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登革热:潜伏在阳光下的隐秘威胁及其防控措施

  • 87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登革热:潜伏在阳光下的隐秘威胁及其防控措施封面图

登革热:潜伏在阳光下的隐秘威胁

简单来说,什么是登革热?

夏天在户外运动,皮肤上突然冒出一阵红疹,头晕乏力,这不只是被蚊子叮了一口这么简单。有种叫做登革热的病,最近几年在不少热带、亚热带地区悄悄流行,哪怕是短时外出也难以完全规避。

⚠️ 登革热的核心知识:
  • 属于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 主要症状有发热、眼后痛、肌肉和关节酸痛、红疹等。
  • 经过蚊子传播,发病前几天症状往往不明显,往往难以察觉。

身体影响:多数人属于自限性疾病,也就是病毒自愈,不过有极少数可能进展为重症登革热,出现严重出血或器官衰竭(Gubler, D. J., 1998)。所以,一旦高热伴密集皮疹时,建议及时就医。

白纹伊蚊:人类的“老邻居”悄悄变成传播者

🦟

说起夏日蚊子,大家都烦,但传播登革热的正是有“斑马衫”外号的白纹伊蚊。它们喜欢在花盆底、桶底、废弃轮胎等积水处安家,每到黄昏或清晨就出动觅食。比起别的蚊子,白纹伊蚊叮人更凶、更活跃。

特性 白纹伊蚊的行为
活动高峰 清晨 & 傍晚
喜欢的环境 静置积水、湿润庭院
生长周期 7-10天,从卵到成蚊
吸血对象 主要是人类
小贴士:夏季家中、阳台或院子如果发现蚊虫滋生,要特别检查一切容易积水的小容器。

案例:32岁的赵女士去年7月发现手臂红疹,持续发热三天。后来才知道她家楼下废弃水桶里孳生了成群白纹伊蚊。这提醒我们,邻里环境也很重要。

被蚊子咬一口,风险真有那么大?

很多人会问:“普通被蚊子咬几下,也就痒一阵,还能把病带回来?”其实,登革热主要通过已经感染了病毒的蚊子叮咬传播。只要有病毒的蚊子叮过,再去咬健康的人,病毒就有可能被带进新的人体。

  • 传播核心:病毒经过白纹伊蚊(一种常见花盆、水缸周围的蚊子)叮咬带入人体,
  • 高风险场景:在有疫情的地区,外出或夜间露营,被叮咬概率骤增。
  • 隐蔽风险:即便白天在家、办公室等看似安全的空间,如果蚊虫密度大也有风险。
📍 数据显示: 据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每年有3.9亿人感染登革热,其中大约50万人发展为重症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另外,误以为短暂“蚊虫叮咬没事”而不清除蚊虫孳生地,也是传播链条的重要一环。
别忽视家中小水缸或遗落的饮料罐,这些都能“养”出带病毒的白纹伊蚊。

怎么做,才能远离登革热?

没法做到绝不被叮咬,但可以主动和蚊子“斗智斗勇”。对付登革热,预防胜于治疗,不妨看看下面这份生活清单。

📝 家居环境大扫除
  • 每周清理花盆、饮料瓶、托盘等积水物,最好让这些容器暴露在阳光下,晾干。
  • 家中装纱窗纱门,保持良好通风。
  • 定期给宠物饮水、鱼缸换水,也别放任废弃水箱。
🧑‍⚕️ 个人防护别大意
  • 室外活动时穿长袖、浅色衣物,尽量减少裸露皮肤。
  • 选择含DEET成分的驱蚊液(使用方法:均匀涂抹在裸露皮肤,不要喷在伤口或眼口周围)。
  • 外出后及时沐浴更衣,把带有汗味的衣服洗净。
推荐食品 相关功效 建议怎么吃
西柚、柠檬、猕猴桃 补充维生素C,强化免疫 每天1-2种水果,搭配早餐或下午茶
瘦肉、蛋、豆类食品 蛋白质支持抗体合成 每餐适量搭配主食
绿叶蔬菜 富含叶酸,有助于整体免疫力 建议一餐有一份蔬菜
🔎 什么时候需要看医生?
  • 持续高热超过3天不退,皮肤出现大片红疹或出血点
  • 眼眶后部剧烈疼痛、呕吐、极度乏力
  • 出现皮肤或牙龈轻微出血,建议尽快到有传染科或发热门诊的医院就诊
🏥 医疗机构选择:建议优选设有感染性疾病科室的三甲医院,有明确防控流程,便于及时诊疗和隔离。

全球经验:还有哪些值得借鉴?

面对登革热,世界不同地区的应对策略在不断升级。以新加坡为例,他们建立了完善的登革热监测和信息推送系统,一旦发现病例,小区会及时收到“蚊情预警”,并有消杀队伍迅速入场开展灭蚊工作(Ng, L.C., et al., 2018)。

国家/地区 主要措施 成效
新加坡 社区定时巡查、全民App提醒 疫情爆发期感染率下降一半以上
巴西 转基因蚊子放养抑制病毒传播 部分疫区蚊虫密度下降显著
中国部分城市 联动消杀+健康宣传进社区 夏秋病例逐年减少,重症率下降
为什么强调群体防控?
  • 个人单独防护作用有限,只有社区和公共场所共同管理,蚊虫孳生地才能大范围减少。
  • 疾病追踪技术和数据共享,为提前预警提供支持。

目前,部分疫区已尝试登革热疫苗,不过还处于逐步推广阶段。未来随着科学进步,预防方法可能更加丰富,但对于普通人来说,环境清理和个人防护始终是最实用的办法。

行动起来,让风险远离生活

其实,登革热并不神秘,也没那么遥远。做好身边的小事,有时比担忧更有效。用健康饮食提升抵抗力,保持家居清洁,遇到持续高热千万别等,及时去医院。只有每个人都动手,整个社区的防线才会更加坚实。

做好预防,也能把烦人的蚊子和病毒挡在门外。生活中多一分细心,健康风险就会离我们更远一些。

参考文献

  1. Gubler, D. J. (1998). Dengue and dengue hemorrhagic fever. Clinical Microbiology Reviews, 11(3), 480-496.
  2.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2023). Dengue and severe dengue. https://www.who.int/news-room/fact-sheets/detail/dengue-and-severe-dengue
  3. Ng, L.C., et al. (2018). Challenges in dengue surveillance and control in Singapore. Dengue Bulletin, 42, 12-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