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领域的应用与患者管理指南

  • 120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领域的应用与患者管理指南封面图

左侧肺部阴影患者麻醉镇痛领域的应用与患者管理指南

01. 麻醉是什么?其实离我们生活很近

很多人觉得麻醉离自己很远,其实,只要做过大一点的手术,大部分人都会碰到。有些朋友可能还记得,手术前会有医生和你聊一会儿,讲讲手术过程,说明一下会用什么麻醉药,怎么确保你中途不会痛。简单来说,麻醉就是让人在手术时暂时“感觉不到痛”,让医生可以专心做手术,你也不用担心过程中的不适。

麻醉不仅仅是打一针的事。它分为局部麻醉(只影响身体的一小部分)、椎管内麻醉(比如剖腹产常用的“半麻”)、全身麻醉(完全进入睡眠状态)。选择哪种方式,完全根据手术的部位和个人的身体情况来决定。其实麻醉的出现大大减轻了手术的痛苦,让很多本来让人望而却步的治疗,也变得不那么可怕。

很多担心麻醉副作用的朋友,其实现在的麻醉一般都很安全。只要在正规的医院接受专业麻醉医生的管理,绝大多数人都能顺利度过。只要术前充分评估,就不会有太大意外发生。

02. 麻醉医生术中的守护——安全其实背后是专业

有时候手术室外家属焦虑地等着,里面其实有一群默默无闻的麻醉医生盯着各种监护仪。麻醉医生就像飞机上的驾驶员,手术进行时,他们关注你的呼吸、心跳、血压、体温等一切变化。遇到特殊情况,还能随时做出反应,比如瞬间调整用药量,或采取紧急措施。

🧑‍⚕️ 简单例子:做完手术,有的朋友会问,为什么醒来时感觉还很迷糊,甚至有些冷?其实那是麻醉药物影响加上体温变化,护士和麻醉医生会专门关注这类细节,一直到你彻底恢复安全。

手术不是只有医生和护士,麻醉团队在后方保驾护航。没有他们的周密守护,手术安全很难保证。如果你身边有正在焦虑手术的朋友,其实可以告诉他:专业的麻醉医生实时守护,能大大降低突发意外的风险。

03. 围术期管理细节多——术前术后都重要

  • 🔍 术前评估: 手术前,麻醉医生会详细了解你的病史、过敏情况、既往手术经验。如果有慢性病,比如高血压或糖尿病,还要提前调整药物,确保你的身体“状态在线”。
  • 📋 术中监测: 手术过程中,不仅看器械,更看生命指标。比如一位58岁男性因左侧肺部阴影住院治疗,在镇痛护理下接受多学科会诊。整个手术期间,麻醉医生实时记录心率、血氧、药物反应,确保整个过程平稳安全。
  • 🌄 术后恢复: 手术完成并不是结束。麻醉医生会关注你的苏醒过程,比如呼吸是否通畅,疼痛是否明显,有没有恶心呕吐等副反应。如果出现术后疼痛,还会根据个人状况及时调整镇痛方案。

环环相扣的围术期管理,被认为可以显著降低手术并发症,这在国际指南里已经有充分证据支持[1]

04. 重症监护和急救复苏的重要性

有些朋友可能以为麻醉医生只在手术室里忙,其实不是。很多重症患者都会进到ICU(重症监护室),这时需要麻醉团队来参与生命支持和急救复苏。举个例子,骨转移患者常见问题是疼痛剧烈甚至影响呼吸循环,这时候如果短时间内发生意识丧失或者呼吸停止,麻醉医生能第一时间抢救。

真实故事:在临床中,一位骨转移伴持续疼痛的患者,术后突发呼吸困难,麻醉医生及时气道管理和药物支持,使病情很快平稳——这类能力是普通病房医生难以完成的。

急救不分昼夜,只要有需要,麻醉医生就是生命的“急救神器”(这算上一个比喻)。这说明,麻醉专业已经成为现代医院不可分割的“生命安全网”[2]

05. 疼痛管理:术后恢复好不好,差在这一步

很多人以为手术结束就“卒中大吉”了,其实还有一个挑战——术后疼痛。如果控制得不好,不仅影响睡眠和心情,严重还可能影响康复和进食。医学界普遍认为,过度疼痛还会加重对免疫力和身体修复的负担[3]

🩺 生活场景:有些患者术后第一天疼到彻夜难眠,甚至连咳嗽都不敢。现代疼痛管理不仅仅靠止痛药,还会结合局部镇痛、物理疗法甚至心理疏导。只要主动和医护沟通,通常能找到“既能忍受、又能安全”的方法。

