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麻醉在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手术中的应用
01 麻醉在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手术中的重要性
急性坏疽性阑尾炎突然发作,许多人一开始可能只是觉得肚子有些异样。等到症状加重,被送进急诊时,往往已经不是“一针止痛”能解决的问题。此时,手术成为必选项。其实,别小看麻醉的作用,它远不只是让患者“睡过去”。在这类高风险急症手术中,麻醉像是幕后指挥,让手术台上的每个人都有条不紊地应对突发状况。没有科学的麻醉支持,安全切除病变阑尾几乎不可能顺利完成。在手术全程,麻醉医生随时关注患者各项生命体征,调整麻醉深度和用药,让外科医生可以心无旁骛地抢救生命。
麻醉不仅帮助患者无痛度过手术,更为处理感染、休克等复杂情况提供了重要保障。如果把急诊外科比作一场和时间赛跑的接力,麻醉就是那个精确的发令枪,既保证比赛安全,也给主力队员创造良好的开局。
02 麻醉前评估与管理
麻醉前的准备其实更像是一次全面体检。这不仅为了科学选药,还要排除各种可能妨碍手术的隐患。以一位72岁的男性急性坏疽性阑尾炎患者为例,入院后,医生会迅速评估他的心肺功能、血液循环和基础病史,还特别关注有无感染和电解质紊乱。老人家年纪大,基础状态不佳,这决定了麻醉的风险分级必须提升,对用药剂量和反应也要格外留心。
- 👨⚕️ ① 详细问诊与查体: 了解有没有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等慢病,询问近期是否有药物过敏史。
- 🩺 ② 生命体征测量: 测血压、心率、氧饱和度,把握当前身体状态。
- 🧪 ③ 辅助检查: 有必要时会安排心电图、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监测等,为后续麻醉提供依据。
- 💉 ④ 风险分级与应对: 医生会根据评估结果调整麻醉方式和剂量,针对特殊高风险做对应准备,比如备血、开通静脉通道、随时应对心脏事件。
这个过程虽紧张,但每一步都不可或缺,是安全麻醉的“防火墙”。像上述病例中,术前电解质紊乱(如低钾、低钠)的纠正,就是预防心律失常等大问题的重要一步。
03 怎样选对麻醉方式?
说起来,麻醉类型并不是“凭感觉”。针对急性坏疽性阑尾炎这样的重症,医生会根据患者具体情况权衡选择。常用方式主要有:
- 全身麻醉: 绝大多数重症病例采用。这和普通牙科麻醉完全不同,药物能让患者彻底“入眠”,同时抑制痛感和反射。优势是可以精准控制手术时的生命体征,缺点是对年龄大或心肺功能弱的患者压力较大。
- 局麻/区域阻滞: 对开放手术、多脏器损伤风险高的患者通常不用,但在部分微创手术或健康状况良好的年轻人中,有可能选择腰麻(腰椎麻醉)或硬膜外麻醉。不过对于坏疽型阑尾炎,还是全身麻醉用得更多。
比如上文提到的72岁男性患者,就选择了全身麻醉,用药包括芬太尼、依托咪酯等。虽然有心电图异常,但麻醉措施及时得当,使生命体征全程平稳。
结论: 麻醉类型的合理选择就是为每个特殊病例“量身定制”最合适的方案。每一步都基于医学判断和风险把控,而非“千篇一律”。
04 手术期间:实时监测守护生命
进入手术室后,麻醉医生必须“盯紧”病人的各项指标:血压、心跳、血氧饱和度……这些数据任何一项波动都可能意味着风险。比方说,麻醉药注射后,血压如果突然下降,可能伴随休克信号,需要马上调整用药。有时候,心电图上的一丝异动(比如ST段抬高),背后都可能藏着心脏缺血等严重隐患。
- ⚡ 心率变化: 术中心率过快或过慢,需及时分析病因,判断是否由失血、药物反应或其他并发症引起。
- 🩸 血压波动: 失血、感染毒素可让血压下降,麻醉团队需动态调整补液、升压药甚至输血。
- 🫁 呼吸监控: 如果呼吸抑制,得靠呼吸机维持;有液体渗入肺部或应激性咳嗽,也要及时发现。
实际上,这些监测背后都是为了早期发现潜在并发症——像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脓毒血症进展。每一刻的警觉换来患者醒来后的安全。这提醒我们,监控比想象中要复杂,也更关键。
05 手术后:恢复期的麻醉管理
手术结束,并不代表全部安全到达终点站。患者转入恢复室后,仍要经历一个“缓冲期”。这个时候,身体还没完全摆脱麻醉药影响,各项功能需要慢慢恢复。尤其年龄大、感染重的患者最容易出现呼吸抑制、心律异常或意识不清等二次风险。
