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胃癌:了解症状、风险与应对策略
01 胃癌是什么?离我们有多远? 🧬
偶尔和家人聚餐,聊起健康话题的时候,你可能会听亲戚说起:“谁谁最近检查出来胃癌,好像挺严重的。” 胃癌,这个名字听起来让人紧张,其实它就是指胃部出现了异常的恶性肿瘤,影响消化、吸收甚至全身健康。在全世界范围内,胃癌病例一直不少。根据2020年全球癌症数据,我国每年新发胃癌病例占世界的四成,特别是40岁以上的人群,风险会明显提高(Sung et al., 2021)。
医学界普遍认为,早发现、早治疗可以明显提高治愈机会。说起来,胃癌之所以引起关注,很大程度是因为它在初期特别“低调”,很多人没有警觉,等发现时往往已经偏晚,所以多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很有必要。
📊 数据来源:
- Sung, H. et al., “Global Cancer Statistics 2020: GLOBOCAN Estimates of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Worldwide for 36 Cancers in 185 Countries”, CA: 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2021.
02 胃癌有哪些不容易忽略的信号? 🩺
- 持续性上腹部隐痛:不同于偶尔吃坏肚子,胃癌造成的腹部不适常常是连续几周甚至几月反复出现,有点像搬了家就赖着不走的小麻烦。
- 明显消化不良:不是普通的吃撑感,而是一吃饭就胀,不管吃多吃少都觉得胃堵、打嗝,甚至有反酸、泛酸水。
- 食欲减退,体重下降:如果近期饭量小了,还没有节食减肥,但体重一下子轻了好几公斤,这就要小心了。
- 黑便或呕血:部分人会发现大便颜色发黑、发臭(医学上叫柏油样便),或者出现呕血,这往往和胃部出血有关。
- 长期腹胀、乏力:不是偶尔吃多之后的撑,而是几乎每天都觉得肚子胀,连早饭都难以下咽,身体也变得没什么力气。
例如,有位71岁的男士,在两年前已经做过胃癌手术,平时还算稳定。这次因为连续3天腹胀、吃不下饭,来医院检查,发现有肿瘤复发、转移,而且体重也掉了15%。这个例子其实提醒我们,有些症状如果持续出现,真的不该拖延。
🚨 如果你或家人近期有类似症状,尤其是超过两三周,建议主动联系医生。等不适明显时再就医,疾病可能已经发展到中晚期。
参考: Mayo Clinic, “Stomach cancer - Symptoms and causes”, 2023.
03 为什么会得胃癌?深层次的原因分析🦠
胃癌的发生往往是多个因素一起作用的结果。下面分几类简单讲讲:
- 幽门螺杆菌感染:这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细菌,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定为一类致癌物。多项研究显示,感染者罹患胃癌的机会远高于未感染人群(Schistosomes, liver flukes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IARC Monographs, 1994)。
- 年龄增长:胃癌的风险会随着年龄逐渐升高,尤其是在50岁后更明显。所以随着年纪增加,更应定期关注胃部健康情况。
- 饮食习惯:长期大量食用高盐、高腌制食物,比如腊肉、咸菜、咸鱼,这些饮食习惯会损伤胃黏膜,增加癌变可能。
- 吸烟与饮酒:烟草中的有害物质被证实和多种癌症有关,胃癌也不例外。酒精也会影响胃粘膜修复能力。
- 遗传及家族史:有家族胃癌史的人群,患病概率比普通人高一点。
- 慢性胃部疾病:如萎缩性胃炎,胃溃疡等慢性炎症,长期没有治疗好,患癌风险会增加。
研究还发现,男性患胃癌的几率略高于女性(Bernstein et al., 2012),可能和吸烟比例、饮酒等生活习惯有关。简单来说,胃癌远不是单靠“命不好”,而和生活环境、个人习惯,以及身体状况都有关。
引用:
- Bernstein, C.N. et al., “Risk Factors for Gastrointestinal Cancers”, Gastroenterology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012.
- IARC, “Schistosomes, liver flukes and Helicobacter pylori”, IARC Monographs on the Evaluation of Carcinogenic Risks to Humans, vol. 61, 1994.
