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降结肠癌的健康风险:专业靠谱的日常指南
01 | 降结肠癌是什么?
有些事,等到某一天走进医院才突然明白,比如“降结肠癌”,名字听起来有些陌生,其实就在我们肚子里的大肠左下方。降结肠肩负着剩余消化、储存粪便等“收尾”工作。🦠降结肠癌指的就是在这里长出异常细胞(主要是腺癌),它们慢慢扩散、悄无声息,常见于五十岁以上人群,却也有年轻化趋势。
它通常不像感冒那样立刻“报到”,更多时候是悄悄静静地生长。等到身体出现警告信号,往往已经过了早期。临床上,许多降结肠癌其实是在健康检查时、或者因为其他肠胃问题就医时意外发现的。这也是为什么了解基础知识挺重要,早知道、早安心。
02 | 哪些症状要特别注意?
很多人问:“一开始会疼吗?是不是拉了几天稀就要怀疑?”其实,降结肠癌早期常常没有太特别的感觉。偶尔会有点腹部不适、肚子左下侧轻微发胀,或者排便习惯似乎有点乱,比如便秘和腹泻交替出现。不过,这种“时有时无”的小信号,很容易和普通肠胃不适混淆。
一旦这些症状变成了“家常便饭”,就需要引起警觉了,比如:
- 排便持续变化:好几周总是便秘、腹泻,或两者交替。
- 排便变细或感觉排不干净💩。
- 大便带血,颜色偏暗(有时肉眼难察觉)。
- 腹痛、左下腹持续隐痛或不适。
- 体重莫名下降(不是减肥导致)。
- 体力明显下降,容易疲劳。
有一位中年男性,因为长期左下腹隐痛,有点排便变化(但其他功能正常),术后化疗期间,经过定期检查,发现主要的病变出现在降结肠。这个例子其实提醒我们:症状并不总是剧烈,但一定要正视身体的小变化。
03 | 降结肠癌为什么会发生?—风险因素和发病机制
降结肠癌的出现,其实跟很多因素有关。🧬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三类:
-
1. 遗传与家族史
如果直系亲属中有人得过结肠癌或家族性肠息肉症,风险会显著增加。研究发现,(Zauber, A.G., 2012)约20%的大肠癌患者有直系亲属患病史。 -
2. 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
饮食偏高脂肪、少纤维,长期久坐、缺乏运动,肥胖,饮酒,吸烟等,都是已知的风险因素。欧美等发达国家大肠癌发病率较高,和这些习惯有关。(Johnson, C.M. et al., 2013) -
3. 年龄增长
年龄越大,结肠腺体细胞变异和老化概率增加,尤其是50岁以后,发病率显著上升。 -
4. 炎症性肠病及肠息肉
长期炎症(如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和多发性息肉,时间一长容易转变为异常细胞,成为后续癌变的“温床”。 -
5. 分子机制异常
比如MSI-H(微卫星不稳定型)等特定分子特征,会导致自身细胞修复基因失去正常功能,让异常细胞更容易堆积并发展为癌症。
要留心,并不是有上述风险一定会得病,只是概率比普通人要高。很多时候,生活中看起来很普通的小习惯,时间长了就可能「帮倒忙」。
04 | 降结肠癌如何诊断?检查流程全解析
很多人在体检时,才第一次听说“肠镜”。其实这项检查是诊断结肠类肿瘤的“金标准”。🔬
-
1. 临床问诊及体检
医生会了解你的症状、家族史、生活习惯。如果有消化道出血、排便异常等表现,一般会建议做进一步检查。 -
2. 影像学检查
包括B超、CT、核磁等,可以帮助评估肠腔结构、病变位置和范围,但不能确诊。 -
3. 内镜(肠镜)检查
通过肠镜直接观察肠道内壁,有没有异常组织或息肉。可以在检查时取样(活检),送病理分析判断细胞类型和分化程度。 -
4. 病理与分子检测
如果发现异常细胞,会做病理切片,确定癌症类型和分化程度,以及相关分子特征(如KRAS、MSI等)。
如果怀疑或发现病变,医生会根据定位和分期制定下一步方案。有时候,一些分子检测能帮忙判断用哪类药物治疗更合适。建议40岁以上有肠癌家族史或排便异常的人群,提早进行筛查,及早发现、及早处理。
05 | 降结肠癌的治疗可以怎么选?
万一确诊降结肠癌,目前可用的治疗方法已经比较多元化:🩺
-
1. 手术切除
主要针对局部病变,将病变肠段连同周围少量正常组织一起切除,并取淋巴结进一步检查。大多数早期或中期降结肠癌都优先考虑手术。 -
2. 化疗
包括口服或静脉使用抗肿瘤药物,适用于中晚期患者或者病理分型较“活跃”的肿瘤。部分患者会在术后通过化疗降低复发风险。 -
3. 靶向治疗
针对特定分子表达(如某些基因突变),专门药物可以阻断癌细胞生长信号,对于部分分子分型的患者效果更好。 -
4. 免疫治疗
对于微卫星不稳定型(MSI-H)等特殊分型,免疫药物能“唤醒”人体自身防御能力,更有效地清除异常细胞。针对性强,副作用较轻。 -
5. 支持治疗
包括营养、护肝、肠道菌群调节等,辅助患者恢复体力,减轻治疗副作用。
患者术后如继续出现腹部症状,或担心免疫治疗的不良反应,应随时与主诊医生沟通。每个人的身体条件和肿瘤类型都有差异,治疗手段也会综合定制。 治疗过程中,定期复查很关键。
06 | 每天怎么做,有助于降低风险?(实用建议)
预防降结肠癌,其实重点在于“把平常的小事做好”。这儿分享几个实用的健康建议——
-
规律运动
研究显示,每周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活动(快走、游泳、骑行等)
运动能够帮助肠道蠕动,减少结肠息肉发生。 -
多吃蔬果和全谷物
蔬菜和全谷物富含膳食纤维,有助通便,稀释肠道有害物质。 日常建议:一餐中保证一半是蔬菜或粗粮。 -
优质蛋白摄入
豆制品、鱼肉等蛋白质来源,对肠道修复有好处。 -
补充益生菌
适量酸奶、发酵食品能优化肠道菌群,增强肠道屏障。 -
规律作息
保证足够睡眠,有助于身体免疫功能更好地运转。 -
保持健康体重
稳定体重、腰围不过粗,长期看能帮助肠道维持正常活力。
如果年龄超过40岁、有家族肠癌史,或者排便方式出现稳定性变化,建议主动与消化内科医生沟通筛查方案。一般来说,肠镜检查2~5年做一次较为合适(具体频率需根据个人情况定)。
最后的话:日常健康“积少成多”,别着急一步到位,每天养成一点好习惯,比什么都重要。家人之间,也要多一些相互提醒与关心。
参考文献
- Johnson, C. M., Wei, C., Ensor, J. E., Smolenski, D. J., Amos, C. I., Levin, B., & Berry, D. A. (2013). Meta-analyses of colorectal cancer risk factors. Cancer Causes & Control, 24(6), 1207-1222. https://doi.org/10.1007/s10552-013-0201-5
- Zauber, A. G. (2012). The impact of screening on colorectal cancer mortality and incidence: Has it really made a difference? Digestive Diseases and Sciences, 57(6), 1455-1462. https://doi.org/10.1007/s10620-012-2164-9
- Brenner, H., Kloor, M., & Pox, C. P. (2014). Colorectal cancer. The Lancet, 383(9927), 1490-1502.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3)6164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