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登革热:看得见的症状与看不见的危机全面解析

  • 109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登革热:看得见的症状与看不见的危机全面解析封面图

登革热:看得见的症状与看不见的危机

夏天的夜晚,蚊子嗡嗡作响。有人说它们只会叮咬带来瘙痒,实际上一些蚊子还是疾病的搬运工。最近,身边的朋友在聊天时提到:邻居家小孩突然高烧,并被医生诊断为登革热,这让不少人开始关注起这种看起来和普通感冒没什么两样的传染病。也许你暂时觉得离自己很远,但其实了解多一点,真的有好处。

01 什么是登革热?

登革热是一种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带病毒的埃及伊蚊或白纹伊蚊叮咬传播。专家指出(Gubler DJ, 1998),全球每年大约有1亿例感染病例,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登革热并不是人传人,而是蚊子这位“隐身信使”把病毒带进人的体内。
小知识一览:

传播方式 蚊子叮咬前,先吸食登革热患者的血液,带毒后再叮咬健康人。
高发季节 夏秋季尤为多发,尤其下雨后易积水季节。
流行地区 广东、海南、广西等地,东南亚及南美一些国家。

人被感染后的症状有轻有重,和个人体质也有关系。有的患者可能几天后自行好转,也有严重情况需住院治疗。这就是登革热常被忽略的一面。

02 谁容易被登革热盯上?

  • 气候和地理:雨季一来,水沟、花盆积水增多,为伊蚊提供了天然孵化场。像广东、海南每到初夏,卫生部门就会密切留意登革热的苗头。 🌦️
  • 出行旅行:到东南亚等登革热高发地区游玩,哪怕只待上一周,也有可能在不知情中被带毒蚊子叮咬。
  • 人群分布:所有年龄层都有可能中招。比如,深圳一位12岁女生因集中补课,常在密闭教室被蚊叮,之后出现发热被确诊。

研究发现(Wilder-Smith A et al., 2010),全球30亿人生活在登革热高风险区。并非只有大人要小心,小孩、老人都有被感染的风险。

03 早期信号有多不显眼?

其实,大部分人刚开始感染登革热时,只会出现一些容易被忽略的小问题。你看,32岁的王先生曾在东南亚出差后,几天里只是偶尔头痛、轻度乏力,并有一两天低热,几乎没在意。
简单来说,刚发作时的症状有:

  • 偶尔发烧(不一定很高,有时只到37.5℃-38℃)
  • 轻微头痛
  • 短暂肌肉酸痛或者关节轻度不适
  • 偶尔皮肤发痒或红疹(不普遍)
  • 无食欲、轻微恶心

这些症状有时一天就消失,也有些人会逐步加重。如果家里有人在夏秋季出现上述小变化,要多留心体温变化。

04 明显症状和不同阶段的变化

到了第2-4天,情况可能会有转折。有些患者体温会飙升至39℃甚至更高,伴随强烈头痛、持续肌肉痛,这时登革热的“真面目”才清晰可见。比如,41岁的李女士曾在秋季市郊露营后,突发高烧不退,加之剧烈头痛,医院检查发现血小板下降,最终被确诊为登革热。

阶段 典型症状
① 登革热 持续高热、严重头痛、全身酸痛、食欲减退
② 登革出血热 皮肤或牙龈出血、皮下淤斑、呕血、黑便等
③ 登革休克综合征 血压下降、严重出血、休克,需要抢救
要注意: 并不是所有感染者都会发展到最严重阶段,但一旦出现出血或持续高热不退,必须马上就医。

05 如何发现自己“中招”?

说起来,生活中很难一眼辨认登革热和普通感冒。其实自我监测最靠谱。可以这样操作:

  • 持续测量体温——连续发热超3天要提高警觉
  • 观察皮肤有无出血点、小红疹或瘙痒感
  • 如有牙龈突然出血、尿变红、黑便等现象,要引起重视
  • 全身疲乏且伴明显头痛、骨关节疼痛时,及时咨询医生

常规血液检测可以判断血小板数量、白细胞数等变化。
TIPS👇
# 定期自查体温和皮肤状况,一旦出现高烧不退或出血,别迟疑,直接去医院。

06 有哪些实用的预防方法?

🦟 与其担忧,不如积极行动起来,登革热的预防策略很实用!
  • 整理积水:每周一次倒掉花盆底托、空瓶、旧轮胎里的水,推迟蚊虫大量滋生。
  • 物理防蚊:睡觉挂蚊帐,门窗加纱网,穿浅色长袖衣裤,尤其在户外活动时。
  • 日常用品:可以用蚊香、驱蚊液(含DEET成分的更好)涂抹裸露皮肤,保护作用较强。
    建议:使用时注意儿童安全,远离呼吸道。
  • 食疗推荐:
    食物 具体功效 食用建议
    橙子、柠檬 维生素C补充,提高免疫力 每日一杯新鲜果汁最简单
    菠菜、胡萝卜 有助血细胞健康,维生素A丰富 可炒菜或做汤,每周2-3次
  • 少聚集:登革热流行期,尽量避免去蚊虫多的公园、菜市场等地方聚会。
  • 出现高热或异常出血时:不要自行吃退烧药或止血药,第一时间前往正规医院。

📌 规律生活、多喝水、保证睡眠也对身体恢复很有益,这些都是提升抵抗力的自然选择。

参考文献

  1. Gubler, D. J. (1998). Dengue and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11(3), 480–496.
  2. Wilder-Smith, A., Ooi, E. E., Vasudevan, S. G., & Gubler, D. J. (2010). Update on dengue: Epidemiology, virus evolution, antiviral drugs, and vaccine development. Current Infectious Disease Reports, 12(3), 157–164.
  3. Guzman, M. G., & Harris, E. (2015). Dengue. Lancet, 385(9966), 453-4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