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在肠粘连手术中的应用与管理指南

  • 5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在肠粘连手术中的应用与管理指南封面图

麻醉在肠粘连手术中的应用与管理指南 🩺

01 麻醉与肠粘连手术:背后的意义

生活中,一说到动手术,不少人关心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会不会很疼”。其实,在肠粘连手术里,麻醉医生的工作远远不只是“让人睡一觉”这么简单。麻醉不仅帮助患者舒适地度过手术,还要时刻守护生命体征,确保手术过程井然有序。正是有了他们的实时监控,医生们才能安心为患者修复肠道,让患者少些恐惧,手术风险也能降到最低。

有些朋友觉得手术期的麻醉是件很小的事,实际上,它是整场手术的第一步保障。比如一位61岁女性,因腹痛接受腹腔镜下肠粘连松解术,全身麻醉让她几乎感受不到手术的过程,同时麻醉医生不断监控血压等重要指标。这份安心,是手术成功的有力支撑。

02 术后监测:哪些信号别放过?

  • 🤔 腹痛和腹胀:术后一两天内,有点轻微的肚子不舒服其实很常见。但如果腹痛持续,变得很明显,或者胀得厉害,慢慢影响到正常饮食和活动,这时就要提高警惕。
  • 😣 恶心、呕吐:少数患者在手术后会感到偶尔恶心,多数休息一会儿就缓解。如果持续呕吐,甚至食物和液体都下不去,建议尽快与医生沟通。
  • 💧 排便和排气:肠粘连手术后,两天内不排气、无排便,有时是肠道功能恢复的过程。但如果超过三天且有剧烈腹痛,或伴随发热,就需要医生帮忙判断。

术后监护阶段,麻醉医生会和外科医生密切合作。比如监测生命体征,随时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如果出现异常信号,能第一时间做出反应,这也是麻醉团队的责任所在。

03 麻醉与肠粘连形成:到底有什么联系?

肠粘连就像肠道里的“绳子结”——腹部手术后,肠道与周围组织形成纤维带,肠道活动变得不顺畅。麻醉,看似只是参与手术,其实也与肠粘连形成有点关系。手术时,麻醉有助于减少患者不自觉的紧张反应和肌肉活动,降低肠管受意外损伤的概率。但如果术中反复刺激、肠道操作比较多,即便麻醉做得再好,术后还是有粘连风险。

科学研究认为,大部分肠粘连来自手术损伤后的伤口愈合反应(Feldman M et al., 2021)。不过,术中麻醉管理到位,能帮助医生减少操作时间、降低组织刺激,有助于降低严重并发症的概率。这一点说明,麻醉方法选得好,确实能为肠粘连的预防打下基础,但它不是唯一的决定因素。

年龄、慢性炎症、手术方式、体质等也都是肠粘连形成的影响点。这意味着,年轻人和年长者、开腹和腹腔镜手术后粘连可能都有不同表现,这是医生判定风险时的重要参考。

04 检查过程中的麻醉:让检查更安心

胃肠道的影像检查有时并不轻松,比如CT、肠镜等,为了准确判断粘连位置,医生往往建议做高质量影像扫描。有些患者检查时很紧张,麻醉科医生就成了“守护者”。合适的镇静和麻醉措施,可以让检查不再痛苦,尤其适合不耐受体检、年龄较大的朋友。

麻醉在这一步的工作就是:帮患者减轻不适,保障呼吸畅顺,同时让医生能顺利完成操作,捕捉病变蛛丝马迹。只要沟通清楚自己的既往疾病和药物史,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最合适的麻醉方式。

检查过程中,有时用一点镇静药帮助放松身体,既能提高影像质量,也能减少意外风险。这说明,有医生陪伴,检查变得更顺畅。

05 治疗期间的麻醉支持与安全保障

肠粘连手术需要精细操作,任何一步失误都可能带来并发症,为此,麻醉科带来的不只是“无痛”体验,更重要的是全程监护。治疗时,麻醉医生通过调节药物剂量,精准控制痛感,同时实时调整心率、血压等参数,保障各个脏器都能平稳工作。

比如前文提到的那位61岁女性患者,接受腹腔镜手术时,全身麻醉操作准确,使她在整个手术期间舒适无感,术后也顺利平稳苏醒。麻醉医生全程监控,配合外科手术团队,确保手术效果最佳,降低术后黏连复发的可能。

这一步体现了团队协作之重要——外科医生负责粘连剥离,麻醉医生则当好“守门员”,妥善控制疼痛,随时预警手术中可能发生的异常。出现意外情况,麻醉团队会第一时间参与处理,给予最大安全支持。

06 如何在家做好管理?麻醉科的实用建议

  1. 🥗 合理饮食:粘连恢复期的肠道需要柔和呵护。建议多吃山药、南瓜、土豆等易消化、低纤维的食物(促进肠蠕动的同时,减轻肠道负担)。饭量适中,小量多餐为宜,帮助营养吸收但不增加肠道压力。
  2. 🚶‍♂️ 适度运动:清晨散步或慢走,每次20到30分钟,有助于肠道蠕动,让身体更有活力。大手术后,循序渐进地活动,不主张剧烈运动。
  3. 🕒 规律排便:保持排便习惯非常关键。每天定时上厕所,即便没有便意也可以试着靠坐一会儿。发现三天以上没顺利排便,应尽快沟通医生。
  4. 🩹 恢复期监测:如果偶有腹胀并能自行缓解,多为生理反应。出现持续性腹痛、反复呕吐、发烧等明显异常要及时就医,尤其术后一周是恢复的关键期。
  5. 📆 定期体检:手术半年内建议随访一次,后续2-3年再复查,特别是年纪较大的朋友或有多次腹部手术史的,建议和医生保持沟通。

说到底,肠粘连术后的恢复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和整场手术一样需要医生和患者的相互信任。偶尔出现小状况不用紧张,只要遵循麻醉科和外科医生的建议,多交流,绝大部分问题都能妥善应对。如果不确定哪一步该怎么做,及时问问专业人员总没错。

文献参考

  1. Feldman M., et al. (2021). Intestinal obstruction. In: Sleisenger and Fordtran's Gastrointestinal and Liver Disease: 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Management (11th ed.). Elsevier.
  2. Catena F., et al. (2019). Bowel obstruction: A narrative review for all physicians. World Journal of Emergency Surgery, 14(1), 20. https://doi.org/10.1186/s13017-019-0240-7
  3. Song LM, et al. NSAIDs: Adverse effects on the distal small bowel and colon. UpToDate. Accessed 2024.
  4. Mayo Clinic Staff. (2022). Intestinal obstruction—Symptoms and causes. Mayo Clinic. https://www.mayoclinic.org/diseases-conditions/intestinal-obstruction/symptoms-causes/syc-203514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