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麻醉领域的应用:保障手术安全与围术期管理

  • 158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麻醉领域的应用:保障手术安全与围术期管理封面图

麻醉领域的应用:保障手术安全与围术期管理

01 麻醉的基本概念是什么?

很多人想到麻醉,第一反应是“打一针就睡过去”。其实,麻醉远不止于此。在医院里,无论是小手术还是大型开腹手术,都离不开麻醉医生和他们熟练的操作。简单来说,麻醉是一种医学手段,通过特定药物,让患者在手术或其他医疗操作中暂时失去痛感、意识甚至记忆。

这种状态为医生提供了一个安静的“手术窗口”,患者在这个过程中不会经历手术带来的剧烈疼痛和精神压力。麻醉分为全身麻醉和局部麻醉。全麻就像让整个身体进入深度休息,地方麻醉则是让身体的某个小区域暂时失去感觉。

👩‍⚕️ 麻醉其实就是给身体建立一道“屏障”,让患者安全又舒适地度过手术难关。

02 麻醉在手术中起到什么作用?

谈到麻醉的作用,很多人会想,“只是帮忙止痛吧?”其实,麻醉的作用远比我们想象得重要。首先,它能有效消除患者的疼痛和焦虑,让手术团队可以专注于手术本身,而不用担心患者忽然痛醒。接着,更关键的是,麻醉还要全时管理着患者的血压、心率、呼吸等生命体征。

  • 消除疼痛:比如小赵因阑尾炎接受腹腔镜手术,麻醉让她在整个过程中没有任何不适,否则仅用局麻,她可能会中途难以坚持。
  • 保障生命体征:手术中,血压、脉搏、氧饱和度会实时监控。麻醉医生一旦发现变化,就能适时调整药物或处理突发状况。
  • 防止术中并发症:手术伴随创口、失血,严重的还会刺激心脏或呼吸,麻醉团队实时干预,降低意外发生的风险。

数据显示,现代麻醉技术几乎已成为所有中大型手术不可或缺的“守护者”,就像给每台手术配备了一位全能监护专家。(引用:Weiser TG et al., An estimation of the global volume of surgery, The Lancet, 2008)

📊 麻醉不仅让痛感消失,更等于为手术装了“安全气囊”。

03 麻醉前的准备工作有哪些?

要说麻醉最不能疏忽的环节,往往是在手术前。麻醉科医生做的不是一拍脑门临时决定,而是系统科学地根据患者自身情况来定制方案。无论您是头一次手术还是“身经百战”,术前准备全都一样重要。

  1. 全面评估病史:医生会询问患者过往有无药物过敏、慢性疾病、家族麻醉不良反应等,这些信息是决定麻醉方式的“关键钥匙”。
  2. 体格检查:比如检查心肺功能、呼吸道结构等。体重、身高、基础代谢这些也要考虑进去。
  3. 必要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肾功能甚至心电图,主要是提前发现不适合麻醉的高危因素。
  4. 合理禁食:通常手术前6小时要禁食固体,2小时禁饮水。这样做可以避免手术中呕吐导致的误吸。

就像刚才介绍的青少年患者,她在腹腔镜阑尾切除前,接受了一系列详细的麻醉前评估,包括肺功能、血常规等。结果显示适合接受全身麻醉,麻醉方案才最终敲定。

🔍 术前的详尽准备,是术中安全的前提保障。

04 如何进行麻醉的管理?

麻醉不仅仅是“打一针、睡觉”这么简单,过程中的管理才是真正考验麻醉医生技术和反应速度的部分。实际手术时,麻醉团队肩负着多项重要任务:

  • 持续监测:用专用设备监控心率、血压、脉搏、呼吸、二氧化碳分压和尿量,任何参数有波动,医生都要第一时间干预。
  • 动态调整药物:药物剂量和输入速度会根据手术进展与患者反应随时变化。比如出血时要考虑增加支持类药物,手术步骤变动大时调整镇静深度。
  • 应对突发情况:有时会出现过敏、药物反应或气道意外,这时麻醉医生就是救场的“急先锋”。

以前面那位腹腔镜阑尾炎的青少年患者为例,手术中由于肠道与网膜广泛粘连,操作时间较长,麻醉医生不断调整麻醉深度、输液量、呼吸参数,使其生命体征始终平稳(参考:Butterworth JF, Mackey DC, Wasnick JD. Morgan & Mikhail's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2021)。

🩺 麻醉期间,专业团队如同“驾驶舱团队”时刻监控健康参数。

05 麻醉后患者需要注意什么?

