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专注于健康科普教育传播平台

桡骨骨折与麻醉科的专业视角

  • 53次阅读

科普,声明 温馨提示:本页面科普内容仅为健康信息的传递,不作为疾病诊断及医疗依据。如身体有不适症状,请及时到正规医疗机构检查就诊。

科普,桡骨骨折与麻醉科的专业视角封面图

桡骨骨折的臂丛麻醉科普

 
在日常生活中,由于摔倒、车祸等意外,桡骨骨折并不少见。而对于桡骨骨折的手术治疗,臂丛麻醉是一种常用且有效的麻醉方式。下面将从桡骨骨折、臂丛麻醉的原理、操作过程、优势与风险、术后注意事项等方面进行全面科普,帮助大家更好地认识这一重要的医疗手段。
 
一、认识桡骨骨折
 
桡骨是前臂两根长骨之一,位于前臂外侧,与尺骨共同支撑和活动前臂。桡骨骨折是指桡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遭到破坏 ,多发生于儿童和老年人群体。儿童多因活泼好动,在奔跑、玩耍时不慎摔倒,手掌撑地导致;老年人则常因骨质疏松,轻微外力如滑倒就可能引发骨折。
 
桡骨骨折的类型多样,常见的有Colles骨折(伸直型桡骨远端骨折),多表现为手腕部“餐叉样”或“枪刺样”畸形;Smith骨折(屈曲型桡骨远端骨折),畸形方向与Colles骨折相反;还有桡骨骨干骨折等。骨折发生后,患者会出现骨折部位疼痛、肿胀、畸形、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当桡骨骨折移位明显、手法复位失败或涉及关节面等情况时,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以恢复骨骼的正常解剖结构和功能。
 
二、臂丛麻醉的原理
 
臂丛神经由颈5 - 胸1脊神经的前支组成,这些神经纤维相互交织,形成一个复杂的神经网络,支配着整个上肢的感觉和运动功能 。臂丛神经从颈部出发,经过锁骨上窝、腋窝等部位,最终分布到手臂、前臂和手部。
 
臂丛麻醉就是将局部麻醉药物注射到臂丛神经周围,暂时阻断神经的传导功能,使神经所支配的区域产生麻醉作用。这样,在桡骨骨折手术过程中,患者的上肢就不会感受到疼痛,同时保持清醒状态(也可根据患者需求给予适当镇静药物,使其处于睡眠状态),为手术创造良好的条件。
 
三、臂丛麻醉的操作过程
 
(一)术前准备
 
在进行臂丛麻醉前,麻醉医生会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询问病史(如是否有药物过敏史、高血压、心脏病、肺部疾病等)、进行体格检查(重点检查颈部、肩部及上肢情况),还可能会要求患者进行一些必要的辅助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以判断患者是否适合进行臂丛麻醉。同时,患者需要按照医生的嘱咐禁食禁水,一般成人禁食6 - 8小时,禁水4小时,目的是防止在麻醉过程中发生呕吐、误吸,导致呼吸道梗阻甚至窒息等严重后果。
 
(二)麻醉方式选择
 
根据手术部位和患者的具体情况,臂丛麻醉有多种入路方式,常见的有肌间沟入路、锁骨上入路和腋路入路。
 
1. 肌间沟入路:在颈部胸锁乳突肌外侧缘与前、中斜角肌之间的肌间沟处进行穿刺。此入路位置表浅,易于定位,适用于肩部、上臂和前臂的手术。但由于靠近膈神经、喉返神经和椎动脉,有可能引起膈神经麻痹、声音嘶哑、局麻药误入血管等并发症。
2. 锁骨上入路:在锁骨中点上方1 - 1.5cm处,锁骨下动脉搏动外侧进行穿刺。该入路对前臂和手部手术效果较好,且起效迅速。然而,其最大的风险是可能导致气胸,尤其是在穿刺位置不当或患者肺部存在基础疾病时。
3. 腋路入路:在腋窝顶部,腋动脉搏动最高点进行穿刺。此入路安全性较高,气胸、膈神经麻痹等严重并发症较少发生,适用于前臂和手部的手术。但由于此处神经分支较为分散,可能需要多点注射局麻药,且麻醉起效相对较慢,有时麻醉效果可能不够完善。
 
(三)麻醉操作
 
患者取合适体位,一般为仰卧位,头偏向对侧。麻醉医生在确定穿刺点后,对局部皮肤进行严格消毒,铺无菌巾。然后使用注射器抽取适量局麻药,在穿刺点进行局部浸润麻醉,以减轻穿刺时的疼痛。接着,使用穿刺针按照选定的入路方向缓慢进针,当穿刺针刺激到臂丛神经时,患者会出现上肢的异感(如麻木、触电样感觉),或者通过神经刺激仪观察到相应肌肉的收缩反应。确认穿刺针位置准确后,回抽无血、无气体(防止局麻药误入血管或胸腔),缓慢注入局麻药,使药物充分扩散到臂丛神经周围,从而达到麻醉效果。
 
