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醉领域的科普指南
手术室门口的长椅上,经常能看到家属略带担忧地等待消息,也许你自己也有过类似经历。每当需要手术,"麻醉安全吗?会不会醒不过来?"这些问题多少都会冒出来。其实麻醉已经和现代医疗高度融合,医学不断进步让这一切变得更加安全和可控。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麻醉领域那些你想知道却从没系统了解过的事儿。
01 什么是麻醉?
麻醉是一门让人暂时“关闭痛觉”的医学技术。主要靠特定药物,让人在手术或检查时感受不到疼痛,有时还能让身体部分甚至全身短暂“休息”,避免对手术的记忆,也不会因剧烈疼痛而产生剧烈反应。简单来说,麻醉就是让患者在治疗里舒服又安全地渡过难关。
别看它“无形无声”,其实关系到每一次手术的安全和效果。
02 麻醉有几种方式?
- 全身麻醉:让患者像熟睡一样,完全无知觉,对整个手术过程“不省人事”。比如开腹手术、剖宫产常用。
-
局部麻醉:只让身体的一部分“失去感觉”,像拔牙、眼睛或一些妇科小手术用得多。患者清醒,但局部无痛感。
有位51岁的女性在三级医院接受了局部麻醉宫腔镜手术,整个过程相对轻松,术后恢复也快。 - 区域麻醉:介于全身和局部之间,像腰麻(下半身麻醉)、臂丛麻醉(上肢无感)等。
医生会根据手术类型、身体状况,为每位患者量身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其实不同方式就像选择不同“防护罩”,目标都是让手术更安全、更舒适。
03 手术期间,麻醉到底干了啥?
很多人以为麻醉就是打针让人睡着,实际上角色远远不止于“止痛”这么简单。手术中,麻醉医生随时监测心跳、血压、呼吸等生命体征,用药物让人安静、无痛,也保证身体各项指标平稳——相当于“幕后安全员”。
如果没有麻醉,许多复杂甚至简单的手术都无法顺利完成。麻醉科医生全程守护在患者旁边,确保安全过关。
04 麻醉前要做哪些准备?
- 健康评估:包括询问既往疾病(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手术史、用药情况和过敏史。比如前文那位51岁女性没有药物过敏史,这对于麻醉安全很重要。
- 相关检查:常规会查心电图、血常规,部分患者需要做心脏、肺功能或凝血功能的检查。这些检查帮助医生判断用药剂量与方案。
- 手术相关风险说明:医生还要和患者详细沟通,说明麻醉过程可能面临的风险和注意事项。
注意: 术前不宜随意进食,具体时间应听从医嘱。如果自己有特别药物或慢性病要记得提前告知麻醉医生。
05 麻醉后怎么恢复?
手术结束后,患者会被转到麻醉恢复室(通常叫“复苏室”),这里医生护士仔细监控生命体征。多数人会在半小时到几小时内慢慢清醒。偶尔有点头晕、嗓子不适(如果有插管),少数人会有恶心、寒战等不适,一般很快缓解。
护士会定时测体温、心跳、血压,医生也会评估伤口、疼痛,必要时给予止痛药。等患者完全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后,才会被送回普通病房。有些局部麻醉的患者甚至可以当天回家,不影响日常活动。
06 麻醉还能帮忙管疼痛?
- 术中止痛:手术时麻醉药“封住”痛觉,避免痛苦。
- 术后镇痛:部分人术后伤口还会很疼,医生会定制个性化镇痛方案。比如静脉泵、口服止痛药、甚至局部注射。
-
慢性疼痛管理:部分慢性病或癌症患者也能通过某些麻醉手段来缓解痛苦,提高生活质量。
有调查(Apfelbaum et al., 2003)指出:7成术后患者有不同程度疼痛,合理麻醉镇痛能有效改善恢复速度和舒适度。
比如那位前面提到的宫腔镜手术患者,医生术后还会定期评估她的疼痛感受,并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调整用药或护理方式。长期追踪可帮助她恢复得更好,减少并发症风险。
07 麻醉有风险吗?哪些人要多加注意?
麻醉虽然总体安全,但任何医学操作都存在一定风险。不同人群、不同手术方式下,风险程度有差异。比如高龄患者、孕妇、婴幼儿、伴严重心肺疾病者要格外小心。
- 意外过敏/药物不耐受:部分人对麻醉药物敏感,极少发生严重反应,但有心脏病史、药物过敏史的患者需提前主动通报医生。
- 基础疾病影响:长期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哮喘、肾功能异常等可能增加麻醉并发症风险。
- 手术大、时间长:手术创伤面大或持续时间长,需要更深入监测和更复杂的麻醉管理。
- 呼吸道问题:如肥胖、慢性肺病、吸烟的人,插管相关呼吸并发症和术后嗓子疼的风险略高。
- 绝经后特殊状况:比如绝经后的女性出现不正常出血,查出子宫内膜息肉时,手术和麻醉风险也更重视(参见邹世恩, 2024)。
研究表示,现代麻醉在发达地区的严重不良事件发生率已降到1/10,000以下(Morgan, M., 2015),大部分小手术的麻醉风险可控,和常规输液差不多。
不过,适当的风险意识依旧必要。出现剧烈过敏、持续心慌、胸闷等少见情况时,医生会立即介入处理。
08 如何预防麻醉相关并发症?日常要注意什么?
- 饮食均衡 + 帮助身体修复 + 建议术前术后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和维生素的新鲜蔬果、瘦肉、鱼类、豆制品。
- 清洁空气 + 减少呼吸道不适 + 保持居住环境通风,避免二手烟和灰尘,多喝水。
- 规律作息 + 提升免疫力 + 早睡早起,保证充足睡眠,让身体更好地应对手术和麻醉。
- 定期健康体检 + 及时发现异常 + 建议50岁以上,每年查血压、血糖、心电图;妇科特殊人群要按医生指导复查。
- 合理锻炼 + 增强体质 + 适当快走、游泳或体操,每周2-3次,帮助身体维持良好状态。
- 术前沟通 + 消除焦虑 + 有问题别憋着,多和医生护士沟通,提前了解手术流程和注意事项。
- 选择规范医院 + 保障安全 + 建议手术一定选择有资质的医院,重症或并发症风险高的人群建议三级医院。
如果你即将接受手术,记得把自己的药物和慢性病史告诉医生。如果术后出现持续呕吐、剧烈疼痛或无法清醒等异常,一定及时反馈,医生会第一时间帮忙调整处理。
其实,麻醉就像一把“看不见的安全锁”,只要你知己知彼,手术过程和恢复都更安心。
🔖 参考文献
- Apfelbaum, J.L., Chen, C., Mehta, S.S., Gan, T.J. (2003). Postoperative pain experience: Results from a national survey suggest postoperative pain continues to be undermanaged. Anesthesia & Analgesia, 97(2), 534-540.
- Morgan, M. (2015). The Safety of Anaesthesia: Updated Review.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115(2), 251-254.
- 邹世恩. (2024). 这3种子宫内膜息肉有点危险,建议切除. 澎湃新闻-湃客. Retrieved from https://www.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