所以,遇到手术或慢性病引起的疼痛时,别忍着,有需求就说出来,甚至有专门的疼痛管理门诊可以持续追踪处理。

06. 手术前的那些“必问”事项

麻醉不是一件神秘的事,只要提前做好准备,就会变得更加安心。手术前,建议主动和麻醉科医生聊聊这些问题:

  • 👂 我用的是哪种麻醉方式? 了解局麻、全麻的差别,消除不必要的担心。
  • ⚖️ 我的身体适合什么方式? 如果有慢性病、药物过敏,一定要提前说,医生会有应对措施。
  • 术后多久能清醒? 各人的苏醒速度不一样,有基础病的朋友恢复会慢一些,可以提前有心理准备。
  • 🥣 恢复期吃喝怎么安排? 麻醉后多久能进食、吃什么合适,需要和医生详细确认,因为有的人部分药物代谢慢,不能急着进食。

术前如果能做到这些,一方面减少不安、焦虑;一方面有助于医生个性化调整麻醉方案。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样,只要沟通到位,风险就会降到最低。

07. 引发骨转移的麻醉相关风险:为什么需要关注?

说起来,除了手术本身的影响,麻醉在有些特殊疾病比如肿瘤骨转移中的管理尤为重要。长期慢性疼痛、恶性病灶、甚至手术创伤,都可能引起身体应激反应,包括心血管和免疫系统的变化。相关研究表明,慢性病或肿瘤患者在接受手术和麻醉期间,更易发生感染、循环不稳定等风险[4]

  • 年龄因素: 年纪大的患者,比如60岁以上,发生手术意外的风险会比年轻人高一些。
  • 基础病累加: 心脏、肝肾等本身有慢性病,身体“备用能量”就少了,稍有不慎就容易出状况。
  • 肿瘤扩散: 骨转移以后,身体可能出现高钙血症、骨折风险,导致术中生命体征更加波动。

这就要求麻醉团队,不仅仅是关注麻醉本身,而是要全方位管理身体的“微妙变化”——哪怕是一点小异常,也要及时筛查和处理。

08. 如何做得更好?预防与自我管理建议

主动做好术前准备,比“事后补救”要强很多。其实,相比纠结风险,不如提前行动更有效。

  • 🥦 多吃新鲜蔬果: 新鲜蔬菜水果富含抗氧化物,帮助应对术后修复需求。每天建议300-500克,尽量多样化搭配。
  • 🥛 适当摄入高蛋白饮食: 高蛋白食物(比如牛奶、鸡蛋、瘦肉、豆制品),帮助身体抵御和修复创伤。建议术前后每天保证1-1.5克蛋白/kg体重。
  • 🚶‍♂️ 保持适度活动: 术前每天适当的散步10-30分钟,可增强体力、减少并发症发生。
  • 💬 和医生保持信息沟通: 有不适及时反馈,尤其是疼痛感、药物过敏、乏力、吞咽困难等任何变化。

🏥 关于检查和就医: 建议:如果近期有大手术计划,务必去有麻醉科团队的二级以上医院。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不建议随意忍耐或自行停用常规药物。

最好的办法,是把问题和需求提前说出来,让医生用专业的手段帮你把风险降到最低。

09. 最后一点点建议

其实,每个人对手术、麻醉的感受都是独一无二的。只要肯准备、愿意沟通,大多数问题都能有妥善的解决办法。如果你最近或将来有手术打算,记得这几点:别讳疾忌医,别轻信民间偏方,有疑问积极和医生说,健康最重要。

希望你以后面对麻醉不再害怕,遇到问题就大胆问,身体不舒服及时表达,把健康需求放在第一位就对了。

参考文献

  • Jameson JL, et al. (2018). Soft tissue and bone sarcomas and bone metastases. In: Harrison's Principles of Internal Medicine (20th ed.). The McGraw-Hill Companies.
  • Niederhuber JE, et al. (2020). Bone metastases. In: Abeloff's Clinical Oncology (6th ed.). Elsevier.
  • Yu HM, et al. (2020). Overview of therapeutic approaches for adult patients with bone metastasis from solid tumors. UpToDate.
  • DeVita VT Jr, et al., eds. (2019). Metastatic cancer to the bone. In: Cancer: Principles & Practice of Oncology (11th ed.). Wolters Kluw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