手术虽然顺利结束,但麻醉后期依然是安全的“关键时刻”。人体在麻醉药物作用退去后,可能会出现一系列生理变化,这时恢复室的观察与护理尤为重要。

  • 清醒监控:患者刚醒来时意识还没完全恢复,容易迷糊甚至短暂呼吸减慢,需耐心观察全身反应。
  • 疼痛管理:大部分患者在术后有疼痛不适(尤其腹腔镜手术的患者),麻醉医生会根据需要制定镇痛方案,让恢复期过得更舒适。
  • 并发症观察:少数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寒颤、局部感染等,一旦发现异常即刻采取措施。

比如有患者术后因感染风险较高,医生会安排盆腔引流管观察引流液性状,辅助发现早期并发征象。此外,持续关注引流出液与肠功能恢复,也是术后的重点。

🌈 术后恢复不是“万事大吉”,而是新一轮精细观察的起点。

06 麻醉在重症监护和急救复苏中的应用

说到重症监护和急救复苏,麻醉医生的角色就更加特殊了。这时,他们不只是在手术室“守护”,而是在ICU、急诊、甚至路边抢救时都能看到他们忙碌的身影。

  • 呼吸道管理:遇到重症病人无法自主呼吸,麻醉医生负责迅速气管插管或使用呼吸机,为患者建立“生命通道”。
  • 镇痛镇静:重病患者容易出现剧烈不适或精神障碍,麻醉医生会选用适当药物,让患者更容易安静配合治疗。
  • 生命体征支持:危急情况下,调控心跳和血压等生命数据,能争取更宝贵的救治时间。

数据表明,在急救和重症医学环境下,麻醉医生的介入显著降低了心肺复苏失败率,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引用:Neumar RW et al.,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Circulation, 2010)

🚑 重症/急救现场,麻醉医生的及时介入就是给生命多一次机会。

07 麻醉相关问题的健康建议及预防措施

既然麻醉在手术和重症救治中这么关键,平时我们可以怎么配合,才能让自己的麻醉之路更加顺利和安全?这里有几个实用建议:

  • 合理膳食:术前饮食宜均衡,多摄入新鲜蔬果和蛋白类食物,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并协助术后恢复。 🥗 【西兰花】+促进肠道蠕动+建议餐前清炒,减少高脂搭配
  • 良好作息:术前确保充足睡眠,规避熬夜,让身体状态达最佳,“精力充沛”的患者对于麻醉药反应更平稳。 🛌 保证作息规律,有助身体代谢药物
  • 沟通病史:如有慢性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哮喘),平时认真遵医嘱服药,并在术前如实告知医生既往病史。
  • 定期体检:年纪较大或有基础病者,建议每年做一次全身体检,包括肝肾、心肺功能,以便及早发现麻醉风险。
  • 选择正规机构:大型手术或复杂疾病建议优先选择具备全面麻醉设备和专科医生的三级甲等医院。
  • 关注恢复期细节:术后严格遵守医嘱,保持适度活动,饮食逐步过渡,出现胸闷、持续疼痛等不适时及时报告。

其中科学饮食结构与身体储备会直接影响到手术及麻醉预后,根据英国相关研究,蛋白质与机体恢复密切相关(参考:Soeters PB et al., Protein-energy malnutrition: diagnosis, pathogenesis and treatment, Nutrition, 2011)。

📣 安全麻醉,需要医患双方共同配合;日常健康管理也是“隐形保障”。

说到底,从麻醉的起点到术后恢复,每一个流程都充满细致与科学。无论是小朋友做阑尾炎手术,还是重症监护室里的抢救,麻醉团队都在背后默默守护着。理解了这些内容,下次面对手术和麻醉时,内心自然多一份安稳和信心。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团队,作为患者和家属,做好配合和自我管理,就是最好的行动。

参考文献

  • Weiser TG, Regenbogen SE, Thompson KD, et al. (2008). An estimation of the global volume of surgery: a modelling strategy based on available data. The Lancet, 372(9633), 139-144. 链接
  • Butterworth JF, Mackey DC, Wasnick JD. (2021). Morgan & Mikhail's Clinical Anesthesiology (7th edition). McGraw-Hill Education.
  • Neumar RW, Shuster M, Callaway CW, et al. (2010). Part 1: Executive Summary: 2010 American Heart Association Guidelines for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and Emergency Cardiovascular Care. Circulation, 122(18_suppl_3), S640-S656. 链接
  • Soeters PB, Schols AM. (2009). Advances in understanding and assessing malnutrition. Current Opinion in Clinical Nutrition and Metabolic Care, 12(3), 211-216. 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