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鹅口疮:让我们一起打击这位“小客人”!
🚼 宝宝嘴里那些“白点点”,日常到底是什么?
每当照顾小宝宝,总会遇到这样的小插曲:嘴角、舌头、腮帮上忽然冒出了几块白色的斑点,看上去有点像没擦干净的奶渍。擦一擦、抠一抠,淡淡的白点还是在。其实,这很有可能不是普通的残奶,而是新生儿鹅口疮。和孩子的日常吃喝息息相关,有时候让新手父母感觉有点抓狂。那这些“小客人”究竟是什么来头,带来了哪些健康挑战?下面就带大家一探究竟。
鹅口疮到底是什么?
简单来讲,新生儿鹅口疮是一种真菌感染,主要在口腔里“扎根”。这种病最常见于出生后几周到几个月的小宝宝。口腔里会出现一块块奶白色、摸起来有点粗糙的斑点,有时候像一层小薄膜,覆盖在舌头、口腔内壁或者牙龈上。有的宝宝一点感觉没有,不过,有的则会因为不舒服变得爱哭,甚至有点抗拒吃奶。
鹅口疮主要是由一种叫“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的真菌引起。如果宝宝的免疫力还没发育完全,或者口腔环境刚好适合这种真菌的生长,它们就会长得特别快。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健康成年人也可能带有这种真菌,但只有在免疫系统比较弱的时候才容易“作祟”。
为什么会得鹅口疮?主要风险因素分析
主要风险因素
- 免疫力发育尚不完善: 新生儿,尤其是1个月内的早产儿,免疫系统还不够成熟,对真菌的抵抗力较弱。
- 用了抗生素: 抗生素会“误伤”口腔内原本能抑制念珠菌生长的好菌,让真菌有机可乘。
- 喂养器具没消毒干净: 奶嘴、奶瓶、安抚奶嘴如果消毒不到位,容易成为真菌藏身的场所。
- 母乳喂养中的交叉感染: 如果妈妈乳头有霉菌感染,喂奶时可能把真菌传给宝宝。
研究显示,大约5-7%的健康婴儿在生命最初几个月会出现鹅口疮(Sullivan & Atkins, 2017)。所以,并不是少见的小问题,尤其是有上述情况的宝宝,要特别谨慎。
鹅口疮发作的信号:哪些症状值得留心?
阶段 | 表现 | 生活中的例子 |
---|---|---|
早期(轻微、偶尔) | 口腔内零星小白点,像沾了奶渍,擦拭不掉;宝宝偶尔有点烦躁但整体状态不错。 | 孩子吃奶正常,偶尔用舌头舔嘴,但没太大异常。 |
明显(持续、严重) | 舌头、牙龈、腮帮内大片白膜;吃奶时表现出抗拒、不舒服。 | 有一位34天大的女宝宝,因口腔白膜导致吃奶频繁中断,体重出现短暂下降,后来在医生指导下恢复正常。 |
- 有时候宝宝会焦躁不安,甚至哭闹,比平常爱闹。
- 严重时可影响食欲,体重增长放缓。
这些症状出现时,不用过度紧张,但建议和儿科医生沟通。不要自行用药或者用力去抠白膜,以免造成更多刺激。
确诊鹅口疮要做哪些检查?
- 临床观察:医生通过肉眼检查,结合斑点的典型分布、颜色和手感初步判断。
- 必要时微生物检测: 取一点口腔分泌物,用显微镜看真菌,偶尔做念珠菌培养(主要用于反复发作或症状不典型的情况)。
- 差异性判断: 医生会排除掉“奶渍未擦干”或其他容易混淆的口腔疾病。
小贴士:鹅口疮诊断主要靠医生经验,绝大多数时候只需看一眼就能做出判断,无需复杂检查。
鹅口疮怎么治疗?
- 抗真菌药物: 通常是制霉菌素滴剂或涂抹液,也可以口服氟康唑(fluconazole)等。医生会根据宝宝年龄和体重来调整剂量。
- 口腔护理同步进行: 用干净棉签或纱布蘸温开水轻轻擦拭口腔,但不能强行擦去白膜。如果孩子怕,不要勉强,以免受伤。
- 喂养调整: 治疗期间,可以适当延长喂奶间隔,减少口腔反复刺激。让宝宝多喝水有助于清洁口腔。
- 母婴同步处理: 母亲如果乳头也有霉菌感染(表现为乳头瘙痒、疼痛或脱皮),需要同步接受处理,以避免反复感染。
治疗流程请务必由专业儿科医生全程指导,千万不要随意改变药物用法。
有没有可靠的方法预防鹅口疮?
- 清洗奶具 + 安全消毒:建议每次喂养前后彻底清洗奶瓶和奶嘴,再用专用消毒工具高温消毒,避免细菌和真菌滋生。
- 口腔护理 + 保护黏膜:每天用干净的湿纱布轻轻擦拭宝宝的口腔,特别是喂奶后,帮助移除残余奶液,减少真菌附着的机会。
- 母婴卫生 + 及时处理:母亲在哺乳时保持乳头及乳房清洁,如果有不适尽快就医,预防母婴交叉感染。
- 合理喂养 + 免疫支持:多让新生儿喝母乳,母乳中含有免疫成分,能帮助宝宝增强局部抵抗力。
如果发现宝宝连续多天口腔白点增多、食欲下降,建议及时带宝宝到正规医院儿科,就诊由专业医生进一步处理。
文献参考
- Sullivan, P. B., & Atkins, M. (2017). Oral health in children: the paediatrician’s role. Archives of Disease in Childhood, 102(6), 601-605.
- Ghannoum, M. A., & Jurevic, R. J. (2010). Candida albicans and oral candidiasis: A review. Critical Reviews in Oral Biology & Medicine, 21(3), 201–221.
- Akpan, A., & Morgan, R. (2002). Oral candidiasis. Postgraduate Medical Journal, 78(922), 455–4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