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眼症全解析:你是不是也在默默承受干涩的痛苦?
01 日常场景里的“隐形小毛病”
工作到半下午,总感觉眼前一阵模糊,拿出纸巾轻轻按一按眼角,反而觉得更涩了。打开手机、面对电脑,眼里那点水分仿佛越来越不好使。大多数人可能会以为只是没休息好,可这些干涩大多不是偶然。有时候干眼症来了,最早的感觉就像是空气里突然多了点沙子,但你总解释成“最近太累”。
干眼问题,刚开始时往往很低调,让人分不清是疲劳还是生病。其实,及时识别这些小信号,能帮我们省去不少后续麻烦。
02 干眼症到底是什么?
干眼症,本质上就是眼睛表面缺少维持湿润的泪液或泪液蒸发太快造成的。泪液不只是水,它还包含油脂和蛋白成分,就像保护膜一样维持着角膜的健康。当泪液系统出问题,无论是泪腺分泌减少,还是结膜表面蒸发量增多,都会让眼球表面变干,结果就是我们感受到的干涩、疲劳等一系列不适。
类型 | 主要特征 |
---|---|
分泌型干眼 | 泪液分泌量减少,常见于年龄增长或自身免疫疾病 |
蒸发型干眼 | 泪膜蒸发过快,多与长期用眼或环境有关 |
混合型干眼 | 分泌减少和蒸发都存在,是最常见类型 |
03 干眼症常见症状怎么分辨?
- 轻微/偶发期:
- 眼睛偶尔感到发涩或发紧
- 眨眼频率增多
- 高强度用眼后,短时间内眼部不适
- 持续/加重期:
- 眼部持续干涩、灼烧感
- 感觉有异物但揉不掉
- 视力间歇性模糊
- 光线较强时容易畏光流泪(反射性泪液)
有位38岁的白领女性,在办公室里长期面对电脑,刚开始只是偶尔出现眼部干涩,用点眼药水就缓解。后来干涩持续了一天到晚,甚至出现了视物模糊和灼热感。她的情况说明,轻微不适若长期被忽略,很可能慢慢走向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04 为什么会得干眼症?
- 年龄增加:
年纪越大,泪腺功能自然变得差一些。60岁以上人群中干眼症的发病率远高于年轻人[1]。 - 长期盯屏幕:
电脑、手机、平板是现代人的“第三只眼”。盯着屏幕时我们眨眼次数减少,眼表暴露在空气中的时间变长,水分快速散失。 - 环境因素:
空调房、干燥气候、高粉尘环境(如工厂)都会加速泪液蒸发。 - 激素与系统性疾病:
女性激素波动(如绝经期)、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可影响泪腺和相关腺体功能。 - 隐形眼镜佩戴:
长时间佩戴隐形眼镜影响到泪膜结构,让泪液流失速度增加。 - 用药因素:
一些长期用药(如抗抑郁药、抗过敏药)也可能让泪腺受抑,进而增加干眼风险。
05 干眼症怎么查出来?
目前,眼科日常门诊会通过多种检查:
- 主观症状问诊 :医师会询问眼部干涩史、是否有胀痛、异物感、夜间不适等。
- 裂隙灯下检查 :观察泪膜和结膜表面,判断是否有角膜损伤等。
- 泪液分泌测试 :斯氏试纸(Schirmer试验)可判断泪腺分泌功能。
- 泪膜破裂时间测量 :用染色滴液后,测定泪膜在眨眼后保持的时间。
06 自助缓解方法与管理建议
如果被干眼症困扰,日常自我管理有不少办法:
工具 | 作用 | 操作要点 |
---|---|---|
人工泪液 | 补充泪液,缓解干涩 | 一天3-4次,避免含防腐剂产品长期使用 |
热敷 | 帮助睑板腺通畅 | 温热湿毛巾闭眼热敷5-10分钟 |
适度眨眼 | 刺激泪液均匀分布 | 有意识每工作40分钟,休息10分钟并闭眼 |
07 生活小细节,帮你远离干眼困扰
- 多补水食物: 如黄瓜、西瓜、番茄,帮助维持全身水分平衡,每天建议进食丰富新鲜蔬果。
- 深海鱼/坚果: 含有丰富欧米伽-3脂肪酸,有研究表明可改善泪膜稳定性,每周进食2-3次三文鱼、核桃等(Stanga et al., 2013)。
- 空气加湿: 室内湿度50%左右更有利于眼部舒适,干燥冬季可适当用加湿器。
- 定期休息: 读书、写字或用电脑每1小时主动休息10分钟,远眺窗外,减少眼压负担。
- 选择绿色植物点缀: 室内多一点绿色植物,有助于视觉疲劳缓解。
最后,再聊几句
其实,每个人都有被眼睛“闹情绪”的时候。干眼症不是特别罕见,也并不可怕。主动关心自己的用眼习惯,多花些心思在细节里,能让这份干涩早点离开。如果身边有人经常喊眼睛不舒服,不妨把这些方法悄悄分享出去,帮他们早一点找回清晰与舒适。
参考文献
- Craig, J. P., et al. (2017). TFOS DEWS II Definition and Classification Report. The Ocular Surface, 15(3), 276-283. (https://doi.org/10.1016/j.jtos.2017.05.008)
- Stapleton, F., et al. (2017). TFOS DEWS II Epidemiology Report. The Ocular Surface, 15(3), 334-365. (https://doi.org/10.1016/j.jtos.2017.05.003)
- Stanga, P., et al. (2013). Omega-3 fatty acids and dry eye syndrome: a comprehensive review. Asia-Pacific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 2(5), 385–391.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9467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