(四)麻醉效果评估
 
注射局麻药后,麻醉医生会密切观察患者上肢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变化。一般在5 - 15分钟内,患者会感觉到上肢逐渐麻木,疼痛减轻或消失,同时上肢的肌肉力量逐渐减弱,不能自主活动。麻醉医生会通过针刺、触摸等方式检查患者上肢的痛觉、触觉等感觉功能,以及让患者尝试活动手指、手腕、手臂等,评估运动阻滞的程度,确保麻醉效果满足手术需求。
 
四、臂丛麻醉的优势与风险
 
(一)优势
 
1. 针对性强:臂丛麻醉只作用于上肢,对全身的影响较小。相比全身麻醉,患者在麻醉过程中呼吸、循环等系统功能相对稳定,减少了对心肺功能的干扰,尤其适合老年患者或合并心肺等基础疾病的患者。
2. 术后恢复快:由于对全身生理功能影响小,患者术后苏醒迅速,能够更快地恢复自主呼吸和意识,且恶心、呕吐等全身麻醉常见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同时,患者术后可以更早地进食和进行康复锻炼,有利于促进骨折愈合和肢体功能恢复。
3. 安全性高:在操作熟练、规范的情况下,臂丛麻醉的严重并发症相对较少。而且麻醉医生可以在患者清醒(或浅镇静)状态下实时观察患者的反应,及时调整麻醉方案,保障患者的安全。
4. 费用较低:与全身麻醉相比,臂丛麻醉使用的药物和耗材相对较少,麻醉操作过程也相对简单,因此总体费用更低,能够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二)风险
 
尽管臂丛麻醉有诸多优势,但也存在一定的风险和并发症。
 
1. 局部麻醉药物毒性反应:如果局麻药用量过大、药物误入血管,或者患者对药物耐受性差,可能会出现局麻药毒性反应。早期表现为头晕、耳鸣、口舌麻木、烦躁不安等,严重时可导致抽搐、昏迷、呼吸抑制甚至心脏骤停。
2. 神经损伤:在穿刺过程中,穿刺针可能直接损伤臂丛神经,或者局麻药对神经产生毒性作用,导致术后出现上肢麻木、无力、感觉异常等神经损伤症状。不过,大多数神经损伤为暂时性的,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和康复可以恢复,但也有少数可能造成永久性损伤。
3. 其他并发症:如前文提到的,不同入路方式还可能有各自特有的并发症,如肌间沟入路可能引起膈神经麻痹、声音嘶哑;锁骨上入路可能导致气胸;腋路入路有时麻醉效果不完善等。此外,还可能出现穿刺部位血肿、感染等情况。
 
五、桡骨骨折臂丛麻醉术后注意事项
 
(一)麻醉恢复观察
 
术后患者会被送往恢复室或病房进行密切观察。由于麻醉药物的作用尚未完全消失,患者上肢仍处于麻木、无力状态,在此期间要特别注意防止上肢受到压迫、碰撞或烫伤等意外伤害。家属和医护人员要定时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如血压、心率、呼吸、血氧饱和度等)以及上肢的感觉和运动恢复情况,一般在术后1 - 6小时,麻醉效果会逐渐消退,上肢感觉和运动功能也会慢慢恢复。
 
(二)伤口护理
 
保持手术伤口清洁干燥,避免沾水,防止感染。按照医生的嘱咐定期更换伤口敷料,观察伤口有无渗血、渗液、红肿、疼痛加剧等异常情况,如有问题及时告知医生进行处理。
 
(三)饮食与休息
 
术后患者身体较为虚弱,需要加强营养,以促进骨折愈合和身体恢复。饮食上应多摄入富含蛋白质(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维生素(如新鲜蔬菜和水果)和钙(如牛奶、虾皮等)的食物。同时,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避免过度劳累。
 
(四)康复锻炼
 
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骨折的愈合情况,逐步进行康复锻炼。早期可以进行手指的屈伸活动,以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随着骨折的逐渐愈合,逐渐增加手腕、前臂和肩部的活动范围,防止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康复锻炼要循序渐进,避免过度用力导致骨折移位或影响伤口愈合。
 
桡骨骨折的臂丛麻醉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在桡骨骨折手术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了解其相关知识,有助于患者和家属更好地配合治疗,减少对麻醉和手术的恐惧,提高治疗效果和康复质量。如果对臂丛麻醉还有其他疑问,应及时与医生沟通,获取专业的解答和建议。