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的世界:重症手术背后的安全与守护

  • 122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的世界:重症手术背后的安全与守护封面图

麻醉的世界:重症手术背后的安全与守护

01 你了解麻醉吗?

朋友里总有说到手术时,大家语气都带着点担心,尤其提起“打麻醉”时,有的人甚至更紧张。其实,麻醉就像是一把专为手术打开的“钥匙”,让身体在需要修补的时候能够安静“休息”。医学上,麻醉是通过特定药物,让人暂时失去痛感、意识或者局部区域的感觉。

麻醉常见于手术、内镜检查等场合,主要包括三类:全身麻醉(让人完全睡着)、局部麻醉(让身体一块区域不疼)、椎管内麻醉(例如腰麻,会麻掉下半身)。麻醉的作用,就是让我们的身体和情绪处于最配合医生操作的状态。而且麻醉医生会全程守在旁边,密切关注各种变化,为手术过程提供全方位保障。

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手术前感到最紧张的其实不是手术本身,而是“麻醉能不能安全醒来”。但随着现代技术进步,麻醉管理变得越来越安全可靠。

02 手术与麻醉:具体是怎么配合的?🛏️

在不同的手术中,麻醉有很多细致应用:

  • 全身麻醉常用于需要开放脑部、腹部或胸部的中大型手术,比如脑动脉瘤介入、开颅手术等。这类麻醉能让患者在手术全程保持睡眠,避免任何痛苦。
  • 局部麻醉适合小范围手术,例如缝合伤口、局部的小肿物切除等。患者此时只是某一块区域没知觉,其余完全清醒。
  • 椎管内麻醉则比较常见于剖宫产、下肢手术,可以让人腰部以下暂时感觉不到痛。

举个例子,有位70岁的女性,因动脉瘤破裂进行脑血管介入手术。她接受了全身麻醉,由专业团队持续监护生命体征,整个过程她没有任何痛苦,麻醉结束后被安全转入重症监护室。她的经历,其实也是无数重症患者手术中最需要的那份安心。

麻醉和手术就像两只手,彼此配合,才能把危险降到最低。

03 麻醉期间的生命体征管理有多关键?🩺

手术期间,身体就像一台需要工程师实时维修的精密设备。麻醉医生不断监控你的心率、血压、呼吸频率等数据,一旦出现小小的波动,随时调整给药、供氧方式,或采取其它急救措施。

比如在全身麻醉下,药物可能会短暂影响呼吸和心脏功能,这时靠的是专门设备(如监护仪、呼吸机)“看护”每一个数据点,医生会依据变化第一时间应对。这一管理过程,有效降低了手术中突发心脏骤停、脑缺氧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的机会。

有数据显示,严格围术期管理能将重症手术并发症风险降低15-40%(引用:Johnston et al., Perioperative medicine and mortality analysis, 2014, BJA)。所以,很多看似危险的高难度手术,之所以患者能平稳度过,背后靠的正是这套系统的麻醉监护方案。

04 麻醉恢复期都有哪些常见变化?

手术出来第一眼,很多人往往还有些迷糊。有的人觉得困倦,有的人说头有点晕,还有人会短暂记不清刚才发生了什么。其实,这些都是麻醉药物逐渐排出、身体功能慢慢恢复的正常反应。

头晕、嗜睡、声音含糊是较常见的短暂现象。有小部分人可能出现恶心、呕吐、咽喉不适等。不过,大部分反应几小时内随着药物代谢而消退。如果病人有心肺基础病,恢复期可能需要更密切观察,一旦发生呼吸困难、长时间意识混乱,则需要麻醉和重症团队及时干预。

等身体状况完全稳定,才会安排转出麻醉恢复室,再去普通病房或ICU。

05 麻醉医生在重症监护中的作用到底有哪些?🧑‍⚕️

很多人以为麻醉医生只是“打麻药”的,其实他们在重症监护中心(ICU/EICU)里扮演着至关重要的多面手角色。对刚经历重大手术或者危重病情的患者,麻醉医生要时刻关注呼吸机参数变化、脑血管灌注、体液平衡以及重要脏器指标。

举个例子:脑动脉瘤破裂术后,患者通常需要接受机械通气治疗、脑血管痉挛预防、血压精细调控、内环境紊乱纠正等综合管理。麻醉医生的工作,就是平衡各种药物配比、维持重要生命体征平稳,并严防并发症。偶尔还要根据恢复情况与神经外科、重症医学等多学科协作,灵活调整治疗方案。

麻醉医生其实是与生命抢时间的“守夜人”,他们的专业保障,让家属和患者都能多一份安心。

06 手术疼痛怎么管控?麻醉技术还能干什么?

