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躁狂:家人如何有效应对躁狂发作
夜里两点,家里还亮着灯,王阿姨在客厅徘徊。她的儿子正反复翻看着手机、说话声音也格外高亢,让家人不知道如何劝阻。这种“闹腾”的夜晚,其实对不少有躁郁症家庭来说并不陌生。有时候大家只把它当作“脾气大”,其实背后是躁狂发作。要应对这种状况,理解到底什么是躁狂,比什么都重要。
01 躁狂发作到底是什么?
躁狂发作,其实属于躁郁症中的一种。它就像是情绪的“加速状态”,人会突然变得特别兴奋、思维奔涌不停。不是普通的情绪好坏,而是一种大脑里化学物质出现明显波动的表现。根据DSM-5(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躁狂状态往往会持续一周或更长时间,跟外部的小刺激相比,更像是一场猛烈的情绪风暴。
这样讲可能还比较抽象,用一句话来说:躁狂发作是大脑调节神经递质(像多巴胺、血清素)异常活跃,导致人一段时间内情绪、精力、主动性都过度高涨的状态(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 全球大约有0.4%~1%人口可能在一生中经历躁郁症躁狂发作(Grande et al., 2016)。
- 很多发作首次出现在青壮年(20-30岁)阶段。
02 躁狂的常见症状与行为表现
说起来,一个正在经历躁狂发作的人,身上发生的变化经常让家人措手不及。有些信号表现得很突出:
- 精力明显过剩,比如连续好几天睡不到三个小时还满脸精神。
- 情绪高涨,甚至有点夸张的自信和快乐,讲笑话、唱歌、变得爱表现。
- 做事非常冲动,例如突然大额购物、借钱、无计划投资,或者轻率辞职。
- 和人的互动变多,话匣子一打开就停不下来,说话连珠炮,难以打断。
- 对后果没什么顾虑,比如夜里开车兜风、随意频繁外出。
28岁的蒋先生,平时性格内向,最近却突然连续三天到朋友家聊天通宵,还尝试创业投资,父母一劝反而更激动。
03 如何识别躁狂发作的早期迹象
其实躁狂的苗头经常悄悄出现,但只要细心,家里人还是能提前发现些蛛丝马迹,及时介入通常会更容易平稳度过风暴。
早期信号 | 生活中的具体举例 |
---|---|
偶尔显得特别健谈 | 以前晚上喜欢安静看电视,突然变得爱“发表演讲” |
小睡比以前更少 | 本来要睡八小时,这阵子五小时就说“很有精神” |
轻微做事没节制 | 一夜之间网购物品堆满屋,或者突然疯狂整理家务 |
脾气变得急躁 | 小事容易吵起来,以前没这么敏感 |
04 为什么会出现躁狂?——致病机理与风险分析
- 遗传易感:有研究显示,如果父母患有躁郁症,子女患病风险会明显增高(Craddock & Sklar, 2013)。不过也有孩子没受影响,这主要和多个基因相互作用有关。
- 大脑化学变化:医学界发现,躁狂和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神经递质水平异常有关,这些“脑内使者”出状况,会让人的情绪调节就像漏油的发动机一样变得失控。
- 生活压力:重大变故、压力骤增或极度兴奋的生活事件,例如结婚或工作突然晋升,对大脑会是一种冲击,也可能触发躁狂。
- 睡眠紊乱:研究发现,睡眠轻度变差就可能让易感人群的大脑“点燃”躁狂模式(Harvey, 2008)。
- 青春期至中年期:患病率高发年龄段通常在15-44岁区间,这一阶段的人可能生理、心理波动都较大。
- 家族中有躁郁症史者,患病几率增至10%-25%(Craddock & Sklar, 2013,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05 应对躁狂发作的有效沟通技巧
家人面对躁狂患者时,最容易感到的是“怎么沟通都没用”。其实,用对方法,沟通就能减少冲突,也让患者感觉被接纳。
这些方式有点像家里“调整温度”的按钮,当气氛紧绷时,选择理解和包容,往往比试图“讲道理”更有效。
06 如何为患者提供安全的环境
躁狂发作时,某些冲动行为可能带来意外伤害,因此安全问题别忽视。其实家人能做到的,往往都是一些很具体的小动作。
措施 | 生活实例 |
---|---|
简化居家环境 | 收起锋利器具,锁好重要文件和银行卡 |
避免刺激性场所 | 减少患者单独外出的次数,尤其是夜间 |
守护休息空间 | 保证卧室安静、拉好窗帘,有助于规律作息 |
保持陪伴 | 有时只要身旁有人,患者容易更快冷静下来 |
07 寻求专业帮助与资源支持
- 预约精神科门诊:中国大部分市级医院、综合医院设有精神健康科或心理科室,建议家属提前预约。
- 心理支持热线:可拨打各地心理援助热线(如中国24小时心理援助热线:12320),获取即刻建议。
- 慢病管理随访:确诊躁郁症的患者需要长期管理,配合医生定期随访,非常关键。
- 家属自助资源:可加入患者之家、线上家属支持群,有时听听别人的经验分享也有益心态调适。
日常有帮助的习惯 | 简单说明 |
---|---|
多和医生沟通 | 任何小变化及时问诊,有助于科学管理 |
保持规律作息 | 每天睡眠时间尽量稳定,减少短时间睡眠减少 |
均衡膳食 | 富含蔬菜、水果、全谷类的膳食对情绪有益(Sathyanarayana Rao et al., 2012) |
适当运动 | 慢跑、散步可辅助改善情绪,不过要量力而行 |
- 症状持续超过一周,影响学习、工作及社交
- 出现自伤、伤人或自杀言语时
- 患者出现明显妄想、幻觉等精神症状
躁狂发作并不可怕,但疏忽容易让家庭陷入“疲于应对”的状态。说到底,了解和接受这是一种疾病,并尽力用正确的方式支持患者,大家都能过得轻松一些。如果哪一步觉得为难,别犹豫,寻求专业帮助才是最安全的办法。健康,其实就是每一个微小的行动积累出来的。
参考文献(APA 格式)
-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5th ed.). Arlington, VA: American Psychiatric Publishing.
- Grande, I., Berk, M., Birmaher, B., & Vieta, E. (2016). Bipolar disorder. The Lancet, 387(10027), 1561–1572. https://doi.org/10.1016/S0140-6736(15)00241-X
- Craddock, N., & Sklar, P. (2013). Genetics of bipolar disorder.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69(6), 558–566. https://doi.org/10.1056/NEJMra1213142
- Harvey, A. G. (2008). Sleep and circadian rhythms in bipolar disorder: seeking synchrony, harmony, and regulation.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165(7), 820-829. https://doi.org/10.1176/appi.ajp.2008.08020281
- Johnson, S. L., Elliott, M. V., Mistry, P., et al. (2017). Social support, self-esteem, and adjustment in bipolar disorder. Journal of Behavioral Medicine, 40(1), 111-122. https://doi.org/10.1007/s10865-016-9789-5
- Sathyanarayana Rao, T. S., Asha, M. R., Ramesh, B. N., & Jagannatha Rao, K. S. (2012). Understanding nutrition, depression and mental illnesses. Indian Journal of Psychiatry, 54(1), 75-80. https://doi.org/10.4103/0019-5545.99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