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领域的应用:你需要知道的实用信息

  • 130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领域的应用:你需要知道的实用信息封面图

麻醉领域的应用:你需要知道的实用信息

01 什么是麻醉?

说到手术,麻醉像是一位安静的守护者,大多数人其实没真了解过它的“日常工作”。常听到“麻醉师”的名字,也许是在手术室门口等消息,或是在陪同亲人手术前签署同意单时被提及。其实,麻醉不仅仅让人“睡着”,还关系到手术时的安全和生命体征的平稳。如果把手术比作一场精细的修表,麻醉就是确保齿轮正常运转的润滑油。

在医学上,麻醉指的是通过药物让人体暂时失去感觉、知觉或运动能力,便于外科手术等操作顺利进行。麻醉师会持续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包括呼吸、心跳、血压等,让医生安心地完成手术,也守护病人在睡梦中的每一分钟。

别忽视麻醉的作用,它已经成为现代手术不可替代的一部分。

02 麻醉过程中要注意哪些症状?

大多数人在麻醉状态下并不会有明显的感受,但有些症状出现后,医护团队需要立即处理。例如,在全身麻醉中,💤 如果患者出现呼吸变浅变慢,机器监测发现心率异常、血压飙升或降低,甚至出现意识波动,这些都不是手术“正常反应”。

  • 呼吸困难: 手术时,呼吸机会辅助呼吸。如果出现动脉血氧忽然下降,就是危险信号,麻醉师会第一时间检查气道。
  • 心率异常: 心电图显示心跳忽快忽慢,可能说明对药物反应不一,或者出现失血等术中急症。
  • 意识模糊: 有时手术还没结束,病人提前恢复意识,会出现躁动,甚至拉扯管路,这时医护会及时追加麻药。

举个实际例子:有位60岁的男性朋友,由于车祸导致踝关节多位骨折,需要长达近3小时的手术。在术中,全身麻醉保证了他不会感知疼痛,医护也持续监控着他的呼吸和心跳。每一次参数的小变化,背后都是麻醉师的及时干预。

手术过程中这些症状不容忽视,出现异常时及时处理,是病人安全的关键。

03 麻醉的应用场景有哪些?

  • 普通外科、小儿外科: 比如阑尾炎手术、胆囊切除等,手术时麻醉是标配。
  • 骨科矫形: 交通事故、跌倒常见骨折,踝关节、脊柱等骨折手术几乎都少不了麻醉。
  • 重症监护和急救: 有些严重创伤、严重中毒、重症肺炎时,需要插管机械通气,这时也常用镇静麻醉药物。
  • 分娩镇痛: 现在顺产剖宫产都可以用镇痛麻醉,减轻产妇痛苦。
  • 无痛检查: 比如无痛胃镜、无痛肠镜,许多人因为恐惧检查,选择轻度麻醉帮忙顺利完成。
  • 疼痛管理: 某些由神经损伤、癌症或手术后的慢性疼痛,也可以通过麻醉团队设计用药方案,减轻患者长期痛苦。

比如上面的60岁患者案例,麻醉让长时间的骨折修复得以顺利进行。[相关临床指引:Brunicardi FC, et al., Schwartz's Principles of Surgery, 2019]

麻醉不仅仅“让人睡一觉”,在多种医疗场合下都是保驾护航的关键。

04 哪些因素会增加麻醉风险?

麻醉并不是“千人一剂”,对不同人群来说,风险水平大有差异。最核心的风险因素包括:

  • 年龄偏大: 65岁以上的长者,心肺功能下降,对麻醉耐受度减弱。
  • 慢性基础病多: 比如高血压、糖尿病、慢阻肺,有基础疾病的人,麻醉后并发症可能增加。
  • 过敏史、药物反应特殊: 有些人对特定麻醉药物敏感,容易出现皮肤红疹、喉头水肿等反应。
  • 吸烟与饮酒: 研究发现,长期烟酒导致慢性气道炎症和肝脏损伤,增加麻醉期间呼吸困难、药物残留的风险(NIH Osteoporosis and Related Bone Diseases 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n.d.)。
  • 家族遗传病: 比如恶性高热,是极少见但危及生命的遗传性麻醉相关疾病。
  • 特殊生理状态: 孕妇、极度肥胖者、极度瘦弱者,麻醉药物分布和清除速率不同。

一项系统回顾显示,慢性病患者的麻醉相关并发症率提升约1.5倍以上(Fugazzotto M, et al. "Anaesthesia-related risk factors in surgery," The Lancet, 2021)。

可以看出,麻醉的实际风险和每个人的健康底子密不可分,并没有“百分百安全”的绝对保证。

05 如何评估与选择麻醉方式?

