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在癌症之路上:疼痛缓解的艺术与科学

  • 81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在癌症之路上:疼痛缓解的艺术与科学封面图

在癌症之路上:疼痛缓解的艺术与科学

01 说不出口的疼痛——癌症疼痛的真相

癌症带给身心的不安,往往从一丝丝的疼痛开始。有人说,像有一只小虫子在骨头里不停地敲打,但又说不清具体多痛。有位56岁的女士因为乳腺癌手术后偶尔感到刀口附近有轻微刺痛,起初没太在意,以为只是恢复过程。其实,这些早期轻微的不适,就像微弱的信号一样,常常容易被忽视。

疼痛让许多癌症患者夜里睡不安稳,活动也变得小心翼翼。医学界发现,70%以上的晚期癌症患者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疼痛[1]。如果没得到妥善缓解,时间久了,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治疗效果也会受到影响。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早期哪怕是轻微的牵拉、偶发钝痛,都值得关注。不要以为“忍一忍就过去”,这些症状其实藏着重要的健康信号。

02 疼痛的多面性:不仅仅是痛

  • 急性疼痛 🔥:多出现在手术、穿刺、化疗后,通常是短暂的、容易定位。比如,42岁的男性患者在接受肝穿刺后几天内感觉刀口剧烈疼痛,这种情况多为急性疼痛。
  • 慢性疼痛 🌧️:更常见于肿瘤长期压迫/侵犯神经或骨骼。它像细雨一样断断续续,时轻时重,比如有患者描述为“像被人揪着神经,持续抽痛”。
  • 神经性疼痛 ⚡:有点像电流突然袭来,感觉麻木、刺痛、灼烧,多出现在肿瘤累及神经时。例如,一位60岁的男性因肺癌转移脊椎后,经常觉得后背电击一般的痛感。

疼痛的感受因人而异,同样的疾病,有人只是隐隐作痛,有人却难以忍受。类型不同,处理方法也不一样,这也是癌痛管理难度大的原因之一。别小看这些细节,它们关系到患者能否回到正常生活轨道。

03 药物治疗该怎么选?

药物类型 适用情况 注意事项
非处方镇痛药 🔹 初期或轻微疼痛 偶有胃部不适,需遵医嘱
阿片类药物 🔸 中重度疼痛 有成瘾风险,需严格管理剂量
辅助性药物 💊 神经性或特殊类型疼痛 可能影响睡眠,需评估用药时间

药物治疗不是“一刀切”。比如一位34岁的女性在化疗期间刚开始只用对乙酰氨基酚,后来因骨转移加重,医生调整为阿片类配合辅助药物。简单来说,药物选用和剂量的调整,应该由专业医生评估后决定,这样才能既缓解疼痛,又减少副作用带来的负担。

04 药物之外,还有什么?——非药物疗法的运用

🎈物理疗法: 温热敷、轻度按摩、电刺激仪器;能缓解局部肌肉紧张,小范围适用。
🧘心理支持: 心理治疗、冥想、正念练习,对焦虑、抑郁伴随的疼痛有效。
🥗营养调理: 均衡饮食,适量蛋白质有助恢复;部分患者在营养师指导下改善疲惫和乏力。

比如曾有一位45岁的男性患者,在癌症治疗后体力很差,夜里睡不好,试过心理疏导后情绪好转,配合物理理疗和新的饮食方案,疼痛体验明显减轻。虽然非药物疗法不能替代药物,但对于缓解症状和改善生活状态都很有帮助。

05 多学科协作:疼痛管理的团队模式

缓解癌症疼痛并不只是医生的事。实际情况中,医生、护士、心理师、药师还有康复师,常常组成“多学科团队”来为每位患者“量身定做”疼痛管理方案。比如一位68岁女性因晚期胰腺癌引起腹部持续剧痛,除了用药,临床心理师介入帮助她调节情绪,康复治疗师则指导合适的体位缓解身体压力,整个团队一起让她日常能更舒适地活动。

这种团队协作方式能让治疗方案更全面,减少疏漏。科普层面,这提醒患者和家属,遇到复杂的疼痛,不要只指望单个科室。主动和多位医护人员沟通,才能得到更贴合自身情况的方案。

06 听自己身体的话:积极沟通的价值

疼痛是最直接的信号。很多时候,患者因为怕麻烦医生或不好意思,总觉得“小病忍一忍”,结果错过了最合适的调整时机。例如一位59岁的男性朋友,化疗后一天比一天累,疼痛加剧却总想着“再等等”。后来家人帮他准确描述了症状,医生及时调整用药,缓解了不少难受。

沟通小贴士
  • 记录疼痛发生的时间、部位、程度(如0~10分制)
  • 用通俗、具体的词描述(如“刀割一样”、“发麻”)
  • 和医生讨论自己的疑惑,相信团队的建议

简单说,多说一句话、多表达一点感受,医生和团队高手才能帮你用对办法。其实,身体最真实的声音,需要你自己传达出来。这样就能获得更科学、更有效的疼痛管理。

07 日常如何主动缓解癌性疼痛?

措施 操作建议 生活亮点
适量运动 🏃 如轻度散步、拉伸,量力即可;避免剧烈活动 增加体力,改善情绪
均衡饮食 🥗 增加优质蛋白,如豆制品、瘦肉;多吃新鲜蔬果 促进身体恢复,提升免疫力
规律作息 🛏️ 固定休息时间,减少熬夜 有利疼痛缓和,情绪平稳
及时就医 ⏰ 发现疼痛加重、变新、影响睡眠时
主动向专业机构咨询
早干预,少走弯路

日常管理,重在主动。不必等特别严重才求助。即使有些疼痛短时间内无法完全消失,但只要方法合适,大部分都可以变得可以承受,让生活有更多轻松时刻。

主要参考文献

  • Breivik, H., Cherny, N., Collett, B. et al. (2009). Cancer-related pain: a pan-European survey of prevalence, treatment, and patient attitudes. Annals of Oncology, 20(8), 1420–1433. https://doi.org/10.1093/annonc/mdp001
  • Portenoy, R. K., & Lesage, P. (1999). Management of cancer pain. The Lancet, 353(9165), 1695-1700.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98)07230-2
  • de Wit, R., van Dam, F., Loonstra, S., et al. (1999). The Amsterdam Pain Management Index compared to eight frequently used outcome measures to evaluate the adequacy of pain treatment in cancer patients with chronic pain. Pain, 84(2–3), 211-219. https://doi.org/10.1016/S0304-3959(99)00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