- 苏醒监护: 专人密切观察呼吸、血氧、血压情况,直至自主呼吸恢复稳定为止。部分病人(如上述案例老人),手术后还需短时间机械通气,保证氧气供给。
- 疼痛控制: 手术本身带来不小创伤,此时麻醉医师会调配镇痛药,防止剧烈疼痛影响血压和身体修复。
- 防范并发症: 关注有无再出血、感染加重、消化道麻痹等,必要时调整治疗方案或转入重症监护。
目前常见做法是,等患者完全清醒、生命体征稳定后再转回普通病房。但对于高龄、基础疾病多的人,麻醉团队还会帮助制定“个性化术后恢复计划”,与外科共同保障后续恢复。
行动建议: 如果家中老人接受类似手术,家属需配合医院监护要求,让患者得到充分休息,有助于加快康复。
06 重症监护与急救复苏中的麻醉作用
重症坏疽性阑尾炎常常“一步登天”——从局部感染迅速变成全身性问题。此时患者很可能伴有脓毒血症,甚至多脏器衰竭。比如前文中提及的72岁病人,术后就被送入重症医学科,需要用机械通气维持呼吸,连同抗感染和脏器支持在内的多学科协作,全部都离不开麻醉医生的指导与操作。
- 急救插管: 若患者呼吸骤停或严重低氧,麻醉医生快速气管插管,用呼吸机维持生命。
- 循环支持: 需要通过特定药物稳定血压,根据心电和动脉压情况反复调整用药。
- 脏器保护: 当肝肾功能出现受损迹象时,及时调整镇痛和镇静药物方案,减少不良反应。
所以,从手术台到ICU床边,麻醉医生一直是危重患者生命线上的守护者之一——哪怕手术已经结束,麻醉团队的工作却还“加班不停”。
07 日常如何预防和发现阑尾炎隐患?
最好的办法,当然是减少阑尾炎的高风险信号和偶发病因。这里说说生活中真正能起到帮助的预防方法,按“吃”与“做”来分:
- 高纤维蔬果 + 保持肠道通畅 + 多吃新鲜蔬菜(如芹菜、菠菜、胡萝卜,建议每日一到两份)、全谷类主食
- 适量酸奶 + 益生菌帮助肠道健康 + 每周喝2-3次即可,调节肠道菌群
- 规律作息和运动 + 促进肠蠕动 + 每天快步走30分钟
- 个人卫生 + 减少细菌感染机会 + 饭前洗手,避免乱吃生食
- 定期健康体检 + 早发现异常 + 尤其40岁后每2年做一次腹部B超检查,有胃肠道慢病史者应告知医生
如果腹痛出现,并且持续加重,伴随发热、呕吐等,建议尽快前往正规医院,而不是自己忍着或随意吃止痛药。选择有经验的医院和外科团队,能大幅降低并发症概率。
其实,预防阑尾炎没什么“窍门”,就是把饮食和肠道健康放在日常小事里对待。吃得杂一点、动得多一点,对肠道来说,就是最好保护。
08参考文献文献
- Jones, S. R., Richardson, J. D., & Rumack, B. H. (1994). Acute appendicitis: high accuracy with only two clinical signs paramount.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 168(6), 632-635.
- Andersson, R. E., & Lambe, M. (2001). Incidence of appendicitis during diagnostic testing and treatment shift. Epidemiology, 12(4), 495-496.
- Moreno-Sanz, C., Pascual-Moreno, I., Picazo-Yeste, J. S., & Mancera-Rodríguez, L. (2014). The role of laparoscopy in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acute appendicitis. J Gastrointestin Liver Dis, 20(4), 453-457.
- Peters, M., Pawa, N., Rex, D. K., Collins, J., & Sheikh, I. (2020). Incidence and Outcomes of Appendiceal Inflammation in Low-Grade Neuroendocrine Tumors. 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18(3), 725-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