04 如何确诊胃癌?关键的医学检查有哪些🔬
当胃部症状持续存在,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安排以下几种检查,以明确诊断:
- 胃镜检查:这是一根柔软细管,通过口腔进入胃部,医生可以直接观察胃内情况,发现任何异常的粘膜或者肿块。任何可疑病变,通常都会取一部分组织做活检。
- 组织活检:将取出的胃内组织送到病理科,显微镜下判断是否是异常细胞或者恶性肿瘤。确诊胃癌主要靠这一环节。
- 影像学检查:例如CT、磁共振等,可以观察肿瘤大小、有没有转移等。
- 超声内镜:在胃镜的基础上,进一步区分肿瘤的浸润深度。
- 基础血液检查:虽不能单独诊断胃癌,但可以评估整体健康状况,比如有无贫血、肝肾功能等。
一般来说,这些检查可以帮助医生综合判断胃癌是否存在、属于哪个分期,从而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对于没有基础疾病的人,每2年进行一次胃部体检比较合适;有慢性胃病史或消化道症状的人,首次检查可提前安排。
参考: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ancer Diagnosis: Early Diagnosis of Cancer”, 2022.
05 胃癌怎么治?常见方案一览🗂️
胃癌的治疗常常需要“量体裁衣”,根据肿瘤的分期、身体状况、患者意愿等来综合考虑,主要有这些办法:
- 手术治疗:适合早中期、没有远处转移的胃癌患者。分为部分胃切除和全胃切除。手术后视病情考虑是否需要联合化疗。
- 化学治疗(化疗):用药物杀灭癌细胞,适合术后巩固治疗,也可用于不能手术或出现转移的进展期患者。不同的药物组合有差别,需要医生根据体质和副作用合理搭配。
- 放射治疗(放疗):主要应用于缓解症状或特殊病例,现代放疗可以更精准地照射肿瘤区域,减轻副作用。
- 靶向治疗/免疫治疗:部分患者(如HER2阳性胃癌)可以尝试靶向药物或免疫相关新疗法。这类药物选择需有相应基因或蛋白检测依据。
- 支持治疗:控制不适症状、维持营养、电解质平衡及心理疏导,特别适用于进展期或复发性病例,目的是提高生活质量。
以最初提到的71岁男性为例,复发后已属于晚期,这时加强支持治疗,控制症状、防止进一步恶化反而成了更重要的目标。
文献参考: Ajani, J.A. et al., “Gastric Cancer, Version 2.2013”, JNCCN - Journal of the 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 2013.
06 日常怎么做才能更好远离胃癌?✅🧑🍳
- 蔬菜、水果 + 维护胃黏膜健康 + 日常吃法:每餐保持蔬菜一半,水果作为加餐,每天不低于3种蔬果。
- 全谷类、杂粮 + 增加膳食纤维,调节肠胃环境 + 日常吃法:大米、白面适当替换部分燕麦、玉米、糙米。
- 优质蛋白 + 修复组织、抵抗炎症 + 食用建议:一周有2-3顿选择鱼、虾、鸡肉或豆制品,少油、清蒸更好。
- 酸奶或发酵乳制品 + 促进肠道菌群平衡 + 日常吃法:早餐或晚饭后适量喝100-200ml。
- 规律作息、适度运动 + 提升身体免疫力 + 每周150分钟的步行、慢跑、骑车或者广场舞。
- 定期胃部体检 + 早发现早处理 + 推荐:40岁后每2年做一次胃镜或相关胃部检查,有慢性胃病史的及早检查。
- 积极治疗胃炎/胃溃疡 + 阻断恶化链条 + 遇到胃不适时主动求医,稳妥用药、规范复查。
🙋 简单概括下来,最好的方法是养成清淡饮食、常吃新鲜食物、早做检查的习惯。有任何不舒服,提前问医生,总比拖着不理更省心。
引用: Key, T.J. et al., “Diet, nutrition and the prevention of cancer”, Public Health Nutrition, 2004.
总结起来,胃癌不神秘也不可怕。与其把它当做洪水猛兽,不如从改变身边的小事做起。其实,健康饮食,抽空检查,出现症状及早就医,远比听别人讲述病例后的焦虑来得更有用。今天学到的知识,记得和家人分享,也许你的提醒能帮他们避开麻烦。如果还有疑问,随时咨询专业医生才是最稳妥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