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息肉手术后复发的那些事,你了解多少?
01 这到底是什么:鼻息肉的基础知识
很多人第一次听到“鼻息肉”时,脑海里会浮现出一些奇怪的画面。其实,它就是鼻腔或鼻窦里长出来的软软的组织疙瘩,样子有点像葡萄,摸不到也看不见。鼻息肉并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小麻烦”,很多人早期都没啥特别感觉,最多就是偶尔鼻子不太通气,或者晚上睡觉总爱张嘴。这种低调的存在,其实给日常生活带来不少悄悄的影响。
随着时间推移,鼻息肉会越长越大,挤压鼻道。表现可能包括:慢性鼻塞、交流时鼻音加重、嗅觉变差;部分人还会发现鼻涕量增多,持续流清鼻涕。3年前,有位35岁的上班族小王发现自己运动就气喘,鼻子还时不时觉得闷,经检查发现是双侧鼻息肉。这说明鼻息肉这种事,并不罕见。
常见早期变化 | 说明 |
---|---|
偶尔鼻塞 | 白天多见,晚上加重 |
流涕变多 | 水样或稀薄,常被忽视 |
嗅觉不灵 | 对气味敏感度下降 |
02 是否需要手术?——手术的必要性与类型
- 1. 为什么需要做手术?
鼻息肉体积太大后,会持续堵塞鼻腔,不仅影响正常呼吸,也容易反复感染、头疼甚至引发鼻窦炎。药物治疗早期有效,但息肉长大后控制效果有限。对于明显影响生活、影响嗅觉或反复鼻窦炎的患者,医生常建议手术切除。 - 2. 手术方式有哪些?
目前应用广泛的是鼻内镜下息肉切除术,就是通过内窥镜(长得像细软管的“小探头”)进入鼻腔,在直视下准确地切除息肉,创伤小、恢复快,也减少对正常结构的损伤。🧑⚕️ 真实案例:52岁的刘女士因鼻塞严重、多次用药无效,检查后接受了鼻内镜手术。术后第二天就能呼吸顺畅,明显觉得轻松不少。这类手术,恢复时间一般1-2周。 - 3. 适合哪些人?
一般说来,长期鼻塞、嗅觉减退且保守药物控制无效,或合并反复鼻窦感染、鼻腔持续出血的患者,都是手术适应人群。如果息肉仅很小或者偶发鼻塞,医生通常建议药物先试一试。
03 为什么复发?——手术后鼻息肉卷土重来的原因
很多人会疑惑,明明已经切掉,为什么还会再长?这个问题,其实困扰着许多患者。目前看来,复发原因主要离不开几个方面:
致病因素 | 具体表现 | 研究/数据 |
---|---|---|
体质因素 | 某些人对花粉、尘螨等过敏较强,炎症刺激难以彻底根除 | Fokkens et al., 2020[1] |
环境影响 | 长时间处在灰尘、烟雾或潮湿环境 | El-Rashidy et al., 2017[2] |
基础疾病 | 如慢性鼻窦炎、哮喘等慢性炎症病人复发率更高 | Philpott et al., 2016[3] |
年龄因素 | 40岁以上人群黏膜恢复力减弱 | Hopkins et al., 2021[4] |
术后管理 | 手术后如果不规范随诊,复查和药物维护不到位 | 老年病例并不一定复发率最高,重在日常管理 |
🔬 一项回顾性研究发现,尽管鼻息肉切除手术后1年复发率一般在20%-40%之间,但严格遵循个体化管理,复发概率会明显下降[1]。
04 复发后,身体会发出哪些“信号”?
手术之后,如果鼻子又渐渐不通畅,那就要多加警惕了。复发的鼻息肉往往表现得比早期“难缠”。
- 🚩 鼻塞:有时持续性增重,张口呼吸变多。
- 🤧 流涕:变得浓稠,黄色或带脓比较常见。
- 👃 嗅觉彻底失灵:有的人做完手术没多久,香味就再次闻不到。
- 😖 面部胀痛:部分人会觉得脸部或眼窝部位有闷痛感。
- 🌙 睡眠差:晚上打鼾明显,甚至会影响睡眠呼吸。
- 鼻内镜检查:直接观察息肉是否再现、分布在哪里。
- CT或磁共振:用于判断鼻窦是否也受累,帮助医生评估复发的范围和严重度。
05 有哪些靠谱的方法,减少复发?
方法 | 操作建议 | 推荐人群 |
---|---|---|
生理盐水洗鼻 | 每日1-2次,用喷壶或专用清洗液 | 所有鼻息肉患者和术后复查者 |
糖皮质激素喷鼻 | 医生处方使用,定期复查评估效果 | 术后及复发高风险人群 |
保持空气流通 | 勤开窗,对着空调出风口可加湿器辅助调节 | 生活在潮湿或密闭空间的人 |
定期鼻内镜复诊 | 术后1-3个月一次,之后根据情况调整 | 全部术后患者 |
- 蔬菜水果 + 富含维生素C,有助于修复鼻腔组织 + 建议每天搭配新鲜水果食用
- 全谷杂粮 + 富含抗氧化营养素,帮助降低慢性炎症 + 餐桌上可以多尝试燕麦、糙米等
- 优质蛋白 + 增强机体修复,提升免疫 + 鸡胸肉、鱼、豆制品皆是好选择
06 面对复发,这些支持同样重要
其实,不少朋友手术后再次复发,心理压力会随之而来。有时候会觉得“为什么总是我?”、“是不是治不好了?”。3个月前,一位42岁男士,复发后情绪低落,一度回避社交,后来在医生指导下配合心理疏导以及生活调整,逐步缓解焦虑。这提醒我们:身体和情绪都需要关心。
- 寻求专业医生的详细解读,了解疾病本质减少负面猜想;
- 积极参与患者支持小组,交流心得、互相打气;
- 适当安排运动,调节心情,做些深呼吸或慢走活动。
🦋 说到底,科学面对可能的复发,相信规范治疗与良好生活习惯总会带来改变。即便遇到波折,也不妨多一点耐心和自信。
参考文献
- Fokkens, W.J., Lund, V.J., Hopkins, C., et al. (2020). European Position Paper on Rhino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2020. Rhinology (Suppl 29), 1-464. PubMed
- El-Rashidy, A., Dabbous, Z., Sayed, S., et al. (2017). Environmental risk factors and nasal polyposis: A pilot study. Allergy & Rhinology, 8(2), 112-117. PubMed
- Philpott, C.M., Erskine, S., Hopkins, C., et al. (2016). Prevalence of asthma, aspirin sensitivity and allergy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rhinosinusitis and nasal polyps. Clinical Otolaryngology, 41(4), 387-392. PubMed
- Hopkins, C., Rudmik, L., Lund, V. (2021). Epidemiology and Risk Factors for Nasal Polyps. Rhinology Online, 4(2), 12-18. PubM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