?🥗

除了医生的指导,我们平时的饮食和习惯同样对恢复很有帮助。科学研究明确指出,充足水分、优质蛋白和新鲜蔬果都能为身体术后修复提供“燃料”。下面这些具体建议值得试试:

  • 温水:有利于体液循环、代谢麻醉药物,建议每日分多次、缓慢饮用,不必一次喝太多。
  • 新鲜蔬菜水果:丰富维生素C、膳食纤维,有助免疫与消化,术后一周内多吃一些,比如西兰花、香蕉、苹果等。
  • 高质量蛋白食品:如鸡蛋、瘦肉、奶制品,提升肌体修复速度,减少术后感染概率。
  • 适度慢走与伸展:麻醉退后,建议下床慢慢活动,避免长时间卧床带来的血栓、便秘等问题。
  • 定期随访复查:每次手术、麻醉经过后,按医生建议复诊,可以 尽早发现小问题。

简单活动、均衡营养能让我们的身体恢复得更顺畅。如果发现术后持续不适,比如伤口红肿、剧烈呕吐或者心情低落,应尽快与医院联系,别自己硬撑。如果选择医院时拿不准,可以提前咨询当地三甲或有麻醉科认证的医疗机构,正规流程更可靠。

09 小结:麻醉的科学与信心🌈

回头看,麻醉就像幕后功臣。它保护着生命,也减少我们对手术的恐惧。关键是相信专业团队,提前坦诚交流病情、合理配合禁食和检查。术后合理饮食、慢慢恢复,每一步都安全、可控。麻醉技术成熟、安全,但别忽视个人的身体差异和生活习惯。多一些了解,也多一份安心。当下,医学已经能让大多数人顺利、安全度过手术和急救。如果身边的家人朋友要做麻醉相关检查,这些常识很值得分享。

参考文献

  • Butterworth JW, Mackey DC, Wasnick JD. (2018). Morgan & Mikhail’s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6th Ed. McGraw-Hill.
  • Barash PG, Cullen BF, Stoelting RK, et al. (2017). Clinical Anesthesia, 8th Ed. Wolters Kluwer.
  • Miller RD, Eriksson LI, Fleisher LA, et al. (2019). Miller’s Anesthesia, 9th Ed. Elsevier.
  •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reoperative Fasting and the Use of Pharmacologic Agents to Reduce the Risk of Pulmonary Aspiration: Application to Healthy Patients Undergoing Elective Procedures. (2017). Anesthesiology, 126(3), 376–393. https://doi.org/10.1097/ALN.0000000000001452
  • Smith I, White PF, Nathanson M, Gouldson R. (2019). Postoperative recovery: the role of the anaesthetist. Anaesthesia, 74(S1):85–92. https://doi.org/10.1111/anae.14553
  • Gonzalez-Suarez ML, et al. (2020). Anesthesia-related complications. Curr Opin Anaesthesiol, 33, 513–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