想象一下,如果手术结束,人刚醒来疼痛感一下涌上来,那会多难熬。现代麻醉其实也包含“镇痛医学”,不仅让人术中无痛,更能帮忙减轻术后不适,提高恢复速度。

常用方式包括静脉镇痛泵(PCA),让患者清醒时自己控制镇痛药剂量;还有些术后麻醉技术(如局部神经阻滞),可减轻早期疼痛反应。适当使用止痛药,也有助于防止因为疼痛导致的心率、血压升高,预防伤口出血等情况。

有调查显示,科学疼痛管理能显著减少术后焦虑和抑郁,还能加快康复(参考:Kehlet & Dahl, Anesthesia, surgery and challenges in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2003,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Anaesthesiology)。

07 风险因素分析:为什么会有手术并发症?

说到手术期间的风险,很多人第一反应还是“担心药物不好或意外”,其实导致并发症的原因很复杂。以脑动脉瘤为例,风险不仅仅是短暂的药物作用,更和患者本身的基础病、年龄、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等有很大关系。年纪越大,血管弹性会下降,加上高血压等慢病,血管容易出现“小破口”。动脉瘤破裂后,局部大出血还能引发脑水肿、脑梗塞或脑疝等情况。患有低钾血症、内环境紊乱等问题时,心脏和神经系统的风险都在同步增加。

此外,手术体位过久、术后卧床、血液流速缓慢,也容易并发深静脉血栓以及压疮等周边并发症。这时候,依靠麻醉和重症管理团队的密切配合,有助于把风险降到最低。

美国神经外科协会等机构指出,脑动脉瘤破裂后不及时救治,死亡率高达50%(Rinkel et al.,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1998, Stroke)。这也说明疾病本身风险远超麻醉风险。

08 如何正面防护?饮食与自我管理小贴士🍎

说到避免手术和麻醉相关并发症,积极调理日常状态其实也很重要。这里主要说说饮食和自我管理上的正面建议:

  • 绿色蔬菜 + 保护血管壁 + 平时可以多样交替吃,做汤或者拌凉菜都很合适。
  • 坚果 + 增加好脂肪 + 适量每天抓一小把,有助于维持心脑血管健康。
  • 三文鱼等深海鱼 + 丰富欧米伽-3脂肪酸 + 一周两次左右,有益保护动脉弹性。
  • 富钾水果(如香蕉、橙子、猕猴桃) + 有助维持体内钾平衡 + 平日作为早餐或加餐都不错。
  • 足量饮水 + 稀释血液黏稠度 + 建议全天小口慢饮,每天约1500-2000毫升。
  • 规律休息 + 保持神经系统稳定 + 保证每天都能有优质睡眠。

如果出现突发持续剧烈头痛、反复呕吐或意识障碍,应尽快到正规医院就诊。选有重症麻醉团队的医院,对于有高龄、高血压或动脉硬化病史的患者尤为重要。

09 说到底,麻醉和健康管理给我们什么启发?

其实,现代医学手段使手术和重症治疗变得更安全。不过,真正的健康,始终是预防为主、管理为辅。麻醉背后不只是打药,更有一整套细致入微的守护。从这点看,日常的饮食、运动、自律检查,正是我们每个人能做的主动“麻醉”,帮自己远离大病风险。

每一次用心呵护、每一点科学管理,都是守护健康生活的“底牌”。不要怕麻醉,更多的是需要重视和配合,把握能自我管理的每一天,才是真正的健康秘诀。

主要参考文献

  • Johnston, M.J., et al. (2014). Perioperative medicine and mortality analysis. British Journal of Anaesthesia.
  • Kehlet, H., & Dahl, J. B. (2003). Anesthesia, surgery and challenges in postoperative pain management. Best Practice & Research Clinical Anaesthesiology, 17(2), 191-206.
  • Rinkel, G.J.E., et al. (1998). Epidemiology, risk factors, and clinical presentation of subarachnoid hemorrhage. Stroke, 29(3), 664-669.
  • Mayo Clinic. (2023). Brain aneurysm: Symptoms, causes, and treatment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mayoclinic.org
  • Bangkok International Hospital (2025). Cerebral aneurysm: Early treatment saves lives. Retrieved from https://www.bangkokhospita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