在医院,每位需要手术的患者都会经过一轮详细的麻醉评估。包括查看既往病史、家族史、做一般体检,还可能要做一系列实验室化验。麻醉类型的选择通常由以下三大因素影响:

  • 手术范围与部位: 比如仅限手指/脚趾等局部小手术,可以选择局部麻醉或区域麻醉(如神经阻滞)。如果是器官移植、胸腹大手术,则多数需要全身麻醉。
  • 患者整体状况: 有慢性病或特殊体质,医生会相应调整药物剂量和种类;比如对肾功能减退患者,部分麻醉药可能需要更低剂量。
  • 术后恢复需求: 比如希望术后快速苏醒,恢复进食进水。局部麻醉更易于实现,适合日间手术,不用“睡大觉”。

具体举例:比如前面谈到住院20天的车祸骨折患者,因为手术牵涉范围广,选择全身麻醉可以让医生操作时不受活动干扰,同时减少患者在术中及早期清醒期间的痛苦。

想要安全顺利“进出”手术室,充分的麻醉评估必不可少。

06 术后疼痛管理有窍门吗?

术后疼痛往往被低估。其实,舒适的恢复体验不仅能提高心情,还加速伤口愈合。下面介绍几个常见且实用的镇痛方式:

  • 药物镇痛: 医生多采用多模式镇痛方案,比如静脉镇痛泵,能根据需求自动给药,既有效又减少药物副作用。
  • 物理治疗: 轻度冷敷、早期牵伸训练,能够一定程度缓解局部肿胀与痛感。
  • 心理引导: 术前简单解释手术流程、术后的疼痛预期,往往对子减轻紧张与实际痛感很有帮助。
  • 家庭照顾与支持: 适时的陪伴、帮助翻身、按摩等,对长时间卧床者意义重大。

比如前面那位骨折入院患者,术后使用静脉镇痛泵,配合抗生素和康复预防血栓治疗,较顺利完成了术后恢复。

🔔小贴士:如果伤口剧烈疼痛、红肿热痛加重、伴有发烧等,须及时通知医生。这种情况可能意味着术后感染或其它并发症,不能单纯依靠止痛药缓解。

07 手术麻醉后,怎么预防并发症?

麻醉结束,并不代表万事大吉。术后出现伤口愈合慢、血栓、压疮等小问题,其实都能通过日常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善来降低风险。这里推荐一些温和实用的建议:

  • 🥛 牛奶、酸奶等富含钙食品: 有助于骨骼修复,手术后坚持每天补充300-500ml牛奶,搭配深色蔬菜、豆制品,帮助身体愈合。(Miller MD et al., "Essential Orthopaedics," Elsevier, 2020)
  • 🥦 新鲜蔬果: 维生素C丰富的蔬菜水果,有利于组织再生,像西兰花、橙子、番茄,可每天变换口味吃。
  • 🍗 优质蛋白来源: 选择鱼、鸡蛋、豆腐等,不仅满足术后机体修复需要,还能提供能量,帮助恢复体力。
  • 🥬 足够水分和膳食纤维: 术后易便秘,足量饮水、燕麦、全麦面包都是不错的选择,有助于胃肠功能恢复。

当然,控制卧床时间,尽早适当下床活动,也能减少血栓、压疮等并发症的发生。

如果出现持续发热,伤口渗液或变形,建议尽快回医院复诊。选择有骨科麻醉专科的正规医院,会更加安全。

实践来看,良好的营养和细致的康复管理,比单靠药物能带来更全面的术后恢复效果。

参考文献

  • Brunicardi, F. C., Andersen, D. K., Billiar, T. R., Dunn, D. L., Hunter, J. G., & Matthews, J. B. (2019). Schwartz's Principles of Surgery (11th ed.). McGraw-Hill Education.
  • Miller, M. D., Thompson, S. R., & Hart, J. A. (2020). Essential Orthopaedics (2nd ed.). Elsevier.
  • Fugazzotto, M., Dominioni, L., & et al. (2021). Anaesthesia-related risk factors in surgery. The Lancet.
  •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Osteoporosis and Related Bone Diseases National Resource Center. Smoking and bone health. https://www.bones.nih.gov/health-info/bone/osteoporosis/conditions-behaviors/bone-smok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