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从阴影走入光明:解读心理创伤与闪回回避行为

  • 50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从阴影走入光明:解读心理创伤与闪回回避行为封面图
从阴影走入光明:解读心理创伤与闪回回避行为

01 其实你没察觉的心理创伤:心理创伤的深渊

有人会说,自己平时生活挺正常,怎么会有心理创伤呢?但在一场朋友聚餐上,有人聊起一些往事突然沉默,或者对类似话题总是绕开不谈。这些都透露出,心理创伤其实并不限于极端事件,很多人都可能遇到。

简单来讲,心理创伤(psychological trauma)是指在遭遇突发、严重甚至持续的小型挫折、打击后,内心留下难以愈合的印迹。它可能是一次交通事故、童年的批评,亦可以只是关系中的一次伤害。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9)指出,心理创伤能够长时间影响人的情绪和行为,甚至对生理造成影响。

TIP 心理创伤不仅限于战争、灾难,也可能出现在职场PUA、校园霸凌等常见生活场景里。

02 创伤记忆的重演:什么是“闪回”现象?

有些人会在无意中闻到一种味道、听到一段旋律时,突然回忆起多年前的不愉快经历,而且感觉极为强烈,就像当时再现。这种“过去画面像电影片段重新播放”一般的体验,就是精神科说的“闪回”。

闪回(flashback)是一种创伤记忆跳跃式重现的现象,伴随着强烈的情绪和身体反应(就是心跳加快、冒汗、肌肉紧张)。它可以持续几秒,也可能影响数小时甚至更久。

案例:35岁的男士,因为多年前车祸,偶尔在夜晚开车途中,突然惊慌加速,不由自主地回忆事故发生的细节。后来出现睡眠障碍,对驾驶产生强烈抵触。
闪回常见表现 生活场景触发
突然陷入过往回忆 目睹类似场景、特定气味或声音
强烈情绪波动(焦虑、恐惧) 节日、纪念日、聚会等
身体反应(心慌、出汗) 夜间独处、压力大时

03 回避行为:自保还是设限?

面对闪回,不少人会“避而不谈”、远离相关场合、甚至和某些亲友断联。这种行为叫做“回避”,其实挺常见。

  • 1. 主动回避相关场所或人群
    例如:42岁的女性,每当天气变冷便不出门,因为小时候溺水的创伤记忆总会被寒冷激发。
  • 2. 对话题、新闻产生敏感与抗拒
    曾遭受家暴的朋友,每逢遇到类似社会新闻便要关掉电视。
  • 3. 生活方式被限制甚至影响工作和社交
    创伤影响到求职、恋爱、社交等重要生活环节。
小提醒 回避未必都是坏事,有时是自我保护机制,但如果影响到生活质量,还是要关注。

04 心理创伤为何发生:成因解析

那为什么有的人会受到持续影响,而有的人却能很快走出来?这跟创伤类型、个体差异、支持系统都有关。

  1. 创伤事件类型
    研究发现,暴力(如伤害、侵害)、意外(如事故、天灾)、关系迷失(丧亲、失恋)等都是心理创伤的重要来源。多发于生活压力大、社会连接弱的群体。
    (Briere & Scott, "Principles of Trauma Therapy", 2014)
  2. 个体心理特征
    人格敏感、应对策略单一、缺乏自我表达渠道的人,往往更容易形成创伤阴影。遗传和早年成长经历也能影响抵抗力。
  3. 社会和家庭支持
    有支持网络的人,更容易恢复。缺乏朋友、家庭疏远或承受二次伤害时,创伤的影响会加剧。
研究数据: 2017年一项针对PTSD的国际研究(Koenen et al., 2017, Ann Rev Pub Health)指出,童年期创伤者患后遗症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出3倍以上。
好奇点 有些“微小创伤”累积出来的效果,长期来看不比大事件轻。

05 实用建议:如何走出阴影?

虽然创伤“很难消失”,但减少困扰、恢复日常生活,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下面这几个实际方法,简单有效。

具体措施 操作建议 益处
规律作息 每天同一时间起床、睡觉 有助于情绪稳定,降低突发情绪波动
记情绪日记 用APP或本子,记录心情变化和触发事件 帮助看见规律,逐步减少闪回频率
舒缓运动 如散步、瑜伽、慢跑,每次20分钟 缓解紧张、改善睡眠
正念冥想 每天10分钟练习关注呼吸 提升当前觉察,减少被创伤情绪牵引
建立安全感 与相信的人倾诉,或参与互助小组 逐步减少自我怀疑
饮食加分项
燕麦片 + 调节神经系统 + 早餐用温牛奶冲泡,增加饱腹感
坚果(核桃、杏仁) + 改善脑部营养 + 每天一小把,零食或搭配酸奶
紫米 + 助情绪平稳 + 煮粥、做饭时适量加入

06 走向康复:何时寻求专业支持?

  • 闪回或回避行为影响到学习、工作或亲密关系
  • 情绪低落无法自拔,甚至持续超过两周
  • 自我调节和家人支持无法缓解困扰
  • 出现自伤、自杀等极端想法

如果有上述情况,其实不妨主动联系心理医生、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员。专业帮助除了谈话心理治疗(如认知行为疗法),还可能根据需要建议短期药物治疗或团体辅导。很多必要的心理治疗已经被医保覆盖,别担心费用问题。

实用方法 可在本地医院心理门诊或专业心理咨询机构预约。不清楚该去哪?可以先了解国家心理援助热线,或咨询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07 最后的话

心理创伤并不稀奇,创伤后的闪回和回避行为也并不可怕。懂得症状背后的成因,进行合理应对,比一味回避更有效。照顾好自己的心理健康,就如同定期锻炼身体一样重要,关键在于尊重自己的感受。如果身边朋友有这方面困扰,不妨多一点包容和陪伴,该寻求专业帮助时别迟疑。你值得一个更自在的自己。

参考文献

  • Briere, J., & Scott, C. (2014). Principles of Trauma Therapy: A Guide to Symptoms, Evaluation, and Treatment (2nd ed.). SAGE Publications.
  • Koenen, K.C., Ratanatharathorn, A., Ng, L., et al. (2017). 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in the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s. Annals of Review of Public Health, 38, 525–538.
  •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19). WHO guidelines on conditions specifically related to stress. Geneva: WH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