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耳石症:从症状到治疗的全面指南

  • 14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耳石症:从症状到治疗的全面指南封面图

耳石症:从症状到治疗的全面指南

01 简单了解:什么是耳石症?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某天早上想换个睡姿,突然间天旋地转,仿佛床铺成了一叶小船。其实,这很有可能不是普通的头晕,而是一种叫“耳石症”的问题。

耳石症,全名“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PPV),是内耳里的微小“石头”——耳石脱落,跑进了本不该去的地方。它带来的眩晕感常常让人猝不及防。内耳负责帮助我们保持平衡,一旦这些耳石出问题,身体就很容易“分不清东南西北”,哪怕只是转个头,背后的小机关都能引发一场眩晕风暴。

02 如何识别:不同阶段的耳石症症状

耳石症的症状变化很有特点,按明显程度来看主要分两种:
阶段 常见表现 生活举例
初期 🟢 偶尔感到轻微头晕,持续几秒,通常在换头部姿势时出现。 比如仰头系鞋带、侧卧起身时,忽然有那么一瞬间好像地板在晃动。
加重期 🔴 眩晕更加明显,伴有恶心、呕吐,站立困难,严重时无法自行走动。 有位48岁的女教师,某天晨起洗脸时,突然天旋地转到几乎站不住,出现持续恶心,短时间内不敢再下床。
💡如果发现头晕经常和“转头”动作有关,尤其是卧床起身、低头、仰头时,这很可能已经需要引起重视。

03 为什么会出现耳石症?

那么,这个“小麻烦”到底是怎么来的?其实,耳石症往往和以下几种情况脱不了干系:
  • 内耳老化:随着年龄的增长,耳石变得松动、脱落的概率变大。专家指出,60岁以上人群发病风险更高(Neuhauser et al., 2005)。
  • 外伤或剧烈动作:头部受到冲击或剧烈晃动,很可能把本来安分的耳石“晃下来”。
  • 其他疾病影响:病毒性感冒、内耳炎症等,也可能破坏耳石的稳定状态。
  • 生活方式关联:长时间卧床、久坐不动会影响耳石自然修复,风险也会略微升高。
调查数据显示,女性稍多于男性,也就是说,女性罹患BPPV的比例大约在65%上下(von Brevern et al., 2007)。从这里可以看出,性别差异也是值得留心的风险点。
⚠️耳石症本身虽然不会危及生命,但剧烈头晕易导致摔倒,老人、基础疾病患者要格外小心!

04 诊断流程:耳石症怎么查?

如果头晕反复发作,尤其是在改变体位时出现,最好及时到医院就诊。诊断主要分为如下几个步骤:
  • 医生问诊和病史分析:询问发病的具体时间、诱因(如是否与转头有关)、眩晕持续时间等。
  • 体格检查:医生会做一些简单的体位变化测试,比如“Dix-Hallpike试验”。这个测试会让你坐在床沿,依次将头转向不同方向,然后观察眼睛是否出现“异常震颤”(即眼球晃动),用以判断耳石在哪一侧。
  • 排除其他疾病:部分患者还会做血压、听力或影像学检查规则,排查是否有中枢神经或其他内耳疾病干扰。
真实例子:有一位29岁的男性运动员,训练时突然头晕,平时身体很好。他在接受体位性眩晕试验后迅速被确诊为BPPV,这说明,不只是老年人才会得耳石症。
🩺 诊断过程并不复杂,眩晕一旦频繁复发,建议尽快由专业医生综合评估。

05 治疗方法:怎么让耳石“回家”?

目前,治疗耳石症的方法主要以非药物为主,关键在于将乱跑的“耳石”重新“引导”归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 耳石复位手法(也称位置手法治疗):最常用的是Epley法、Semont法等,通过有序变换头部姿势,帮助耳石顺着半规管“滚回”原位。这一步最好由专业医师操作,以防加重不适。
  • 短期药物缓解:有时可用止晕药、镇静药帮助缓解恶心症状,但本身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掉”耳石症。
  • 锻炼与习服训练:医生可能建议逐步增加头部动作,促进身体适应,降低复发风险。
🧑‍⚕️ 大多数患者一次治疗后症状就能有很大改善,但有时可能需要多次复位或持续观察。
注意: 千万别自行盲目模仿网络上的“复位教程”,以免加重眩晕或造成其他损伤。

06 如何预防?日常生活中的小贴士

虽然耳石症可能反复发作,但一些简单的生活习惯可以有效减轻风险或减少复发概率。下面汇总了一些有益建议和饮食推荐:
预防建议 具体做法
保持适度运动 建议每天散步30分钟,有助于整体身体协调和平衡系统健康。
良好睡姿 长期偏向一侧睡,建议偶尔更换方向,避免耳部一侧持续受压。
规律作息 充足睡眠,保证作息规律,对预防“突发性头晕”很有帮助。
饮食推荐:
  • 牛奶:含有丰富钙质,⛅ 有助于维持耳石正常状态,每天一杯为佳。
  • 菠菜:含镁和维生素C,对神经信号传导有帮助,适合炒菜或做汤。
  • 全谷物:B族维生素有助于神经健康,早餐粥或面包都可以适量选用。
什么时候需要看医生?
  • 头晕反复发作、持续影响日常活动。
  • 伴有剧烈呕吐、听力下降、耳鸣等异常症状。
  • 年龄较大或有跌倒风险者,建议尽早就诊。

07 一点结语:与耳石症和平相处

说到底,耳石症不可怕,它只是个有点调皮的“小故障”。只要识别早、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大多数人的症状都会很快减轻。

每次出现短暂头晕,别太紧张,静静休息即可。如果这种感觉时常“打扰”你的生活,最好的办法还是找专业医生看看。照顾好自己的耳朵和平衡系统,就是对健康最简单、最有效的投资吧!

参考资料

  1. Neuhauser, H., Leopold, M., von Brevern, M., Arnold, G., Lempert, T. (2005). The interrelations of migraine, vertigo, and migrainous vertigo. Neurology, 65(9), 1332-1337.
  2. von Brevern, M., Seelig, T., Radtke, A., Lempert, T., Neuhauser, H. (2007). Epidemiology of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 population based study. Journal of Neurology, Neurosurgery & Psychiatry, 78(7), 710-715.
  3. Fife, T. D., & Iverson, D. J. (2021). 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 A review of mechanisms and management. Annals of the New York Academy of Sciences, 1238(1), 8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